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羊绒产业发展现状1:关于羊绒山羊绒是世界上名贵稀有的特种动物纤维,纺织工业的高档原料,被人们誉为“纤维钻石”、“软黄金”。
从山羊身上抓剪下来的绒毛纤维,就称为山羊绒,简称羊绒。
它是山羊在严冬时,为抵御寒冷而在山羊毛根处生长的一层细密而丰厚的绒毛,入冬寒冷时长出,抵御风寒,开春转暖后脱落,自然适应气候。
气候愈寒冷,羊绒愈丰厚,纤维愈细长。
由于亚洲克什米尔地区在历史上曾是山羊绒向欧洲输出的集散地,所以山羊绒在国际市场上习惯被称为cashmere,中国采用其谐音为“开司米”。
羊绒不同于羊毛,羊毛生长在绵羊身上,羊绒只生长在山羊身上。
一般概念上讲,羊绒仅指山羊绒而言。
绵羊并没有绒,许多人把绵羊身上的有点类似于羊绒特性的细羊毛称作“绵羊绒”,其实是混淆了羊绒与羊毛的概念。
羊绒按其天然颜色分为白绒、青绒、紫绒,其中以白绒最珍贵,仅占世界羊绒产量的30%左右,但中国山羊绒白绒的比例较高,约占40%左右。
羊绒产量极其有限,一只绒山羊每年产无毛绒(除去杂质后的净绒)50克-80克,平均每五只山羊的绒才够做一件羊绒衫。
世界上绒山羊主要生长在中国北方、蒙古、伊朗、阿富汗一代的高寒、半荒漠地区。
羊绒具有以下特性:纤细、柔软保暖。
羊绒是动物纤维中最细的一种,阿尔巴斯羊绒细度一般在13um-15.5um之间,自然卷曲度高,在纺纱织造中排列紧密,抱合力好,所以保暖性好,是羊毛的1.5-2倍。
羊绒纤维外表鳞片小而光滑,纤维中间有一空气层,因而其重量轻,手感滑糯。
色泽自然柔和。
羊绒纤维细度均匀、密度小,横截面多为规则的圆形,吸湿性强,可充分地吸收染料,不易褪色。
与其他纤维相比,羊绒具有光泽自然、柔和、纯正、艳丽等优点。
柔韧,有弹性。
羊绒纤维由于其卷曲数、卷曲率、卷曲回复率均较大,宜于加工为手感丰满、柔软,弹性好的针织品,穿着起来舒适自然,而且有良好的还原特性,尤其表现在洗涤后不缩水,保型性好。
与羊绒的优良独特特性相对应,羊绒制品的特点也非常明显,将其手感柔软、绒面丰满、保暖性好、吸湿性强、光泽自然柔和、穿着舒适等特点集中起来就是高雅华贵、风格独特。
用名贵稀有的特种动物纤维经心加工制造的高档产品,给人以华贵典雅的感觉,消费者穿上后倍增风韵,能够获得温馨的享受和高雅的风度,是人们追求服装高档完美的理想佳品。
2:中国羊绒产业发展历程20世纪50年代以前,中国山羊绒全部以原料形式廉价出口国外,当时我们的加工能力只限于擀毡、拧毛绳、编织手工毛衣、修建蒙古包等。
20世纪60年代以前,当中国人还在为解决吃饭穿衣问题而奔波,把羊绒以羊毛的价格出口国外的时候,英国道森公司已经用中国廉价羊绒加工羊绒衫并行销世界市场150多年了。
20世纪70年代,中国结束了只能出口原绒的历史,开始批量加工生产分梳山羊绒,以半成品无绒形式出口国外,但大量的羊绒还是以原料形式出口国外。
80年代后,中国结束了单一的无毛绒出口,羊绒加工业开始由初、粗加工向深、精加工发展,产量和出口明显增加。
进入90年代,中国羊绒加工业进入迅猛发展期,羊绒衫及羊绒制品畅销国内外市场,无毛绒和羊绒衫价格也成倍增长。
目前,世界羊绒年产量在14000~15000吨,而中国羊绒年产量约为10000吨,占世界总产量的70%左右。
近年来,俄罗斯、蒙古、伊朗等国每年也有1500吨左右的羊绒流向我国。
中国羊绒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从世界第一羊绒资源大国发展成为世界羊绒生产、加工、销售和消费第一大国。
我国羊绒衫产量已位居世界首位,年加工能力在2000万件以上,占世界总产量的2/3以上。
近几年,中国年出口羊绒衫均在1000万件左右,世界羊绒加工技术、设备、企业已由国外向我国转移,中国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羊绒制品加工中心。
全国的羊绒加工企业已经发展到2600多家。
各种经济成分、规模并存,企业地区分布和品牌生产区域发生了很大变化。
中国的羊绒衫正引领中国羊绒制品的潮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不断增强,出口创汇逐年递增。
