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第一学时)学习目标1、实现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一)自主预习:问题一、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1.农业的大方向:需考虑自然条件、条件、条件,以及需求,发展本区域有生产优势的农业。
2.农业生产布局:根据区域内部的特点,因地制宜调整,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使区域的农业发展与区域内特定的条件、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区域内、和的统一。
3.范围:、、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地位:我国重要的基地、基地和生产基地。
1.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据此回答(1)~(3)题。
(1)东北大部分地区的气候类型是()A.暖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 B.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C.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D.寒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2)东北地区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的主要原因是()A.耕地面积广大,适宜大规模机械化耕作 B.宜农荒地多C.土壤肥沃D.人少地多,人均耕地全国最多(3)有关东北土地资源的优势,叙述正确的是()A.耕地面积大,但分布分散 B.宜农荒地多,但肥力不高C.有大面积肥沃的红土地D.东北平原地势平坦,适合大规模机械化耕作2.东北是我国重要的水稻产区。
据此回答(1)~(2)题。
(1)东北大米因质量优而广受欢迎,与其有关的因素有()①东北水稻的生长期长②东北地区气候寒冷,病虫害少③东北地区土壤肥沃,化肥使用量相对少④东北地区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高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2)有关东北水稻种植的说法,正确的是()①水稻是东北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②水稻种植比例由南向北逐渐增加③水稻种植已扩展到北纬50°以北的黑龙江沿岸④东北水稻种植业的发展方向是规模化、专业化、生态化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合作探究[例1] 右图为“我国中温带某地的地形剖面图及年降水量曲线图”,读图回答以下两题:⑴.四个区域土地资源按利用类型分依次为:A.草地、林地、以旱地为主的耕地、林地B.沙漠、草地、林地和草地、林地C.草地、林地、以水田为主的耕地、林地D.沙漠、林地、草地、林地⑵.关于图示农业基地开发的说法正确的是:①大力开垦黑土和沼泽土,扩大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②依靠科技提高单产③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全面发展,使农产品多层次、大幅度地升值④淡化农业土地开发,使该地逐步转化为我国最大综合工业基地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自我检测读右图,完成4~6题。
4.我国耕地分布的基本特点是()A.东多西少B.南多北少C.西南多东北少D.内陆多沿海少5.在沿海省份中,M附近省区耕地所占比重较小,其最主要制约因素是()A.热量条件B.水分条件C.地形条件D.土壤条件6.制约N省级行政区耕地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A.热量条件B.水分条件C.地形条件D.市场条件(2009·宁夏中卫模拟)竹子作为一种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再生的资源在日常生活中得以广泛应用。
目前,在家庭装修中使用竹地板正成为一种时尚。
据此完成7~8题。
7.我国著名的竹地板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在浙江、安徽、湖南、江西等南方地区,主要原因是这些地区()A.适宜竹子生长,原料丰富B.人们喜爱竹地板,市场需求量大C.经济发达,科技水平高D.交通运输便利,运输成本低8.南方地区发展竹地板生产企业的积极意义是()①利于生态环境建设②缓解森林资源紧张的状况③促进生物多样性利用向单一性利用转化④促进竹产品的系列开发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读“我国小麦分布区图”(右图)回答11~12题。
11.①、②、③地小麦品种不一样,主要原因是()A.居民的生产习惯差异 B国家政策的差异C.地形的差异D.气候条件的差异12.③、④两地纬度相当,但小麦品种却不一样,其主要原因是()A.距海远近不一样导致降水量不一样B.天气状况差异导致光热条件不一样C.海拔高度差异导致温度条件不一样D.主导产业差异导致生产方式不一样1.关于东北平原的叙述,正确的是()A.东北平原分布于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境内,地势北高南低B.夏季热量充足,日照时间长,能够满足玉米生产所需的热量条件C.是我国冬小麦、甜菜、大豆、玉米等农作物的最大生产基地D.冬季气候寒冷,土地冻结对来年春天农业生产、作物播种和生长不利2.东北区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分布符合由南到北顺序的是()A.温度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B.森林类型:暖温带常绿林、温带针阔混交林、寒温带针叶林C.作物:冬小麦、春小麦、甜菜D.土壤:黑土、黑钙土、草甸黑土读“大兴安岭及其两侧自然地理环境剖面示意图”,回答3~4题:3.甲地发展农业生产的限制性因素是()A.水源条件B.热量条件C.地形条件D.土壤条件4.乙地今后农业发展方向是()A.扩大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B.大量增加牲畜数量,提高牧民经济收入C.加快森林资源的综合开发和木材深加工D.加强人工草场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5.)读右图完成6~8题:6.一般情况下,河流R()A.只有春汛B.只有夏汛C.只有秋汛D.春汛和夏秋汛两个汛期7.与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等地相比,图示平原作为商品粮生产基地的优势条件是()A.单位面积产量高B.人均耕地面积大C.交通发达D.水热条件好8.城市Q某家具厂生产的实木家具销往全国许多地方。
影响该厂布局的主导因素是()A.原料产地B.消费市场C.廉价劳动力D.高素质的技术人员三、综合题:14.读右图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⑴.图中A是平原,分布最为普遍的杂粮作物是,已成为与美国中央大平原相媲美的我国“带”,两地农业生产的主要区别是经营方式不同,美国为,中国为。
⑵.在图上标注出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用字母B标出三江平原的位置,用斜线阴影画出东北地区工业基地的范围,该工业基地名称为,工业部门特点为。
