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评价与质量指标
目前的质量监管体制 • 以事后处理为主 • 信息不透明、零散、反映速度慢 • 体系性问题-微观 破解质量宏观管理 • 维护公共利益 信息公开、综合 加大惩罚力度 •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秩序 各部门要合作 •建立质量与市场的关系 监控市场与产品质量的指标,预防式治理
宏观质量评价分析得到高度关注
•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以经济增长的数量为主,在国民经济统 计序列中,还没有纳入表征经济增长质量的指标 •总量指标可以相加,质量指标不能相加 •国外在宏观质量评价领域也尚未建立成熟的质量指标 •作为主抓质量宏观管理的主要职能部门,国家质检总局希望建立 能够从宏观上直观反映全国、地方、行业质量状况的指数,为制 定质量决策提供依据 •质量评价的指数化、评价指标的体系化成为趋势 顾客满意指数(瑞典、美国,微观到宏观层次) 质量竞争力指数(韩国,微观到宏观层次) 服务质量指数(美国缅因州) 环境质量指数(欧洲)
3.1采集和分析数据的原则
• 行业层次的“行业”由GB/T4754-2002《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给 出。在有些情况下,由于数据来源的制约,为了最终形成某个特定观 测变量,不得不对不符合GB/T4754-2002分类标准的“行业”进行 分拆与重组,从而形成了新的“分类数据”。
• 任何行业/地区总是由若干企业组成的。在基于行业/地区层面进行观 测变量的数据采集时,理想的情形是“行业/地区内符合条件的所有 企业都得到统计”,这在实践上可能是不现实的。 • 缺失数据的处理有两种方法:对于个别缺失值直接用“下边界值” 替代,对于系统性的缺失值用相近年份的“滑动平均值”替代。
2.2 质量竞争力指数评价指标体系
2.3 质量竞争力指数评价指标体系
从宏观层面及逻辑关系上看,发展能力的改善将有助于提高质量 水平,而质量水平的提高又将为发展能力的改善创造条件,它们之 间形成某种程度的相互驱动关系,并共同对质量竞争力发挥影响。
2.3 质量竞争力指数评价指标体系
2.3 质量竞争力指数评价指标体系
•一些经济学者已开始从 质量入手剖析我国经济 发展的弊端。 •缺少从经济和市场的角度, 研究经济发展对产品质量的 作用机制。
社会经济转型需要创新质量监管理念和手段
• • • • • • “十一五”时期 资源、能源浪费,污染环境 基础原材料、装备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品依赖进口 消费品发展滞后于消费需求 “十二五”时期扩大内部消费需求 我国进入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深入期 追求经济总量和发展速度得到缓解 人工成本、动力成本不断提高
2.4 质量竞争力指数权重体系
2.5 质量竞争力指数数据来源
2.6 质量竞争力指数与其他指数的区别
• 质量竞争力指数与CPI • 质量竞争力指数与采购经理指数
采购经理指数(Purchasing Managers’Index,简称PMI)。采购经理 指数体系,涵盖着生产与流通、制造业与非制造业等领域,是国际上通行的 宏观经济监测指标体系之一,对国家经济活动的监测和预测具有重要作用。 采购经理的国家协会(NAPM),现在称做为供应管理之协会,公布每月综 合指数,包括国内制造业情况,房屋建筑新订单。生产,供应者送货次数, 订货,库存,价格就业,出口订单,及入口订单,它是将制造业除以非制造 业以下指数。
• 吴仪副总理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 国务院2007年23号文《国务院关于加强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 的通知》明确要求“发布质量竞争力指数,并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评价体系”。 • 吉林、厦门、江西、深圳等地区发布了以质量竞争力指数为主的年 度质量白皮书。 • 韩国知识经济部两次来华就开展质量竞争力指数测评国际合作进行 交流。
第二,鼓励技术创新和实用技术的研究应用。 日本 :日本政府制定实施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发展战略。 日本政府大力推动质量管理先进方法在企业的推广应用,形成了 人人重视并参与质量改进的良好氛围,促进了质量工作的大发展。 美国:1982年10月,里根总统签署了一份生产力文件,呼吁在全 国开展强化质量意识运动。美国企业在学习、吸收日本企业质量 管理思想的同时,结合自身特点,不断提出质量管理的新方法、 新理论和新模式,促进了质量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我国产品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的差距
一是部分工业产品质量不高、可靠性不强;
二是主要产品标准的技术水平偏低、贯彻不力;
三是许多工业产品的技术含量不高、品牌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 不强;
四是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在一些领域频繁发生,不仅挫伤了消费信 心,而且损害了“中国制造”的国际形象,抑制了对外贸易的进 一步增长。
2011年1-6月,原材料、燃料及动力购进价格同比增长10% 左 右,而工业产品出厂价格同比增长6%左右,相差4%之多,企业利润空 间进一步缩小,
• 经营环境继续恶化。 • 转型可能带来产品质量的动荡
质量工作还局限于监管部门,没有提到宏观经济调控的范畴, 正如企业中由检验员负责质量管理工作一样。
社会经济转型需要创新质量监管理念和手段
2.1 质量竞争力指数的定义
• 质量竞争力指数是按照特定的数学方法生成的、用于反映我国制造 业质量竞争力整体水平的动态性经济技术指标。 • 按照数据的统计范围的不同,可以相应形成制造业分行业质量竞争 力指数、分地区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和全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 • 我国在对质量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初步提出 了由实物质量水平指数、质量发展能力指数、质量经营能力指数和质 量监管力度指数四个一级指数、15项二级指标以及35项三级指标构 成的制造业质量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了评价指标之间的层次关 系,三级指标的内容与测量方法。
