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热点现象分析 (2)
一、热点教育事件(查看相关评论)
1.浙江温岭90后女幼师虐童照引众怒。
2.湖南老师下跪教育学生引争议被称教育悲哀。
3.湖南湘潭湘机中学学生集体焚书事件。
4.江苏省启东市汇龙中学学生江晨博国旗下讲话抨击教育制度《美好的自我》
5.新闻纪实片《张丽莉》播出在各地受到广泛好评。
6.全国范围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
7.汶川地震舍己救人的教师群像。
8.“李刚”事件。
9.“绿领巾”“红校服”事件。
10.校车安全。
11.国培计划。
12.免费营养餐。
……
热点一:
今年,区文教局制定了“关于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流动工作实施意见”,通过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流动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使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的流动常态化。
城区学校到农村学校流动任教的教师原则上每周期(或每年)占教师总数的5%—8%;城区学校片内流动任教的教师原则上每周期(或每年)占教师总数的5%—8%,乡镇学校镇内流动任教的教师原则上每周期(或每年)占教师总数的5%—8%。
力争到2015年实现全区义务教育教师配置高位均衡。
1.发表对这一举措的看法。
近年来校车事故频发,可谓触目惊心,校车的安全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
为何校车事故,尤其是幼儿园校车事故频繁发生?
反思
一是我国缺乏统一的校车管理制度。
虽然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委已于2010年7月1日出台了首部专门强制性国家标准《专用小学生校车安全技术条件》,却遭遇了执行难。
目前,我国仍未立法强制执行专用校车的使用标准,校车种类五花八门,有学校的,有教育部门的,有企业的,也有私人的。
另外,无运营资质、车质差、从业司机素质参差不齐的现象也广泛存在。
国内媒体曾多次介绍美国的校车管理制度,美国校车的法律制度基础、标准、资金来源、管理机构、校车的特权甚至连司机的招录等,都有严格的规定。
在美国,最安全的交通工具便是校车。
加拿大、法国、德国等国家也都对校车的管理和使用有着严格的规定。
我们要向先进的校车管理制度取经,制定严格的校车生产和管理标准,包括司机的配备也要制定严格的准入门槛。
二是我国对学前教育投入不足。
幼儿园校车事故的频繁发生,暴露出我国对学前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
目前,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方向是“以公办为示范,以社会力量办学为主体”,公办幼儿园数量十分有限。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独生子女的数量增多,社会对专业化学前教育的需求日益强烈,但学前教育资源严重不足。
公立园量少难进,私立园价高进不去,这就为“山寨”幼儿园的产生提供了生存空间,“山寨”幼儿园大多校舍简陋,资金不足,配套设施滞后,更谈不上拥有安全规范的校车。
因此,在强化包括校车管理在内的校园安全管理的同时,政府必须加大教育投入,承担起购置、运转和维修校车的责任。
三是政府监管的缺失。
就在甘肃正宁事故发生一个月前,甘肃省还集中开展了校车安全隐患排查活动,对超员载运学生的情况进行整治。
很显然,这项整治活动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近年来,校车种类杂、管理乱、惨剧多,这些现象的背后实则是政府监管的缺位。
无论是教育机构还是交管部门都无法推
脱监管不力之责。
校车是一项公共服务,保证校车安全也是政府的职责所在,不能以校车问题“难管”为借口而行政不作为。
呼吁
一是加强政府监管。
孩子是国家的未来,保护他们的安全就是在保护国家的未来,政府部门要把孩子的安全当做头等大事来抓。
在义务教育实现了全免费、高等教育实现了大众化之后,人们对教育的需求自然从基本需要向着优质服务转变。
校车理应纳入政府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范畴,从根本上扩大教育服务的外延,不应该实行市场化经营和管理。
在校车的安全方面,政府应当具有管理意识和责任意识,充当起主导角色,尽快从法律层面明确监管的法理性,确定政府各部门对校车安全的责任和义务。
同时,主动出击,加大整治力度,从微观层面杜绝各种安全隐患的存在。
二是加强人大立法。
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不仅有校车安全事故,还包括“入学难”、入学贵”、“入学差”以及“小饭桌”卫生等问题。
要使学前教育有更好的发展,必须加强立法,加强制度保障。
有关部门应启动关于学前教育事业发展问题的调研,并积极创造条件制定《学前教育法》,明确学前教育的责任、领导体制、管理体制、办园体制、办园条件、经费投入、教师责任与权利、待遇等重要法律关系问题,这样才能确保学前教育事业在法律的保障下健康发展。
三是加强人大监督。
人大及其常委会作为权力机关,有权利也有义务监督政府的工作。
人大及其常委会要认真履行监督职责,加大对中小学幼儿教育、校车安全管理等方面的监督力度,定期开展专题调研,对政府工作中的不足,要积极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意见,并且对委员审议意见积极跟踪问效。
热点五:
三个小学生因为作业负担太重而相约自杀,我们的减负哪里去了?
2011年9月19日,九江市三个小学生因为作业没有完成害怕老师责骂而相约自杀,引起一时的轰动,媒体纷纷将矛头指向了老师和学校,但这个真的只是老师和学校的错吗?我想事情没这个简单,这个问题牵涉的是我们整个应试教育系统的问题。
我记得在我们小学的时候便一直在提出减负的要求,但快10年过去了,小学生的负担不但没有减轻,反而有越来越大的势头。
好学校之间的竞争生源,稍微差一点的学校竞争评级,而这一切都需要小升初考试的检验,那么,布置作业便成为了行之有效的方法,这个现象在中学阶段尤其显著,现在小学阶段也有严重化的趋势,如何遏制这个势头,如何实行行之有效的减负,我想,这个有需要和精英教育相挂钩下,尊重学生的发展,才能真正得实现减负。
教育热点现象分析:
1、德育教育历来为学校教育所重视:小学一二年级开设了《品德与生活》的课程,三到六年级开设了《品德与社会》的课程,初中和高中也有相应的课程开设。
但是从孩子们日常的言行举止透露出,目前的道德教育收益不大。
请结合你的教育实际,谈谈在德育教育问题上,我们主要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法。
答:一、存在的问题
1、学校德育工作的相对滞后性与社会发展性之间的矛
盾。
首先表现为德育观念的淡化,“德育让位”的现象还大量存在。
其次,德育目标与社会实际的脱离;再次,德育的内容与学生的需要背离。
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
只注重人的
知识学习而忽视了对学生人格的培养与思维的训练。
2、学校德育的正面教育与社会家庭负面影响的矛盾。
学校、家庭、社会都是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
其中,学校是主导学生价值取向、内化素质的主要阵地。
但当前学校、家庭、社会的德育目标还缺乏一体化。
社会、家庭客观存在的消极因素,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正确的价值定位和道德的完善。
3、学校德育工作与学生自我实践的矛盾。
德育工作必须通过受教育者的理性选择才能实现,而这种理性选择的最好方式就是亲身实践。
长期以来,学校的德育工作与学生自我实践存在脱节现象,停留在口头认识和表面形式上,忽视了道德品质的培养与锻炼。
二、改进的方法
1、提高对小学德育工作的认识
要树立系统的德育观念。
德育工作是一系统工作,它不仅是学校的任务,还需要社会与家庭等方面协同。
必须用系统教育观念作指导来运作德育工作,即形成一个网络小系统,学校与社会教育网。
学校还要利用社会的各种德育基地,形成一个德育系统,各种途径相交叉,推进德育健康有序运行。
2、处理好小学德育工作目标和内容之间的关系。
3、构建适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德育课程体系。
4、创新小学教育工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