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
摘要: 传统地域文化景观是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景观特征和文化生态的结晶与精华。
由中国传统景观的地域性来看,不同地区的景观都有自己独特的风味。
这些景观都是从自然条件出发融入人文脉络之中,启发当代的景观设计的关键之一在于充分利用地域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再现地域特色。
对地域性景观的深入研究,是现代园林设计的关键,也是体现其特色的所在。
关键词: 中国景观;地域性;景观设计;文化内涵
一、我国文化景观的类型分析
我国的遗产保护体系是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和完善的,由于文化景观是一种与地域文化传统不可分割的遗产类型,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构成特点,因此,其分类必须基于对自身历史文化的理解,结合历史文化的地域特性,我国的文化景观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设计景观:由历史上的匠人或设计师按照其所处时代的价值观念和审美原则规划设计的景观作品,代表了特定历史时期不同地区的艺术风格及成就。
这类景观包括古代园林、陵寝以及与周边环境整体设计的建筑群,例如苏州园林、明十三陵、晋祠等。
遗址景观:曾见证了重要历史事件或记录了相关的历史信息,如今已废弃或失去原有功能的建筑遗址或地段遗址。
例如北京的圆明园遗址、重庆合川钓鱼城遗址等。
场所景观:被使用者行为塑造出的空间景观,显示出时间在空间中的沉积,人的行为活动赋予这类景观以文化的意义。
例如南京夫子庙庙前广场、重庆磁器口古镇码头、安徽棠樾村牌坊群等。
聚落景观:由一组历史建筑、构筑物和周边环境共同组成,自发生长形成的建筑群落景观。
例如安徽的西递、宏村,湖南凤凰古镇。
区域景观:区域文化景观是一种大尺度的概念,超越了单个的文化景观,强调相关历史遗产之间的文化联系。
按照其文化资源组织的线索和构成形式又可分为名胜区、文化路线和遗产区域遗址。
二、中国景观的地域类型
在我国传统园林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气候、地理、文化、取材等的地方性差异,逐渐形成了江南、北方、岭南、巴蜀、西域等各种风格,其中北方、江南、岭南差异尤为突出,代表了中国景园风格发展的主流。
各地风格主要表现在各自造园要素的用材、形象、技法等上面。
北方气候干燥,冬季寒冷,反映在建筑上则缺少空透,质感厚重,总体风格是高亢雄健,别具一种刚健的美。
北方景园林的特色主要体现在皇家园林上,一是平面布局比较严整,二是体量比较庞大,三是色彩比较富丽,因此,北方景园实现敦实、厚重、封闭、富贵气。
南方由于气候湿润,反映在景园建筑上,则轻盈空透。
江南园林是以开池筑山为主的自然式风景山水园林,其总体风格是细巧淡雅。
南方景园的特色主要体现在私家园林上,一是平面布局比较灵活,二是建筑体量比较小巧,三是色彩比较淡雅、清雅、秀丽、轻巧、通透、开敞口]。
岭南全域温高湿重,雨量充沛,四季常花。
岭南园林的建筑,重在选址,不以华丽夺人,而以素构取法,抒发出简朴清新的岭南气息。
“高墙冷巷”的做法是古典园林的特色,多数为南向,多进院落,大进深小面宽,前院大后院小,前为园后为院的布局。
巴蜀的各种游园都带有公共游览性质,更直接、更真切的面对自然,特有一种朴质之美。
巴蜀的名园多小巧秀雅,水岸朴直,以清简见长。
建筑平均密度不大,建筑风格倾向于四川民居。
从中国景园发展史上看,巴蜀景园还保持着相当浓厚的自然山水的古朴色彩。
由于有着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构景素材丰富,因而景园更偏重于借助自然景观。
西域景园主要是指处于中国西部或北部的少数民族景园,由于其地理、气候、宗教、文化的差异、形成了有别于汉民族风格的少数民族景园。
园中的建筑多用砖土砌成拱顶,外用木柱组成连拱的廊檐,饰以花卉彩绘和木雕图案。
景园建在被荒漠包围的绿洲,园中多种植抗旱、耐寒、耐盐碱的树种,形成了植被独特的景园景观。
藏族景园最完整的代表作品是罗布林卡。
