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导学生经典诵读中华经典诗文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是文化之根,民族之魂,自立之基。
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是传播中华文明,培养民族精神,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有助于让学生从经典中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家国情怀,汲取民族精神的养分,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让学生广泛而深入地撷取国学精华,在记忆的黄金时代增加经典储备,进一步提高文化素养、审美品位及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下面我就如何进行经典诵读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培养小学生的经典诵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诵读的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经典诵读产生主动需要。
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经典诵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经典诵读,快乐地掌握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时,要善于聆听,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优点,哪怕是一个字、一句诗,只要读好了就给予适当的表扬。
这样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中就会树立信心,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诵读的兴趣会越来越浓。
1.采用多种诵读形式。
小学生天性好动,喜欢嬉戏、玩耍,单纯的背诵很难让他们接受。
因此,必须采取活泼多样的形式。
(1)听经典诵读。
我从电脑里面找寻到一些好的视频诵读,经常组织学生听读;(2)范读。
当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
以声情并茂的范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学生的诵读欲望。
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能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只有教师的诵读水平高了,才能正确指导、点拨学生,只有教师的表情诵读多了,学生才会显现出丰富的情感;(3)可以采用集体读、指名读、接龙读、男女对读、竞赛读、传悄悄话等形式。
在读经典过程中不时地给学生竖起大拇指,向他们投去赞赏的目光,或者给读得好的小组一面小红旗作为奖励,学生兴趣盎然,乐此不疲,信心十足。
只有恰当地应用诵读方式,学生才能爱上诵读,并读有所获。
小学生只有熟读、背诵、摘记大量的古诗词,才能充分汲取古诗词的精华,得到古诗词的浸润,从而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怎样引导学生多背诵诗词呢?古诗词不是无情物,可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让他们在背诵时加上适当的动作,边背诵边配上乐曲表演,加深对诗的理解,从而产生共鸣,背得快,记得牢。
2.采用激励评价。
新课程标准指出:为了促进每个学生在学习中健康快乐发展,要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相结合的方式。
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还应该让学生家长参与到评价中。
评价时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在评价中进步、成长。
我在引领学生诵读积累经典诗文后,还对学生的积累情况、学生的成果进行及时总结评价,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评价中认识自我的不足,知道自己所取得的成绩。
我采用“经典诗文诵读擂台赛”等形式评选优秀人员,鼓励学生诵读经典;采用官衔命名“我是诵读王”“我是小小藏诗家”等学生自命的官衔鼓励学生诵读经典。
除此之外,我还在每天的课外活动结束前让学生充分展示诵读积累经典的成果,让学生体验到诵读积累经典所带来的乐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二、培养学生经典诵读的习惯1.在学校里给学生安排定时、定量的诵读内容,使学生可以“经”不离手,“诗”不离口。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师可以给他们设计一份“诵读记录表”,以小学生喜欢的形式,鼓励他们天天诵读,并养成习惯。
2.建立校讯通,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
教师定期进行评比,对在班内、在家里读得好的学生随时给予表扬和不同形式的鼓励,充分调动学生相互竞争的积极性。
3.每日在侧面黑板写一条格言,给学生创造了良好的读经氛围,使学生日有所读,日有所获,从而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
4.采取“人人是老师,处处是教室”的方法,让记得好、背得快的学生随时随地教那些记得慢、背得慢的学生。
5.把要背诵的内容录制下来,在课间播放,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
6.利用学习专栏给读得好的小组插小红旗,为读经活动增添乐趣和动力。
好的方式方法有很多,只要你是有心者,就一定会探索出适合自己教学需要的经典诵读教学之路。
三、合理安排经典诵读时间每天早晨,教师走进教室带领学生进行读经,保证每天10分钟早晨读经时间;课前3分钟、大课间5分钟、放学离校前等零散时间,也是读经的最佳时间。
教师带领学生在轻松愉快没有压力的氛围下朗读古诗或朗读一段《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内容,把读经作为班级集合的一种信号。
因为小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有限,所以以时间短次数多为佳,尽量做到见缝插针。
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法,就都可以采用。
四、选择诵读内容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记忆特点,安排以经典诵读为内容的语文课,还可以组织开展赛诗会、读书节等活动。
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才能和特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
因此,我对学生诵读内容的选择不规定,即使他们依旧选择小时候就能背诵的简单不过的内容,我也会容许他们将此作为汇报成果,只是适时鼓励他们若能记得更多、内容更丰富些更好。
除了让学生自由选择诵读内容以外,我还会相机引导学生有目的、有选择地选取诵读内容,可以按朝代、人物、描写内容等选取。
