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专题六:3、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一. 选择题:1.下表是20世纪后半期世界工业发展情况表。
据表可知,高收入国家的工业比A.发达国家逐渐从工业经济转向知识经济B.低收入国家工业发展水平超过发达国家C.世界经济多极化的反映D.低收入国家反对霸权主义取得重大成果2.图8是“1955—2000年日本GDP增长率变化表”。
下列关于图中圈出时段日本经济发展的描述正确的是A.采取了“多市场,少政府”的经济发展战略B.由于“泡沫经济”破灭,发展速度开始下降C.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第二号经济大国D.日本开始进入经济高速发展时期3.下图是“1970—1993年美国、日本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曲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中日之间的经济差距逐步扩大 B.中国崛起导致美国经济急剧衰退C.体制改革推动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D.福利开支增多使日本经济出现负增长4.下表是刘玉安《福利国家与社会和谐:北欧模式探源》一书关于部分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及经济发展情况的描述,对此表解读正确的是A.社会福利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B.低福利较有利于经济发展C.高福利会制约经济发展D.上述结论都不正确5.有人认为,20世纪七十年代后,西方经济使漫无限制的自由与残酷无情的政府管制两者之间长期存在着的矛盾得以解决,从而在绝对自由与极权之间寻找到了一条健全的中间道路。
能说明这一观点的史实有①政府大力干预经济②增加社会福利开支③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④出售部分国有企业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7.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和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中的三大经济理论。
它们诞生的时代背景分别是A.商业革命、信息革命、知识经济B.市场化、区域化、全球化C.商业革命、工业革命、经济危机D.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A.全面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经济B.扩大政府开支,调节社会生产C.加强对国民经济的大力干预D.开始重视限制私有企业的发展9.1759年,一位经济学家指出:“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
”作者的出发点主要为了A.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弊端B.缓和社会矛盾C.避免资本主义社会弊端D.缩小贫富差距10.日本自民党从1955年开始长期执政,在六七十年代出现表1所反映的变化。
A.以农村为主的社会基础受到削弱B.未能提出保证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政策C.长期执政违背议会民主制原则D.与美国结盟的政策遭到强烈反对11.如右图所示,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从B阶段到D阶段只用了不到5年,其原因不包A.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B.处于相对和平时期C.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D.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比重上升12.有人以“从摇篮到坟墓的全面照顾”来形容1948年以来的英国国民所享有的福利政策。
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确立并完善了社会福利制度。
以下对“福利国家”的认识,正确的是①缓和社会矛盾,改善了低收入阶层的生活②扩大社会消费,从根本上激发了工人积极性③造成财政赤字,加剧了国家财政负担④调整生产关系,反映了资本主义新变化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13.罗斯福新政体现的经济思想是A.“发展经济的最佳方法就是自由放任、听之任之、不加干涉。
”B.“政府颁布济贫法只会使穷人的境况更趋恶化。
”C.“要使消费倾向与投资引诱二者互相适应,故政府机能不能不扩大。
”D.“为了经济稳定和增长,我们迫切需要的是减少而不是增加政府的干预。
”14.工业革命开始后,亚当·斯密提出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在以后的一百多年里,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二战后,凯恩斯主义盛行,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加强对经济的干预,20世纪70年代后,面对经济“滞涨”,资本主义国家又减少对经济的干预,这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A.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摇摆不定B.随生产力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相应调整C.没有哪种经济政策可保资本主义经济持续繁荣D.资本主义国家尝试建立计划加市场的混合经济15.下表是美国、欧共体和日本的国民经济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例表(单位:亿A.福利政策的实施减缓了美国经济发展的步伐B.世界经济格局呈现出美、日、欧三足鼎立之势C.表中的经济现象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D.欧、日经济的发展威胁了美国的霸主地位16.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陷入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困境,一个重要原因是A.美国无法保持和苏联竞争的势头B.世界经济朝着区域集团化方向发展C.阿拉伯国家采取有效措施联合斗争D.美国实行了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的主张17.针对通货膨胀问题,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强调采取“预防性”的措施,在通货膨胀还没有明显苗头的情况下就实行紧缩政策,将通货膨胀消灭在萌芽状态,从而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这表明格林斯潘A.提倡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B.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C.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D.介于自由放任和国家干预之间18.1981年里根上台时,美国经济已经陷入衰退。
里根政府强调,“国家已做好准备,把经济政策更加彻底地向右转”。