新技术的应用不断提高了中国精纺羊绒衫的国际竞争力,60支以上的高精纺产品、纳米技术的应用都使羊绒制品出口量倍增,大大提高了国际知名度。
我国已经从世界羊绒资源大国,发展成为世界羊绒生产、加工、出口、销售和消费的第一大国,“世界羊绒看中国”的局面已经形成。
3:中国羊绒产业与国际市场中国的羊绒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具体表现在资源优势、劳动力成本、出口大国等方面,但没有价格优势,国际竞争力不高,具体而言:资源优势地位无可比拟。
我国有数个能够适应不同生态区域的绒山羊品种,既有适于荒漠化地区的品种(如柴达木山羊),也有适于温暖海洋性气候的品种(如辽宁绒山羊);既有适于高海拔地区的绒山羊(如西藏山羊),也有适于平原草场的绒山羊(如内蒙古白绒山羊)。
羊绒产业在我国有其它国家永远无法比拟的资源优势。
20世纪80年代英国为了减少羊绒进口所造成的资金流失,收集了世界上各地绒用山羊进行选育研究。
由于英国的生态条件不适合发展绒用山羊,最后他们承认,英国的绒用山羊只能是作坊式的生产,根本无法与中国的绒山羊相比。
因此,羊绒在我国是唯一可以左右国际市场价格的顶级产品。
劳动力成本低。
中国的羊绒原产地基本集中在老、少、边、穷地区,劳动力成本非常低。
绒纺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劳动力成本仅为美国的5%。
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随着欧美市场贸易壁垒的逐年取消,羊绒市场的前景会十分广阔。
羊绒及其制品出口大国。
对山羊绒的消费,美国占第一位,英国第二,其次是日本、西欧及中国。
目前我国每年出口羊绒衫近1000万件,已出口到日本、美国、意大利、英国、法国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
羊绒衫质量在不断提高和升级,花色品种不断增加,出口创汇逐年递增。
从2002~2003年,中国羊绒衫和羊绒制品外销出现上升势头。
2002年,美国市场由2001年的120万件上升到2002年的320万件,日本市场稳定在350万件,欧洲市场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羊绒制品在国际市场上没有价格优势。
2003年,尽管羊绒衫出口较2002年又有所增加,出口价格也较上年有所增加,但还是在低价位上徘徊,与国际市场的价格差距很大。
在国际市场,卖价高的羊绒制品是发达国家老牌企业的高精尖产品,在同类产品中,国产羊绒衫的价格也远远低于国外,中国羊绒制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售价一直高不起来,羊绒制品的价格仅仅是英国苹果牌羊绒制品的1/4,是意大利劳罗皮亚娜牌产品的1/3。
4:中国羊绒产业目前的现状低水平重复建设不止,加工能力严重过剩。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由一个产绒大国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一羊绒加工大国和制品出口大国。
但是,低水平重复建设大量存在,造成了加工能力的急剧膨胀,加剧了行业之间的竞争,扰乱了市场秩序。
我国羊绒年产量由上世纪80年代初2800吨激增至9800吨,占世界总产量的70%以上。
而加工能力比产量膨胀得更快。
目前国内羊绒加工企业多达2600多家,无毛绒分梳能力突破2万吨,除加工国内全部原绒外,蒙古、俄罗斯等产绒国的羊绒也大多流进我国进行加工;羊绒深加工能力达到年5000万件,而国内外市场每年的总需求不足2000万件。
多头出口,以量取胜,压价竞销,害人害己。
我国羊绒制品出口数量是一种低水平的数量型增长,并没有产生质的飞跃。
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首先是我国羊绒产品缺乏品牌。
尽管目前国际市场上的羊绒衫有3/4是中国产品,但真正挂中国牌的不到20%。
我们有资源优势、产品优势,却没有品牌优势,在国外注册的商标太少,申请专利的技术太少。
