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必备知识点(三)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必备知识点(三)

71.身心发展的特点中学生的生理发展1.身体外形剧变。

表现在:身高迅速增长,体重急剧增加,骨骼和肌肉迅速生长。

2.体内机能增强。

主要表现在:心脏发育趋于成熟,脉搏跳动减慢,心脏重量、形体、恒定性及血压都接近成人;呼吸系统方面,肺活量接近成人水平;大脑机能显着增强,内抑制机能逐步发育成熟,第二信号系统的作用明显增加。

3.性的发育成熟。

性的成熟表现在:生殖器官的增大,体态上出现新特征,男性、女性气质逐渐明朗化。

72.第二信号系统活动日益发展第一信号系统:对现实的具体刺激形成的条件反射;第二信号系统:对言语刺激、抽象信号等形成的条件反射,是人类特有的条件反射机制。

73.中学生性心理发展(一)异性疏远期这个时期大约在小学五、六年级到初中一、二年级。

这时由于青春萌动,男女生理上出现的明显差别,使他们感到陌生不安,又由于他们缺乏两性的知识,因此在异性面前,就产生了一种害羞或畏惧心理,从而使男女同学暂时疏远。

(二)异性接近期初中二年级以后,中学生进入了青年初期。

此时情窦初开,男女之间又有了一种喜欢接近的需要,他们的性心理发展又开始进入了相互吸引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新时期,男女同学愿意在一起学习、工作和活动。

(三)两性恋爱期恋爱期的显着标志是爱情集中于一个异性,对其他异性的关心明显地减少,喜欢与自己选择的对象单独相处而不大愿参加集体性的活动,经常陷于结婚的幻想之中。

这个阶段一般从青年初期的中后阶段开始,是青春期性意识表现和发展的相对成熟阶段,这也是青春期性意识发展的必然结果。

只有从这个阶段开始,才可能逐渐产生和形成真正的爱情。

74.中学生的异性交往中学生正处在朝气蓬勃、独立意识强烈的青春期,随着性生理的成熟,性意识也逐渐形成和发展,自然会产生一种喜欢接近异性的感情倾向。

作为教师一定要理解、宽容,指导学生在把握良好尺度的前提下健康交往。

(一)教师对异性交往中的引导1.抓好青春期教育。

2.提倡异性学生的正常交往。

3.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二)异性交往应遵守的准则1.要自然适度。

2.要注意交往的场所和方式。

3.要留有余地。

4.不能伤害对方的自尊心75.心理健康的标准(1)认知能力发展正常,智力水平在正常值以上。

(2)积极乐观的情绪情感、愉悦的心情。

(3)良好的意志品质。

(4)自我观念正确,了解自我,悦纳自我,体验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具有健全统一的个性。

(5)和谐的人际关系。

(6)行为反应协调、适度。

(7)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

76.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一)发展性心理问题1.自我概念发展问题:(1)过度敏感。

(2)过度独立。

(3)过分自尊。

(4)过分自责。

(5)过分的自我表现。

(6)过分的自我掩饰。

(7)强烈的无能体验。

2.人际交往问题:(1)交往的主动性不足。

(2)人际间的亲密性和信任度不高,缺乏真诚的沟通。

(3)异性交往存在困扰。

(4)与父母、教师缺乏相互理解与平等交往。

3.学业发展问题:(1)学习动力问题(2)学习能力问题(二)障碍性心理问题1.抑郁症2.焦虑症3.恐惧症4.强迫症5.网络成瘾6.多动综合征7.学习困难综合征8.厌学症77.心理辅导的目标1.基本目标:学会调适,包括调节和适应2.高级目标:寻求发展78.心理辅导的途径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课程和心理辅导活动课;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的内容;结合班级、少先队开展心理活动辅导;开展个别心理辅导活动和小组辅导;进行对学生家庭的心理辅导教育。

79.心理辅导的内容学校心理辅导应该有以下内容:1.学习辅导(1)增强学习动机。

(2)培养学习兴趣。

(3)端正学习态度。

(4)掌握学习方法。

(5)调整应试心态,学会正确归因。

(6)形成正确的学习信念。

(7)学会对学习过程的自我监控2.情绪与人际关系辅导(1)情绪辅导。

(2)人际关系辅导3.职业选择辅导(1)认识职业,培养职业意识。

(2)提供职业信息。

(3)帮助学生了解自己80.强化法又称“操作性条件疗法”,根据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原理设计出来的,是应用强化手段增进某些良好行为,以减弱或消除某些不良行为的方法,这是中小学常用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强化手段分为正强化、负强化和惩罚。

81.消退法指通过停止对不良行为的强化从而使该不良行为减少甚至消退的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

82.系统脱敏法诱导来访者缓慢地暴露出导致神经焦虑、恐惧的情景,并通过心理的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或恐惧情景,从而达到消除焦虑或恐惧的目的。

