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5.1《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教案完美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5.1《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教案完美版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一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
第一部分:教案内容
【教学设计】
教学思路:
历史课程标准: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考试内容与要求:知道我国的“双百方针”,认识“十年动乱”对文化艺术的摧残,概述改革开放后我国文化艺术的发展状况。

学习要求:说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重点:“双百”方针的提出及其实践;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学艺术及体育运动的成就。

难点: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之间的辩证关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文化艺术事业起步历程,认识“双百”方针的提出推动了新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文学艺术创作领域硕果累累。

了解“文革”时期文化事业遭到严重破坏,认识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必须遵循文学艺术创作的这种规律。

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指引下,文化事业取得的重大成就。

通过对新中国成立50年来文学艺术创作的曲折历程的观察和分析,总结中国文学艺术事业发展的经验教训,探讨文学艺术发展与社会政治方面的内在发展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教师应注重学生探究性学习,分组指导学生查阅有关资料,激发学生课外学习的兴趣,赞赏和鼓励学生就某些具体历史问题发表个人见解。

选取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或图片资料,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增强直观效果,讲“活”枯燥的文化课。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认识“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文艺事业发展的重要方针,它符合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只有坚持这一方针,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才能获得蓬勃发展。

认识在各个领域知识分子的辛勤工作和不懈努力下,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取得巨大成就。

引导和激励青年学生发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繁荣祖国的文化艺术事业而不断努力。

【教学流程】
(板书)一、建国初期的文化繁荣
投影:老舍《茶馆》的命运。

1956年12,老舍创作完成三幕话剧《茶馆》;
1958年3月29日,在北京首都剧场公演,反响强烈;
“文革”初,《茶馆》被打成“黑样板”“大毒草”。

此后一直处于停演状态。

1979年2月,老舍先生80诞辰之际,北京人艺以原班人马重排上演《茶馆》。

1980年9月至11月,《茶馆》应邀赴西德、法国和瑞士进行访问演出,这是我国话剧第一次走出国门。

……
2004年5月27日,《茶馆》演出第500场。

由《茶馆》的命运可引出建国后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

一、“双百”方针与新中国文化事业的繁荣
(板书)1.特点:
(1)精品纷呈,体裁广泛;
(2)具有鲜明时代特色。

问:为什么建国初期文化会出现繁荣的局面?
投影: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看这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

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现在春天来了嘛,一百种花都让它开放,不要只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这就叫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代,二千年前那个时候,有许多学派,诸子百家,大家自由争论,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正确的,错误的,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

在刊物上、报纸上可以说各种意见。

——1956年5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七次会议上的讲话(节选)问:根据上述两则材料,结合课本内容,同学们能否归纳出建国初期文化繁荣的原因?
答:……
(板书)2.原因:“双百”方针的提出
(1)含义: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2)目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3)意义:①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
②推动了新中国文化事业的繁荣。

然而,历史似乎和人们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它总是不能沿着直线前进,在螺旋式的冷幽默中,在中国大地上掀起一场令人震撼的所谓革命——文化大革命,在这一时期的文化领域又将是怎样的一场腥风血雨?
(板书)二、文革期间的文化凋零
(板书)1.表现:
(1)国家文物遭摧残;
(2)文化典籍遭破坏;
(3)文艺人士遭迫害;
(4)文艺创作万马齐喑——样板戏流行。

问题探究:“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文艺事业遭到严重摧残的原因是什么?
答:……
(板书)2.原因:
(1)左倾错误泛滥,影响文化领域;
(2)林彪江青推行文化专制主义;
(3)受一些政治运动的扩大化和“文革”的影响破坏:把学术问题当成政治问题,把学术争论说成阶级斗争,不同的学说观点被看作是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

“冬天已经到来,春天还会远吗?”确实,1978年冬天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大地春回,文化事业再次出现勃勃生机。

(板书)三、改革开放后新的繁荣
问:改革开放后文化事业出现新的繁荣的原因是什么?
答:……
(板书)原因: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思想解放;
2.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3.党和国家的重视支持;
4.“双百”方针的恢复,并提出“二为”方向。

(“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问:这一时期文化事业繁荣的表现是什么?
答:1.文学艺术再现勃勃生机;
2.国家设立形式多样的文艺奖。

投影:
我们要继续坚持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在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

——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辞》
结合材料,探讨新中国文艺事业发展的经验教训。

答:……
(1)文艺要为人民服务;
(2)允许文艺领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3)要坚持正确的文艺创作思想;
(4)勇于艺术创新。

第二部分:反思与点评
【课后反思】
本课内容人民版和岳麓版教材差别较大,两个版本都有的知识点不多。

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化事业出现新的繁荣的表现,两个版本几乎没有相同点。

学生由于平常阅读范围狭窄,很多著名的作品,如《红旗谱》、《创业史》、《雷锋之歌》、《茶馆》、《蔡文姬》、《关汉卿》、《文成公主》等都没有接触过,语文课本上也没有这些篇目。

所以在讲述建国初期文化事业的繁荣时,以《东方红》为例,因为《东方红》有视频资料,学生通过视频、剧照等可以比较直观地体会建国初期文化事业的繁荣。

授课时,对教材顺序稍做调整,先列举建国初期文化事业的繁荣,再归纳出现繁荣局面的原因——“双百”方针的提出,这样子学生比较好理解。

“二为”方向岳麓版无。

第三部分:相关资料
【练习与测验】
课本第75页“学习思考”
答:紧跟时代,适应人民群众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文化需求,以反映时代变化和新人物、新思想为特色;艺术性和思想性不断提高;具有民族特色。

课本第77页“自我测评”1
答:两个高峰一个是指“双百”方针提出之后;另一个是指改革开放之后。

主要原因:第一个高峰:“双百”方针符合社会主义社会科学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

文化艺术工作者思想活跃,紧跟时代,积极适应人民群众的要求,创作了大批优秀文艺作品。

第二个高峰:“二为”方向概括了社会主义新时期文化艺术发展的根本目的,反映了时代的要求,推动了改革开放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艺术工作的繁荣发展。

课本第77页“自我测评”2
答:“文革”中,文化艺术成就被一笔抹杀,大批文艺界知名人士被划入“文艺黑线”的圈子,受到严酷的政治批判,有的甚至被迫害致死。

许多中外优秀文艺作品都被贴上了“封、资、修”的标签,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剧种、剧目和文艺形式,被勒令停止上演。

文艺工作者被下放到农场、干校“改造”,接受“再教育”。

课本第77页“材料阅读与思考”
答:“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这一方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新中国的文艺事业就得到繁荣发展。

相反,如果背离“二为”方向,文艺事业就要受到摧残,如“文革”期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