五、指导学生的诵读方法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读。
要用普通话,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唱读,不重复字句,不读破句子。
在正确的基础上,做到流利、有感情地读,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
2.朗读时做到眼到、心到、口到。
做到“七不”: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颠倒,不重复,不唱读,不读破句子,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
3.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练就扎实的诵读本领,一定要保证多读多练。
诵读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读得多了,诗句的语言、节奏、句式、格调等自然而然地浸润到学生的内心深处,不知不觉地提高学生对诗句的感受力。
书籍是哺育心灵的乳汁,铸造灵魂的工具,启迪智慧的钥匙,是传承文明的桥梁和人类进步的阶梯。
让学生诵读经典,接触有价值的经典作品,使经典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不断反刍、发酵。
我与“经典诵读”几年前,我在教育教学中接触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从此我与它结下了不解之缘.通过广大师生几年来的不懈努力,诵读经典在我校不仅已蔚然成风,而且作为我校的一大办学特色,成为全镇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备手受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下面我想就我个人几年来在开展这项工作时尝试采用并初见成效的快乐诵读法谈一谈体会.一、喜爱经典,乐于诵读首先,要激情引领.教学指导时,教师可伴着悠扬的音乐,声请并茂地诵读,把学生引领到诵读的意境中去,充分感受经典诗文的“美”也可尽量搜集经典诗文的磁带、光盘,放给学生听、看,让他们边欣赏喜爱的动画,边倾听优美悦耳的朗读,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领略并熟悉本来难懂的经典诗文。
其次,教师应多提示引导,让经典走向学生生活。
如:看到学生学习不爱思考时来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说到珍惜时间时来句“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来了新同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交谈中,教师不时冒出一句诗来,加以概括,是一种自然的引导,更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是经典,感觉诵读经典的重要性,从而喜爱经典,乐于记诵。
二、扎实有效,指导诵读1、合理安排时间,指导督促诵读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和我校的实际,学生在校的诵读时间,我们安排在每天的预备十分钟、课前三分钟和每星期三的下午活动课,这个时间“专时专用,不得挪用”。
只有保证诵读时间,才能保证诵读的次数,诵读的质量。
早晨十分钟预备,语文老师指导学生读;三分钟预备,授课教师走进课堂督促学生读;中午十分钟预备,语、数教师指导学生背;每周三的诵读活动课,语文老师进行指导、检查,并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成绩。
星期五让学生复习巩固本周所诵读的内容,“温故而知新”。
实践证明,早读课前的十分钟指导最有效,这时指导学生背一首古诗,或一段古文,学生读得好,记得牢,因为这时的学生头脑清醒,精力旺盛,是注意力最集中,记忆最深刻的时候,通过指导,学生一整天都会沉浸在这些内容之中,熟读成诵,当然会收到最佳的诵读效果。
2、指导得法,讲究实效诵读,讲究一个“读”字,只要反复读,认真读,读到无需思考,出口成章,自然印象深,记得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启蒙读本》内容丰富,语言凝炼,但语句拗口、艰涩、难读难认。
教师要指导学生,必须自己先读熟,再指导学生读正确、读流利。
遇到艰涩的字,难读的句子,还要领着学生读3—5遍,再让学生快读。
最好领着学生一句一句地背,让学生在敬佩老师的同时,克服畏难情绪,提高阅读兴趣,加快背诵速度。
读背的内容,也要注意精选。
要尽量选择适合学生口味的经典篇章或名句,既可以是《启蒙读本》上的,也可以自己编辑。
今年这学期,我就搜集了《增广贤文》的经典名句,让学生诵读,学生非常喜欢。
他们积极主动地背200多句,一天就背掉了。
不少同学回家后还余兴未尽,与父母对对子,我说上句,你接下句,因为这些内容,通俗易懂,流传甚广,大多数父母也略知一二。
为了鼓励学生诵读经典,每学期我校各班都举行“比一比,赛一赛,看睡升得快”活动,对学生的读背量起到了统计、促进的作用。
为了使自己“长”得高,同学们不断朗读,认真背诵,展示自己读背的能力。
为了给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我们每月都要举行诵读大比拼。
分小组比赛,哪一组获胜,就给他们发奖。
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诵读成绩,表现“我会背,我最棒!”3、诵读重“读”,不求甚解“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就是说书要慢慢地读,细细地品,把书读进去,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了解书中道理。
学习古代经典,意在提高文化底蕴,不需要学生理解。
教学目标单一,让学生开心地学,有趣地读,多多地记。
学习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去“触摸”语言。
总之,诵读经典,要善于指导,讲究实效,使学生背得多、记得牢。
三、活泼有趣,快乐诵读“兴趣第一”,可谓学生的至理名言,所以,我们提倡经典诵读的方法要生动活泼,千方百计调动学生投入热情,以兴趣作为原动力。
根据学生实际和古诗文特点,我让学生唱着读,跳着背;拍巴掌读,打快板背;踢毽子读,跳皮筋背;男女对读,小组赛背……学生读的轻轻松松。
《笠翁对韵》虽然押运,朗朗上口,但字难认不易读,我就让学生套上皮筋,在教室里,在走廊上,教一句、读一句、跳一句。
学生劲头十足,感觉又学新游戏了,跟着我后面边读边背边跳。
课后接着玩,回家也玩,走在路上还要想着那句词是什么,怎么跳的,效果非常好。
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游戏活动中既背了古诗,又学了跳皮筋的新花样,还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
四、诵读经典,收效显著几年来,我们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诵读”工作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效益。
通过诵读,激发了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替移默化地传播了祖国文化,在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和影响下,我们的学生“热爱祖国、崇尚科学、团结互动、诚实守信”;通过诵读,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