83.认知疗法认知疗法四过程:(1)建立求助的动机。

(2)适应不良性认知的矫正。

(3)在处理日常生活问题的过程中。

(4)改变有关自我的认知。

84.来访者中心疗法来访者中心疗法强调在整个咨询过程中,咨询员要遵循以下条件:(1)真诚。

(2)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3)共情。

85.理性—情绪疗法不合理信念的几个特征是:(1)绝对化的要求(demandingness)(2)过分概括化(overgeneralization)(3)糟糕至极(awfulizing)此疗法的治疗过程一般分为四个阶段:(1) 心理诊断(psychodiagnosis)。

(2)领悟(insight)。

(3)修通(working through)。

(4)再教育(reeducation)。

86.班级管理的内容1、班级组织建设:建立良好的班集体,指导班级建设;2、班级制度管理3、班级教学管理:明确教学管理的目标和任务,建立行之有效的班级教学秩序,建立班级管理指挥系统。

87.班级管理的模式1、班级常规管理: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来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

2、班级平行管理: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3、班级民主管理: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全程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

4、班级目标管理: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动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

88.当前我国学校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1、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1)班主任对班级管理方式偏重于专断型;(2)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

2、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为目的;(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3)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89.班集体的基本特征1.明确的共同目标;2.一定的组织结构;3.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健全的规章制度;4.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5.宽松的个性发展空间90.班集体的发展阶段一般来说,新组建的学生班级要发展成为班集体,需要经历一个有序的动态发展过程。

这一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班集体初建期的松散群体阶段;2.班集体巩固期的合作群体阶段;3.班集体成熟的集体阶段91.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的方法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3.制定班级的规章制度,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发挥集体活动的教育作用;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92.班主任的工作任务1.班级管理;2.班级工作的指导;3.教育影响学生;4.协调好任课教师关系;5.沟通家长,联系社区;6.身体力行,服务学生;7.组织和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93.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1.了解学生了解学生是班主任开展工作的前提。

班主任了解学生一般采用以下方法:观察法、谈话法、书面材料和学生作品分析法、调查访问。

2.组织和培养良好的班集体具体如下:(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3.建立学生档案。

建立学生档案一般分四个环节:收集——整理——鉴定——保管。

4.个别教育个别教育是教师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需要和问题单独进行的一种教育。

其一般包括个别谈心、单独谈话、个别指导、辅导与帮助等。

(1)先进生工作。

(2)后进生工作5.班会活动。

班会的具体形式多种多样,但总的来说不外乎班级例会和主题班会两大类。

6.协调各种教育影响7.操行评定。

操行评定,是以教育目的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守则”为基本依据,对学生一个学期内在学习、劳动、生活、品行等方面的小结与评价。

操行评定的主要内容有道德品行、学习、身心健康三个方面。

8.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班主任工作计划一般分为学期计划、月或周计划以及具体的活动计划。

学期计划比较完整,一般包括三大部分:(1)基本情况。

(2)班级工作的内容、要求和措施。

(3)本学期主要活动与安排。

班主任工作总结一般分为两类:全面总结和专题总结。

总结工作一般在学期学年末进行。

做好总结应注意两点:一是平时注意对班主任工作资料的积累;二是注意做阶段小结。

94.做好个别学生教育的一般要求1、摸清情况,分析原因,区别对待。

2、热爱和尊重学生,促其转化;3、发现闪光点,及时表扬,逐步提高;4、自我剖析,制定措施,接受监督;5、常抓不懈,持之以恒。

95.班级常规管理的方法和要求1.采用灵活多样的具体方法(1)讲解法;(2)歌诀法;(3)活动训练法;(4)评比竞赛法2.抓住管理、训练的几个关键期关键期一般有如下几个:新班组建期、开学初、期中与期末、大型活动期。

3.让学生做班级常规管理的主人(1)学生应做班级常规管理的主人;(2)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4.养成学生自动化遵守常规的习惯5.班主任要从日常行为做起当学生的榜样96.偶发事件的处理原则1、教育性原则;2、客观性原则;3、有效性原则;4、可接受性原则;5、冷处理原则。

97.课堂管理的原则1.了解学生的需求;2.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3.实施有效的教学措施;4.建立教室常规98.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1.教师的领导风格。

参与式领导和监督式领导对课堂管理有不同的影响。

参与式领导注意创造自由空气,鼓励自由发表意见,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而监督式领导则待人冷淡,只注重集体讨论的进程,经常监督人的行为有无越轨。

2.班级规模3.班级的性质4.对教师的期望5.学生学习行为99.群体的特征作为群体而存在的人群必须体现出三个特征:群体成员有共同的活动目标;群体具有一定的结构;成员在心理上有依存关系和共同感。

100.非正式群体具有以下特点:(1)成员之间相互满足心理需要;(2)成员之间具有强烈的情感联系和较强的凝聚力,但有可能存在排他性;(3)受共同的行为规范和行动目标的支配,行为上具有一致性;(4)成员的角色和数量不固定。

101.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协调课堂管理必须注意协调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的关系,要注意:(1)要不断巩固和发展正式群体,使班内学生之间形成共同的目标和利益关系,产生共同遵守的群体规范,并以此协调大家的行动,满足成员的归属需要和彼此之间的相互认同,从而使班级成为团结的集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