这里“右转”的意义是A.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B.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C.加大社会福利资金的投入 D.增加国有制经济的比重19.“1960年,日本制定《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提出10年之内国民生产总值和个人国民收入增长一倍,并规定了实现这一目标的相应配套措施”这不能说明A.日本借鉴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经验B.日本运用国家力量干预经济C.日本步入计划经济的轨道D.日本的这一举措推动了经济发展22.二战后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社会福利政策,福利国家的发展日趋完备。
对此,20世纪80年代,联邦德国总理科尔说:我们太贵了,这些既得利益现在都需要打破。
对此话的准确理解应是A.福利政策不利于社会稳定 B.资本主义国家福利太高C.福利政策存在弊端需要调整 D.福利政策减少了社会消费23.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下列说法中受罗斯福新政影响的是①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成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②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并促进农业、工业的发展③“新经济”出现④福利国家制度的逐步建立A.①②正确,③④错误 B.①③正确,②④错误C.①④正确,②③错误 D.①②③正确,④错误24.有人概括战后美国经济迅猛发展的原因是“基础殷实,决策正确,动力巨大,高新技术”。
下列图示中比较符合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状况的是25.某历史兴趣小组对“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并得出如下结论我,你认为不恰当的是①出现了“混合经济”②摆脱了经济周期性波动的规律③产生了新的经济增长模式④工业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部门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26. “政府应该用税收手段把富人的收人再次分配给穷人”。
这一主张属于()A.人文主义 B.空想社会主义 C.科学社会主义 D.凯恩斯主义27.凯恩斯说:“似乎没有强烈理由要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把社会上大部分经济生活包罗在政府权限之内”。
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主张国家干预经济,但也不完全排斥经济自由B.强制推行国家资本主义C.反对实行国家资本主义D.主张完全的国有政策28.罗斯福政府实行对国家经济全面加强干预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从根本上讲主要是适应了A.遏制共产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在美国扩展的需求B.维护美国世界经济霸权地位的需求C.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需求D.解决经济危机及社会危机的需求29.某西方大国曾采取以下措施处理经济问题:把40℅的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削减住房、医疗、失业等各种福利开支,减少税收,提高利率。
这是为了A.促进工业革命后经济的发展B.克服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C.解决二战后初期的经济困难D.缓解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滞胀30.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推行出口创汇的政策,对出口企业进行直接补贴、出口退税,凭借低廉的劳动力资源优势,以低价产品推动出口规模的扩张,从而使中国迅速成为贸易大国,积聚了巨额外汇储备。
这一经济政策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哪一经济思想最相似A.重商主义B.自由主义C.凯恩斯主义D.货币学派的主张31.一部编年史如此描述1980年代世界局势的变动:“经过20年社会、政治的剧变,一种新的政治浪潮在西方世界逐渐抬头。
这可说是一种反革命,开始于1979年撒切尔(MargaretThatcher)夫人出任英国首相,但直到1980年底里根(R。
nald Reagan)当选美国总统后,这一浪潮才真正发挥力量。
”文中所说“新的政治浪潮”及其主要政策路线是A.新自由主义;新中间路线B.新社会主义;福利国家C.新保守主义;自由市场D.新民主主义;人权政治32.1981年里根上台,提出“经济复兴计划”。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许多经济学家仍然怀疑供应学派的江湖药方能够导致经济的迅速增长和通货膨胀的下降”。
下列不属于供应学派开出的药方是:A.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B.大规模减税C.提高银行利率D.削减政府财政开支A.该表反映出勃列日涅夫推行“新经济体制”的巨大成效B.该表反映了里根实行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理论取得成效C.该表反映出戈尔巴乔夫“加速发展战略”推动经济发展D.该表反映出克林顿执政时期美国迎来新一轮的经济扩张34.下列说法不符合美国经济发展史实的是A.20世纪50年代美国经济步入“黄金时期”B.“凯恩斯主义”对于经济“滞涨”无能为力C.20世纪90年代美国产生了电子计算机等新兴工业D.20世纪90年“新经济”时代打破就业、通胀联动运行机制二. 非选择题35.古今中外的政权十分重视救灾、减灾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了保障救灾措施有效实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成立了一些官办救灾机构,并在救灾工作中发挥了最重要的作用……与官办救灾机构不同的是,民办救灾机构的钱粮等救助元素或房屋.土地等不动产主要来源于民间,或来源于国民的义务纳输,或来源于乡绅.商贾的捐助。
……在救灾过程中,(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一是实施国家救灾工程,兴修水利防御水灾旱灾造成的损失;二是增加国家或民间村社的粮食储备,以应不时之需。
——《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材料二:1844年英国议会通过一项法令,规定8至13岁的儿童每天工作6.5小时,外加3小时教育时间;13至19岁的青工和女工每天工作12小时1847年5月,十小时工作的提案在下院通过,6月8日“十小时法案”得到王室批准成为法令。
——《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材料三:二战后,发达国家在生产提高的基础上,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走上了福利国家道路,但福利政策的长期实行导致巨额公共开支,国家不堪重担,社会成员劳动积极性下降,国家生产和国民收入增长缓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