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政发[2009]68号附件浙江省循环经济试点实施方案二OO九年十月目录前言 (1)一、浙江省基本,隋况 (2)(一)自然地理概况 (2)(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3)(三)产业结构基本,情况 (4)(四)资源能源基本,睛况 (5)(五)环境容量和负荷,睛况 (6)二、循环经济试点的工作基石出 (7)(一)循环经济组织和制度逐步完善 (7)(二)循环经济示范工程才乙实推进 (8)(三)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11)(四)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16)(五)发展循环经济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8)三、循环经济试点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20)(一)指导思想 (20)(二)基本原则 (21)(三)实施期限 (21)(四)发展目标 (21)(五)主要指标 (22)四、循环经济试点的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 (24)(一)构建循环型产业链,推进循环型工业发展 (24)(二)推广高效生态农业模式,促进循环型农业发展 (31)(三)推动循环型服务业发展,构建绿色消费模式 (34)(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强资源综合利用 (35)(五)发展低碳经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40)(六)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实施循环经济科技创新工程 (41)五、循环经济示范建设和区域循环经济发展 (43)(一)积极培育一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 (43)(二)加快建设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园区 (45)(三)扎实创建一批“绿色系列”工程 (46)(四)重点打造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基地 (47)(五)大力推进11个市循环经济发展 (63)六、循环经济试点的重点项目和关键技术 (71)(一)加快循环经济试点的重点项目建设 (71)(二)积极开发推广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与共性技术 (79)七、发展循环经济的保障体系 (82)(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发展机制 (81)(二)健全法规规划,制定标准规范 (85)(三)搭建工作平台,推进交流合作 (86)(四)加大财税调控力度,引导金融和资本投入 (87)(五)强化宣传教育,加强消费引导 (89)附件:《浙江省循环经济试点实施方案》部门及各市任务分工方案 (91)前言当前,循环经济已成为我国实施科学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战略之一。
浙江省作为人口密度高、环境容量小、经济总量大、资源自给率低的资源小省和经济大省,更应从全局性和战略性高度认识浙江发展循环经济的深远意义。
为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浙江省提出建设全国循环经济示范省的发展目标。
经国务院同意,2007年底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环保总局、科技部、财政部、商务部、国家统计局等六部委印发了《关于组织开展循环经济示范试点(第二批)工作的通知》(发改环资〔2007〕3420号),将浙江省列为全国第二批试点。
现根据试点工作要求,结合实际,制定浙江省循环经济试点实施方案。
本实施方案基于浙江区域自然条件、资源环境状况和产业发展现状,提出浙江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明确了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并结合全省各地区域特色经济,提出循环经济试点基地和重点项目。
本实施方案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浙江省“十一五”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总体规划》等为编制依据,是浙江省循环经济试点省建设的重要纲领性文件。
一、浙江省基本情况浙江省是经济大省,经济社会发展多项指标位居全国前列;浙江省也是资源小省,资源短缺、能源紧张、环境污染等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日益突出。
浙江省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必须全面把握省情,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一)自然地理概况。
1.地理概况。
浙江省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东临东海,南接福建,西与江西、安徽相连,北与上海、江苏接壤,陆域面积10.54万平方公里,为全国的1.09% ,是中国面积较小的省份之一。
境内地形复杂,山地和丘陵占70.4% ,平原和盆地占23.2% ,河流和湖泊占6.4% ,故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说。
全省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大致可分为浙北平原、浙西丘陵、浙东丘陵、中部金衢盆地、浙南山地、东南沿海平原及滨海岛屿等六个地形区。
省内有钱塘江、瓯江、灵江、苕溪、甬江、飞云江、鳌江、京杭运河(浙江段)等八条水系,有杭州西湖、绍兴东湖、嘉兴南湖、宁波东钱湖四大名湖及人工湖泊千岛湖。
2.气候特点。
浙江气候的总体特点是季风显著,四季分明,年气温适中,光照较多,雨量丰沛,空气湿润,雨热季节变化同步,气候资源配制多样,气象灾害繁多。
境内冬夏盛行风向变化显著,降水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且是我国受台风、暴雨、干旱、寒潮、大风、冰雹、冻害、龙卷风等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全省年平均气温15—18℃,极端最高气温33—43℃,极端最低气温- 2.2—-17.4℃;年平均降雨量在980—2000 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1710—2100小时。
(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1.主要经济发展指标居全国前列。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经济发展迅速,主要经济指标均位居全国前四位,是全国经济增长速度最快和最具有活力的省份之一。
初步统计,2008年全省生产总值为21487亿元,比上年增长10.1% 左右;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为42214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6078美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86倍;全省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分别为3730亿元和1933亿元,近一半县(市)的地方财政收入超过10亿元。
