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原文翻译

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原文翻译

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原文翻译 《夜归鹿门山歌》 作者: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路向江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注解】: 1、渔梁:在襄阳东、离鹿门很近。

2、庞公:庞德公、东汉隐士。

鹿门山:在襄阳,位于汉江东岸,与岘山隔江相望,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曾 隐居于此。

孟浩然在此辟有住地,偶尔也去住住。

【韵译】: 山寺钟声鸣响,天色已近黄昏, 渔梁渡头,一片争渡的喧哗声。

人们沿着沙岸,向着江村走去, 我也乘着小船,摇橹回到鹿门。

鹿门月光照亮轻烟缭绕的树木, 我忽然来到了庞公隐居的住处。

岩壁当门对着松林长径多寂寥, 只有我这个幽人在此自来自去。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这两句是说,山寺的晚钟响了,天已黄昏,人们在渔梁渡口争着渡船回家, 一片喧闹之声。

悠然的钟声和尘杂的人声,显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相 对照,隐然可见诗人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

诗句 寓情于景,耐人寻味。

【评析】: 这是歌咏归隐情怀志趣的诗。

首两句先写夜归的一路见闻; 山寺传来黄昏报 钟, 渡口喧闹争渡,两相对照,静喧不同。

三、四句写世人返家,自去鹿门,
1/6


殊途异志, 表明诗人的怡然自得。

五、 六句写夜登鹿门山, 到得庞德公栖隐处, 感受到隐逸之妙 处。

末两句写隐居鹿门山,心慕先辈。

全诗虽歌咏归隐的清闲淡素, 但对尘世的热闹仍不能忘情, 表达了隐居乃迫 于无 奈的情怀。

感情真挚飘逸,于平淡中见其优美,真实。

孟浩然,唐朝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隐逸诗人,襄阳人士,后隐居鹿门山。

这首诗歌 就是在山水田园的描绘中,抒发归隐的情怀逸致。

这首七言古诗 的首二句,是纪实描述夜归鹿门山的所见所闻。

鹿门山寺院的钟声鸣响,从 天边悠然传来,此刻已经是黄昏时分。

渔梁渡头,一派喧闹的场景,那是辛勤劳 作、出门奔波的市民争着回家和家人团聚的迫切心声。

这看似自然的描述中,却 蕴含深意。

悠悠的钟鸣声,那是寂静山寺对诗人的召唤,是隐逸幽居的象征。

吵 吵的争渡声,那是世俗的村民迫切归家的呼喊,是温馨甜蜜的表达。

这两种场景 的对照,就表达了诗人隐逸超脱尘外的情怀。

三、四两句,是对村民归家和诗人归山的客观描述。

人们沿着沙岸向江村归 去,诗人是乘舟离家向鹿门山行进。

江村,是村民集聚的地方,温馨热闹,是世 俗生活的象征,鹿门,是幽人居住的地方,清幽寂静,是隐逸生活的象征。

两种 归途,两相对照,进一步表明诗人的隐逸志趣和怡然自得的心态。

前四句,层层 铺垫,句句对比,渲染气氛,表明心迹。

五、六两句,在对鹿门山景物的描述中,表达一种物我两忘的心境。

鹿门山 月,皎洁明 亮,鹿门山中,烟雾缭绕,鹿门山树,迷离恍惚。

朦胧的山树,在明月的映 照下, 忽隐忽现, 飘渺迷离, 美妙无比, 这一切宛若仙境, 让诗人深深地陶醉了, 完全忘记了身处何地。

在不知不觉中,忽然看见归宿之地——庞公栖隐处。

在我 看来,诗人肯定是有自己明确的目的地,只是在这里加以艺术的渲染,把身临其 境的微妙情感物化,将自己的喜悦心情凸现出来,让自己和自然融为一体,进一 步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热恋。

最后两句,点明庞公栖隐处的环境,表达隐逸的真实情怀。

岩壁当门,松林 夹路,孤独寂寥,只有幽人独来独往。

深山之中,密林深处,与世隔绝之境,孤 独无依,清净寂寞,遁世隐居之人。

在这份天地里,独守这份超脱与寂寥,这不 是一般人所能忍受的,这需要坚定的心志和无悔的付出,这就是隐士,这就是幽 人,物我两忘,逍遥独世。

这是诗人所追求的境界,但是诗人也表现出心理挣扎 的痕迹。

所以说幽人境界只是一种理想和向往, 身处世俗生活的人是很难达到这 种境界的,生逢乱世的庄子不能,陶渊明 不能,更何况是身处盛唐的孟浩然呢?
2/6


这首《夜归鹿门山歌》,是一首抒写隐逸情怀和追求归隐之路的心声。

这首 诗,层层铺陈,对照渲染,平淡自然中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的志趣,同是也透露了 孤独落寞的情绪。

这首诗歌, 是诗人在经历一番仕途挫折之后的避世情怀的写照, 是一种对隐居之路的想往和摸索。


3/6


4/6


5/6


6/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