制约我国工业产品质量进一步提升的深层次原因
第一,质量监管存在体制弊端,质量发展长效机制缺失。
第二,宏观调控缺少质量杠杆,经济结构调整步履艰难。
第三,质量违法违规惩治不力,质量奖励缺乏权威制度。
第四,质量诚信体系建设滞后,企业主体作用发挥不足。
日美“提升质量”实现经济振兴的经验
第一,制定促进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日本 :日本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引导产业发展,鼓励企业依 靠业务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积极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 品质量。 美国:1983年10月,里根总统向国会提出了国家生产力与技术革 命法案,以促进工业企业加速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不断提升质量 竞争力。
• 质量竞争力指数与发展质量指数
发展质量指数主要反映经济发展所付出的代价大小,用万元GDP能耗、万 元GDP水耗、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等三个指标衡量。
3 质量竞争力指数的测算过程
• 质量竞争力指数采用对12个统计指标的分行业和分地区的原始数据进行 标准化变换,再对相应的标准化得分进行线性加权的方法计算获得。
我国工业产品质量的现状
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由供给制约型经济全面转向需求制约 型经济,经济增长速度和通货膨胀迅速攀升,1997年爆发的亚 洲金融危机,使我国经济感到了需求不足的巨大压力。90年代末, 我国首次出现假冒伪劣盛行的状况。 产品质量竞争乏力降低了我国应对金融危机、原材料涨价、环境 保护等的能力,削弱了刺激内部需求、提高基础公共服务等宏观 调控政策的效力,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桎梏. 注:有研究表明,当前我国从经济驱动因素、产业结构、人均 GDP等方面与美国20世纪初非常相似。美国正是在这一时 期也 大范围爆发质量问题。
我国产品质量的现状
原材料类产品质量大幅提高,钢铁、有色、石化等行业部分关键 品种的实物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国工业产品质量 的现状。 装备类产品质量大幅跃升,许多通用设备、专用设备的制造能力 达到国际水平,一批重大技术装备实现自主化,航天、发电、动 车组等产品质量跃居世界前列; 消费类产品质量和档次大幅度提高。 家电、皮革、家具、羽绒制品、自行车等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 达到了50%左右。 通信、计算机、关键元器件、电视、音视频技术、应用软件等电 子信息技术产品发展迅猛,功能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一、质量与宏观经济的互动性
产品质量具有综合性和隐蔽性的特征
综合性是指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复杂
• 社会需求层次、市场竞争程度、科学技术水平和管理精细程度从根 本上决定产品质量的高低。 • 经济发展、科学技术、社会管理等的薄弱环节也必然以质量为载体 表现出来。
• “三聚氰胺”事件既有行业过度竞争产品价格与成本背离的影响, 也有奶源加工与乳制品加工产业发展的不匹配,标准和检测存在漏洞 等原因。
宏观质量评价分析的关键问题
• 从技术层面来看 数据是评价、分析的基础 现阶段评价的瓶颈在于数据 • 评价有两个思路 利用现有数据 重新建立统计渠道 • 建议 • 把握产品安全的底线 食品安全 特设 维护消费者权益 • 结合区域经济结构 区域主导产业 区域新兴产业 • 结合经济发展形势 物价上涨 原材料上涨 相关政策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 从产业链分析相似产品 • 注重数据的积累和横向、纵向比较
日美“提升质量”实现经济振兴的经验
第三,设立国家质量奖。 日本 :日本于1951年设立了“戴明奖”,对质量实践的优秀企业 进行奖励。 美国:美国总统里根于1987年签署质量振兴法案,批准设立了马尔 科姆·鲍德里奇国家质量奖,并制定了评奖标准。 第四, 加强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 日本 :日本政府始终把职业教育作为经济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提 出了具体的目标和要求。 美国:美国国家制造业协会要求其会员至少花费工资总额的3%用 于雇员的在职教育和培训。 第五,扶持中小企业的质量发展。 日本 :从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 和帮扶中小企业质量发展的法律法规。 美国:美国政府也积极制定各种政策,鼓励中小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研究,促进产品质量提升。
质量评价与质量指标
主要内容
质量与宏观经济的互动性 全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测评工作 制造业质量竞争力及应用现状 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的内涵 质量竞争力指数测算方法 地方质量竞争力指数测评 工业产品质量指标 产品质量等级品率 质量损失率 工业产品质量指标体系 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统计及工作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