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学会在国际市场上营销无形资产,保护知识产权,只能依靠廉价的劳动力和优势资源赚取外汇。
更为严重的是,国内羊绒企业几乎完全依靠代理商出口,形成多头出口、以量取胜、压价竞销。
大家为了接单创汇,将利润水平压低到了最低程度,有时不得不亏本履约。
而外商则趁机联合压价,坐收渔利。
原料掺杂造假和制品的假冒伪劣反复出现。
每遇市场疲弱之时,羊绒原料和羊绒制品的价格越跌越低,质量反而越来越好;每当羊绒紧俏之时,羊绒原料和羊绒制品的价格越涨越高,质量却越来越差,掺杂造假和假冒伪劣等现象比比皆是,形式各异。
缺乏行业自律,无序竞争,内战不断。
国内羊绒企业多年来习惯于在动荡起伏的绒市上投机取利,各自为战。
成品少时,大家抢购原料,互相挑价,大打原料战;成品多时,大家又互相压价,竞相倾销,大打市场战,羊绒市场无序竞争最终损害整个羊绒产业的整体利益。
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力量不足。
羊绒业的技术进步和创新是羊绒劳动密集型企业开发新产品的有效途径,但国内企业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等方面存在很大缺陷,产品开发能力不足,产品结构单一。
羊绒制品抗起球性差的难题没有根本解决,虽然已经有企业将纳米技术等应用于羊绒产品,但没有形成大批量的生产。
要占领和扩大国内外羊绒市场,提高羊绒制品生产技术水平和品牌知名度,必须加大技术及产品创新,以减少市场风险,大力提高中国羊绒行业的整体竞争力和羊绒制品出口价格。
环境保护问题。
山羊吃草根、吃树皮,是破坏植被的罪魁祸首。
所以,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世界畜牧大国都不养山羊。
前几年,羊绒加工企业的增加,刺激了农牧民饲养山羊的积极性,使山羊数量剧增。
出现了山羊过量养殖,加重了草场负担,使草原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近几年的沙尘暴,使人们增强了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意识,以后羊绒的发展受到环保因素的制约是肯定的。
因此,山羊进行舍饲圈养,退牧还草,是中国近年来出台的又一项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
山羊实施圈养,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也有利于山羊的有序发展和羊绒市场的稳定,但羊绒的质量会有所下降。
5:产业化程度及发展前景我国山羊的分布。
我国各地由于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有所不同,所饲养山羊的品种和发展途径也都不一样。
按东北松嫩平原西部──辽河中上游──阴山山脉──鄂尔多斯高原东缘──祁连山脉──青藏高原东缘一线为界,以西为牧区和半农半牧区,土地面积占全国的50%,耕地只占7.7%。
牧区天然草场辽阔,山羊数量大、分布广,占当地牲畜总数的50%以上,主要以绒用山羊、绒肉兼用山羊和能产绒的普通山羊为主。
以东为农区,拥有全国48%的土地,96.5%的农业人口和92.3%的耕地,地形以山地、丘陵、平原等为主。
山羊只数占本地牲畜总量的57%以上,以肉用、乳用、皮用及优良的地方普通山羊为主,部分省区也有产绒的山羊,但所占比例不大。
从山羊分布地区的生态条件,我国可以分为以下几大类地区:1. 北方牧区: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天山山脉以北的广大地区。
属中温带和干旱、半干旱地区,本地区山羊数量多、产绒量大,羊只占全国总数的25%左右,著名品种有内蒙古绒山羊、河西绒山羊、新疆山羊等。
□2. 青藏高原区:包括青海、西藏的绝大部分及四川的阿坝、甘孜、凉山和甘肃的甘南等地区。
山羊体格较小,毛色较杂,大多生长在4500米以下的高原和河谷地区,能适应高海拔的恶劣气候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