罗布林卡以大面积的绿化和植物成景所构成的粗犷的原野风光为主调,它包含着自由式和规整式的布局。
园内部以绿地绕着建筑、或者若干建筑散置于绿化环境之中。
建筑风格一律为藏族风格。
中国园林之所以能形成不同风格,不同的艺术特色和造园手法的园林,这些都和它们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当地风俗、历史背景等因素密不可分。
三、现代城市发展背景下的地域文化景观现状及问题
1.信息时代,先进的经济全球化趋向对地域文化景观趋同化影响。
随着世界各地掀起的经济化浪潮导致的信息技术的跨地域传播和人员的跨地域迁移,一种文化可以随时传播到全球的各个角落。
一些源于地域特殊生活经验而产生的不可替代的地方精神和城市特点已经在全球化进程中消弭殆尽。
文化的均质性发展,统一的景观营建技术,相同的建筑材料,相似的结构背景下,也导致了地域文化景观的趋同。
2.市场环境条件下国际招投标对地域文化景观的冲击。
目前规划设计市场向境外开发,日益增长的专业领域交流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设计水平,增加了不同地区的文化共性,也增加了本地文化的多元性。
另一方面,精神
意蕴的平面化,以形式上的华美、离奇和紧张、刺激来取得效果,使城市景观影像化。
面对境外与西方现代文化由文化源地向扩散靶地扩散的过程中,地域传统文化在景观营建中趋于边缘化的态势。
3.局限模糊的观念定义,导致地域文化景观斑块的破碎化。
现今在强调地域文化景观或者景观中延续的历史文脉时,大都关注的是人与环境这两个因素之间的垂直关系问题,同时也认为自然和文化在景观中是可以严格分开的两个平行概念。
这种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的“保护”行为实则更加剧了地域文化景观斑块破碎化的进程。
四、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地域文化的对策研究
1.多样性设计地域文化景观更加注重于特定地理范围内的文化差异性造就的景观特质。
“橘逾淮为枳”可以很好的阐述因地域跨度产生的环境条件改变进而对景观特征产生的影响。
简而言之,多样性设计强调的是从物质、精神和行为三个层面,挖掘、保护与继承地域已有的遗产文化景观,更要研究、发展和展望地域文化的未来,以把握地域特征和品格,指导景观物质空间建设,提升其形象和品位,。
2.乡土性保护
域文化景观同时也应充分重视乡土性保护这一关键环节。
现代景观意义上的乡土性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深度和广度,它并非仅仅是固守于地方形式,很少接受其他区域的创新,更强调的是一种于传统中不断摒弃糟粕,加以修正从而赋予景观新的内容。
而脱离了地域文化意义的景观规划设计,也只是空壳,没有任何行为的空洞的景观博物馆。
所以我们更应该关注人——自然——地域文化景观的有机共生,以整体的观点处理好地域文化景观与人和自然的关系。
在景观的保护、管理、设计中不只是着眼于简单的空间营造,如何渗透出地域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的文化和历史积淀,设计师应该扮演着文化的力量,将无意义的碎片组成有意义的拼图。
五.总结
本文通过对中国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景观这一重要命题的分析和研究,旨在以有机生命体的观点,营造具有多样性和乡土性的景观,为公众塑造以地域文化为导向的景观空间载体的社会共识体验。
在经济全球化的世界浪潮中,地域文化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的所体现的最深刻的意义在于人生存的深层维度的转变,涉及了一个地域和年代的人们所普遍认同的地域精神、时代精神和价值取向。
正如历史学和人类学研究一样,我们只是从景观的角度,去探究时间和空间变化的维度,并将其作为一种历史经验传承和保存。
应充分重视文化对生活的反映,地域的分野,历史的积淀,民族的凝结,并将其落实到具体的景观空间实体营造中。
“放眼全球,行动地方”是以景观地域性为核心的规划设计的根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