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职音乐鉴赏教学设计
摘要:音乐鉴赏是现阶段中职音乐教学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与此同时,它也是有效地培养学生音乐兴趣的一个重要途径,对于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他们的音乐鉴赏与感知能力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教师要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很好的设计,进一步促进中职教育音乐欣赏课程的改革和完善,为学生今后的音乐学习、综合素质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中职;音乐鉴赏;教学设计
2012年11月召开的十八大报告中作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指示。
从十七大报告中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到十八大报告中的“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赋予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新的目标和内涵。
中职音乐教育是中小学义务教育的延续和衔接,中小学义务教育的课程改革与成果直接影响到中职阶段音乐教学
的理念与教学模式的变革。
同时,中职音乐教育虽与普通高中音乐教育的音乐教育目的、课程性质、基本理念等方面大方向基本保持一致,但由于人才培养目标、学生生源等问题的影响,与普通高中的音乐课程目标、课程结构与内容、选用教材等方面又不尽相同,这就直接导致了中职音乐鉴赏课教学设计的要根据其特定的教育
环境、教育背景,结合新课改的指导思想,进行有益的调整,以期适应职业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音乐欣赏教学设计在音乐鉴赏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音乐鉴赏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对教学实施的整体性思考和
创设,是音乐课程改革理念与实践相互结合的体现。
教学设计的水准,直接决定着一节音乐课的成败与否,直接影响音乐学习效果。
与此同时,它也是有效地培养学生音乐兴趣的一个重要途径,对于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他们的音乐鉴赏与感知能力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音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对学生进行音乐感知、音乐素养、创新思维的培养,从而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艺术,提高综合素养。
目前国内关于音乐鉴赏教学与国外音乐教育相比,起步较晚,但随着音乐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音乐教学设计已经引起音乐研究者的普遍关注,特别是新课改以来,研究者力求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深入研究音乐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注重根据教学案例的分析与比较,提出一些力求具有普遍性和推广性的观点和建议。
但对于目前中等职业教育中音乐鉴赏课教学设计的问题、教学设计的有效方法的论述比较少,根据自身从事音乐鉴赏教学的经验以及观摩其他优秀音乐教师的授课,笔者发觉音乐鉴赏教学实际授课还存在一些问题,也尝试总结几点音乐鉴赏教学的有效策略,以期和同行共同探讨学习。
一、目标导学——教学目标的科学制定是教学设计的关键
布鲁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期望达到的目标。
”教学目标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是影响教学的关键因素。
音乐教师应充分重视教学目标的设计,在目标表述中把握三个要素。
(一)目标表述要明确、具体、简洁、指向清晰
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增强音乐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开拓学生的艺术视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等宽泛、笼统、又虚又空的目标对音乐课堂教学没有具体的指导意义,因此也就没有评价的价值。
正确的音乐教学目标表述应明确、具体、简洁,主要涵盖本课时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过程及要达到的程度和水平。
例如,音乐剧《猫》的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主题曲《回忆》各段落,探索音乐要素与刻画音乐形象之间的关系,体会《猫》剧的深刻寓意及人文内涵。
2.初步了解音乐剧这种艺术形式的特点、表现手段、代表作品,对音乐剧这种戏剧形式产生兴趣。
3.引领学生体验经典音乐,享受音乐,激发学生对音乐、生活的热爱之情。
(二)目标要涵盖三个维度
教学目标由单向变成多维是音乐新课程同传统音乐课程在目标上的另一个重要区别。
以往音乐教学目标重点关注知识与技能方面,如“学习soi mi两音,能够唱准它们的音高。
用soi mi两音及四分、八分音符和四分休止符创造简单的旋律”“指导学生准确和谐地唱好这首歌曲。
通过欣赏及讲解使学生掌握大合唱的有关知识,了解作曲家冼星海的生平”等。
上述目标缺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过程与方法”维度不清晰,主要突出了“知识与技能”维度。
正确的目标确立方式应该是三个维度的表述。
例如,”
流行音乐:迈克尔·杰克逊“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流行音乐的基本特征,了解迈克尔·杰克逊的传奇艺术人生。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利用情境教学提高学生艺术实践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理解作品内涵,体会音乐作品中所倡导的人人平等、天下一家、团结互助等理念。
(三)正确使用目标的行为动词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教师角色、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均发生了质的变化,也就是说,课堂教学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判断教学效果的根本依据是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哪些音乐方面的进步,而这恰恰不是教师单方面的主观愿望能实现的。
由于音乐新课程是从学生、学习者的角度来表述目标,因此其行为动词具体化,多为“感受”“体验”“了解”“掌握”“能够”“学会”“比较”“知道”等,注意把握不同行为动词所指向的不同程度,做到可测量、可评价,将行为条件落实在相应的音乐情境中,使目标表述更明确,更可行。
二、内容激学——教材与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的基础
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是教学准备过程的重要一环,是教学设计的基础与起点。
音乐教师需要认真解读课程标准,充分钻研文本音响,准确分析学情,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目标,整合教材,确定重点,把握难点。
尤其应重视的是,有效的音乐学习过程是学生以积极的心
态,主动感受、体验音乐,自然表现音乐乃至创造音乐,获得自我认同感的过程。
中职学生具有旺盛的精力与主观能动性,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本身所蕴涵的教学资源,联系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结合学生个体差异,在教学设计中予以体现。
例如,中职教材中的“放牛班的春天电影配乐欣赏”一课,电影音乐是学生非常感兴趣并有大量生活体验的内容,中职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感人的剧情和美妙的童声合唱使学生迅速投入到电影画面中,成人化倾向又促使他们能较为理性地思考。
教师通过赏析、想象、演唱、讨论、拓展等音乐活动,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探讨电影音乐的主要功能。
并通过设计有效提问,引导学生层层深入,让学生在审美体验中深化对电影音乐的理解,并进行创造性发挥。
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了经典电影音乐欣赏之旅。
三、方法促学——教学方法的恰当选择是教学设计的保障
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学生在音乐感受、体验、表现、创造的过程中掌握音乐学习的方法,以达到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目的。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注意教学方法的恰当选择与合理运用,促进教学目标的完成。
选择教学方法时需注意以下两点:一是体现音乐性。
要重视对音乐要素的分析指导,重视在比较、听辨的过程中对音乐作品进行深层审美,激发情感共鸣与体验。
二是体现问题意识。
要重视以问题引领学习,设计有针对性与梯度性的问题,促进学生主动参与音乐体验与音乐活动。
例如,在音乐剧《猫》的教学中,教师根据音乐剧的特点,设计了“了解音乐剧”“赏析音乐剧”“感悟音乐剧”三个主要过程。
通过对主题曲三次出现的分析,设计了三组富有针对性的问题,运用问题引导的方法,抓住《回忆》这首作品为主要线索,把音乐剧的剧情、特点、主要唱段等清晰明了地呈现出来。
学生通过对主题曲的学习与感受,通过对主题音乐讨论,不但熟悉了歌曲旋律,而且领略了音乐剧的美,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
整个学习过程充满了美感,学生主动参与讨论、提问,教学成效明显。
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
有效的教学设计必须立足课标,扎根实际,合理开发利用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音乐教师应反复钻研课程标准,以课程标准为纲,以学生为本,精心设计教学。
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不断地学习完善,提高自身的教育力,才能真正让音乐课堂焕发活力与光彩,使学生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1]金亚文.音乐教学的设计艺术[j].教育探究,2008,3(03).
[2]吴菲.音乐教学设计的细节与改进策略[j].中国音乐教育,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