2.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2008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727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258元,分别连续8年和连续24年列全国省区第一位。
就业、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等相衔接的大社保体系逐步健全,在全国率先建立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困难群众价格上涨补贴、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等制度。
各级财政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投入达到301亿元。
3.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浙江省基本普及学前到高中段十五年教育,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中期阶段,在全国率先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
公共卫生体系和基本医疗服务不断健全,率先建立面向农村居民的免费健康体检制度和公共卫生项目管理制度,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应急医疗救治体系。
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有序展开。
2008年各级财政社会事业支出达1052亿元,社会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三)产业结构基本情况。
1.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
2008年,全省一、二、三次产业比例为5.1∶53.9∶41。
第一产业方面,全省支农惠农政策力度加大,在全国率先免征农业税,粮食生产能力稳步提高,高效生态农业加速发展。
第二产业方面,造纸、医药、化纤、水泥、钢铁等行业投资增幅明显回落,重化工业开始成为浙江工业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高技术产业总产值达到3112.7亿元;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R&D经费占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1.6% 。
第三产业方面,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增幅高于生产总值增幅1.7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总量和人均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居全国第四位和各省区首位。
2.产业空间集聚的块状经济特色明显。
目前全省已有1/3县(市、区)的块状经济产值占到工业总产值的50% 以上,各地各具特色的块状经济和专业市场优势日趋显现。
全省涌现出义乌小商品、海宁皮革、嘉善木材、嵊州领带、浦江水晶、绍兴轻纺、平湖服装、台州摩托车和缝纫机、温州鞋业和皮革等以市、县域为依托的块状经济。
同时,乐清柳市低压电器、虹桥电子元件、桐庐分水制笔、桐乡濮院羊毛衫、上虞崧厦伞业、永嘉桥头纽扣、平阳萧江塑编、湖州织里童装、诸暨山下湖珍珠等以镇域为依托的块状产业也得到快速发展。
(四)资源能源基本情况。
1.矿产资源。
浙江省已发现固体矿产113种,已探明储量的有67种(油气未列入)。
其中,叶蜡石、明矾石探明资源储量居全国之冠,萤石、伊利石居第二位,硅藻土第三,沸石第四。
可以满足省内需求的矿产有叶蜡石、硅藻土、水泥灰岩、熔剂灰岩、萤石、硅灰石、膨润土、明矾石、沸石、电石灰岩和建筑石料等矿产;主要依托国内供应的有煤炭、天然气、磷、硫、铅、锌、稀土等矿产;主要依赖国外供应的有石油、铁、钾盐、铜、铝等矿产。
2.水资源。
浙江省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充沛,年均降水量为1600毫米左右,是我国降水较丰富的地区之一。
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955亿立方米,但由于人口密度高,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2100立方米,低于全国2300立方米的平均水平。
水资源最少的舟山等海岛地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600立方米。
3.土地资源。
浙江省土地资源十分有限,人均耕地0.56亩,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
可利用土地资源相对短缺,全省适宜建设土地资源仅19285.44平方公里,尚可利用土地资源不足1万平方公里,主要集中在浙中、浙北和环杭州湾区域,浙南地区人均可利用土地资源相对缺乏。
4.能源利用。
2008年,浙江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为1229万吨标准煤,其中原煤产量13万吨,水电、风电和核电发电量386亿千瓦时。
能源自给率已降至 3.5% 。
与此同时,浙江能源消费量不断增长,全省能源消费总量达到15117万吨标准煤,其中煤炭消费13028万吨,石油及制品消费2066万吨,天然气消费17.7亿立方米,电力2323亿千瓦时,浙江省能源利用率位居全国前列。
2008年全省万元GDP能耗同比下降5.49%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7.4% ,超额完成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的年度目标。
(五)环境容量和负荷情况。
浙江省树种资源丰富,素有“东南植物宝库”之称。
全省森林覆盖率、毛竹面积和株数均居全国前列。
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57.41%(按国家口径,不含灌木林),整体生态环境良好,是全国6个生态环境状况评价优良的省份之一。
但全省存在局部生态脆弱地区,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
全省环境质量基本保持稳定,局部地区有明显改善。
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良好,大部分城市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但酸雨污染仍较严重。
全省城市总体声环境低于国家控制值。
江河干流水质总体基本良好,全省八大水系、运河和湖库有68.4% 的断面水质能满足功能要求,但部分支流和流经城镇的局部河段仍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
总体上看,目前全省许多地区剩余环境容量相对不足,局部地区主要污染物排放超过环境承载力,工业和城市密集地区的排放量接近或超过环境容量标准。
二、循环经济试点的工作基础浙江省发展循环经济起步较早。
近年来,浙江省循环经济领域的组织建设、规划引导、典型示范、产业共生、政策扶持等一系列工作有效推进,已形成良好的基础,取得明显的成效。
(一)循环经济组织和制度逐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