⑶.从图中可以看出,东北地区的地面结构特点为,从而使这里成为我国著名的商品和业生产基地。
⑷.停止开荒以后,耕地不再增加,发展农业的出路何在?15.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区域布局,建设农产品产业带,发展特色农业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左图是我国两大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分析回答下列问题:⑴.比较甲、乙两区域中的平原地区优势农产品的差异。
⑵.举例说明图中A、B区域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⑶.从自然角度考虑,图中C、D平原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是什么?该如何解决?⑷.图中甲区域农业的发展与乙区域相比,有哪些区位优势?[拓展创新]16.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农作物的生长离不开土壤,而耕地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产量。
我国有相当一部分质量低、农作物生长不良的土地,而成为农业低产区。
材料二:读“我国某农业低产区的分布地区示意图”。
材料三:东北农业基地是我国最大的农业现代化垦区,黑土是其生产潜力较大的土壤。
东北农业基地的综合开发,就是要在继续发展种植业,不断提高种植业本身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使农产品多层次大幅度地升值。
⑴.简述图中所示地区成为农业低产区的主要原因?⑵.简要说明东北地区保持和不断提高黑土肥力的主要措施?4.1区域农业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第二学时)学习目标1.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2.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中西部农业地域发展,东部高效农业基地建设为背景,考查农业 发展条件,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和策略。
自主预习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1.地位: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 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2.突出特点 : ⑴ 大规模 生产 (2)地区 生产农业发展方向1.存在的问题及后果:人口激增,高强度的 开发,造成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农业 退化。
2.发展原则:从改善农业 入手,坚持开发、利用与 相结合,坚持经济效益、 效益的统一。
3.发展方向:建设成为我国最大的 基地和高水平的农业 区域。
巩固练习1.下图是“我国东北地区1月平均气温分布示意图”,图中数字为等温线数值,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甲地等温线明显北偏,主要原因可能是 ( )A.太阳光照比周边地区强B.受南部海洋气流影响C.地处盛行风背风地带D.位于高气压中心,盛行下沉气流(2)目前不属于影响东北地区农业持续发展的问题是( )A.不合理灌溉,土壤盐碱化B.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下降C.粮食品种和质量欠佳D.常受低温和冻害的影响环渤海经济圈作为东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加速崛起。
读图回答2~4题。
2.目前,影响环渤海经济圈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因素是()A.矿产资源不足B.水资源短缺C.人口密度较大D.洪水灾害频发3.图中阴影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棉基地,其棉花生长的有利气候条件是()A.地势平坦广阔B.土壤深厚肥沃C.降水丰富,水源充足D.光热条件好,雨热同期4.天津、青岛、大连吸引外资企业纷纷落户,其共同的优势区位条件是()①水陆交通便利②劳动力价廉质优③接近原料和零部件产地④水源、动力充足⑤市场前景广阔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④⑤D.①②⑤读下图,回答5~6题。
5关于图示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气温:甲>乙>丙;降水:甲<乙<丙B.周围山地环绕,地形以盆地为主C.一般河流每年有两次汛期,有的存在凌汛现象D.河流径流量主要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6.关于图示地区农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长期长是作物产量高的主要原因B.热量是农业生产发展的限制因素C.平原面积广大,但粮食商品率低D.次生盐碱化是土壤肥力下降的主要原因读图,回答7~8题。
7.我国东北平原与同纬度的德国南部地区相比,小麦种植的有利条件是()A.土壤肥沃 B.灌溉水源充足C.光热条件好 D.地广人稀,机械化水平高8.与我国东北地区农作物种植的区位因素相比,北德平原小麦种植区分布较少的原因可能是 ( )A.土壤肥沃多冻土 B.类似三江平原的沼泽多C.日照时间短,热量少 D.以水稻种植为主9.(2010·广东六校联考)读2006年我国部分省区粮食产出、人口份额的地域分布图,回答(1)~(2)题(1)黑龙江、吉林是我国未来粮食增产规划的核心区,其粮食增产的主要潜力是A.光热充足,复种指数高 B.耕地后备资源不足C.人少地多,商品率高 D.交通便利,机械化水平高(2)根据图示信息判断,目前我国粮食流通的基本格局是( )A.南粮北运B.北粮南运 C.东粮西运 D.各地自给10.读东北地区中、西部的草业—畜牧—加工业耦合发展模式图,回答(1)~(2)题。
(1) 为实现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今后东北西部草原地区农业发展的方向是A.以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能力为重点,建设绿色食品基地B.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做好生态建设和增加农民收入工作C.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草业经济,可减缓退耕、退牧工作的实施D.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特产品配套加工业(2) 关于此耦合发展模式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可以有效地保护西部草原的生态环境B.发挥内部不同区域的优势,各自独立,发展专业化生产C.反映出了西部草原区与中部产粮区之间的一种竞争关系D.这种发展模式不利于各自优势的充分发挥(2008·广东高考改编)东北三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耕地占全国16.8%,水资源占全国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