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必修二高考模拟试题附解析

高中历史必修二高考模拟试题附解析

高中历史必修二高考模拟试题1 《新全球史》记载,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刀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

这一现象给当时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包括①私田开始出现②农业产量的提高③“宗庙之牺,变为畎亩之勤”④小农经济逐步形成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解析: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生产力的进步,促进了小农经济逐步形成,推动农业的发展。

“公元前6世纪”是春秋时期,这时井田制存在,在井田制下,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所以①私田开始出现是错误的。

答案:D2.明中期以后,政府开始在江南地区大规模加派丝织品,尤以嘉靖、万历年间为甚。

由于派织数量远远超出官营作坊的生产能力,各地方织染局为了完成任务,便纷纷实行“机户领织”制度。

这是一种通过中间包揽人,利用民间机户生产的“加工订货”的生产形式。

上述材料反映了明朝时期 ( )A.民营手工业占据主要地位B.政府严格推行“重农抑商”C.自然经济已经退居次要地位D.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解析:注意对材料中民间机户生产的“加工订货”的理解,这应该属于计工受值的生产方式,本质上属于资本主义形式的生产方式,因此D正确。

3.《旧唐书·崔融传》记载:“天下诸津,舟航所聚,旁通巴汉,前指闽越,七泽十薮,三江五湖,控引河洛,兼包淮海。

弘舸巨舰,千轴万艘,交货往来,昧旦永日。

”该材料说明唐朝( ) A.政府非常重视发展水陆交通B.重视发展国内商业却忽略海外贸易C.交通的发展促进海外贸易繁荣D.发达的交通有力地促进了货物流通解析:由材料信息“旁通巴汉,前指闽越……控引河洛,兼包淮海”可知唐朝交通四通八达,“交货往还,昧旦永日”反映商贸往来频繁,正是发达的交通推动商贸发展,D为正确理解。

A“政府重视”材料无法体现,B不符合唐朝史实,同时材料也未体现,C对材料理解片面,“天下诸津”包含内河和海运。

故A、B、C排除。

答案:D4.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夫用(因)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

”据此推断司马迁的经济思想是( ) A.商业容易脱贫致富,是本业B.农业不如工业,工业不如商业C.西汉重农抑商任重道远D.商业虽然为末业,但有助于百姓脱贫解析:本题考查古代的经济政策。

“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反映了司马迁从民生的角度出发,对发展工商业的肯定和支持。

答案:D5 据不完全统计,1500年以后欧洲市场上的亚洲的茶叶、丝绸、瓷器、香料以及非洲的象牙等奢侈品价格比以前上涨了5倍,不仅如此,连一些基本的生活品(尤其是粮食)的价格也是飞速增长。

一位西班牙人说:“我们这里有一个谚语:本地除白银外,所有东西都价格高昂。

”这种现象( )A.造成社会动荡,损害了国际贸易B.由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引起C.增加生产成本,阻碍了经济发展D.表明西欧已成为世界贸易中心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1500年以后,欧洲商品价格上涨,尤其是“本地除白银外,所有东西都价格高昂”。

结合所学知识,这是指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使大量贵重金属流入欧洲,导致欧洲出现了价格革命。

答案:B6.2015·安徽联考《十六世纪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中写道:“1566年8月尼德兰爆发了反对天主教会的圣像破坏运动。

1567年春运动遭镇压。

同年8月,国王腓力二世派阿尔发为尼德兰总督,血腥镇压尼德兰革命者,并推行新的税制。

尼德兰人民在南方密林中,组成森林乞丐游击队;在北方沿海,组成海上乞丐游击队,英勇反抗的殖民暴政。

”该材料的,应该填( ) A.葡萄牙B.西班牙C.荷兰D.英国解析:16世纪后期,尼德兰普遍兴起反对西班牙统治的斗争,1581年摆脱了西班牙统治的尼德兰北部七省成立“联省共和国”,称荷兰共和国。

因此,本题中代表的应该是西班牙。

答案:B7.2015·江西联考“被工业革命推上权势顶峰的是这样一些人,他们中大多数……没有光荣的族谱和坚强的后盾……自己穷困潦倒。

在工业革命的风暴中,他们凭自己的创造才能取得发明专利,更凭精明的计算和心狠手辣开办工厂,在社会财富的梯级上越爬越高。

”如果引用这段材料,最适合作为下列哪一论题的论据 ( )A.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B.论英国最先进行工业革命的条件C.论英国何以能确立世界殖民霸权D.论工业革命对英国社会结构的影响解析:材料描述的是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英国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工业革命对英国社会结构的影响。

答案:D8.被誉为现代经济学之父的亚当·斯密在出版于1759年的《道德情操论》中指出:“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

”作者的这一提醒主要是为了防止( ) A.工人运动的兴起B.城乡差别的扩大C.经济危机的发生D.垄断现象的出现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阅读分析能力。

结合材料信息“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指的就是社会发展与大众利益的关系。

就1759年来说,主要是为了防止工人运动的兴起,提醒要注意提高工人阶级的待遇。

答案:A9 据统计,英国工业增长率,1820年后长期维持在3%以上,但在1880年却下降为2%,1890年更下降为1%;对工业的投资率也由1850年的将近8%,下降为1914年的不到5%;在对外贸易中,出口增长缓慢,进口却急剧增加。

下面对英国经济变化分析最准确的是( )A.英国推行垄断资本主义政策的结果B.英国向殖民地大量倾销商品的结果C.英国对第二次工业革命采取消极态度的结果D.英国经济受到美、德经济竞争的结果解析:材料中的时间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结束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时期,工业增长率、出口、进口的变化,反映的是一个国家的工业发展状况,由这些数据的变化可以看出此时英国国内工业发展缓慢的现实,综合分析选C。

答案:C10 有学者描述近代中国经济状况时说“第一世界已是马达隆隆、汽笛长鸣,是工业文明曙光初现,而第三世界则依然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传统畜牧业经济,第二世界则是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男耕女织、耕织结合的传统农业经济”。

对上述表述理解准确的是 ( )A.形成了有层次的南北经济差异分布带B.反映出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别C.出现了农牧工彼此封闭相互排斥状态D.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决定了经济分工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状况的理解能力。

题干的要求是描述近代中国经济状况,因此要抓住这一时期中国经济的发展情况分析,材料中所说的第一、二、三世界实际是说中国沿海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故选B。

答案:B11.下图展示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历程,对其解读错误的是( )A.图中B出现与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和洋务运动诱导有关B.图中C—D出现的最主要影响是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C.图中D—E出现的外因是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D.图中G—H出现的内因是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垄断了国家的经济命脉解析: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是在1919年五四运动中,这与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1912~1919年)有关,B错误,符合题意。

B点为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A正确;D—E段为民族工业短暂春天时期,C正确;G—H段为抗战时期,D正确。

答案:B12.某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收集了一则材料:民国某年1~8月,1美元同当时中国货币的兑换比价从17.8万元上升至1108.8万元。

据此可推断该现象( ) A.发生在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时期B.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美元升值C.不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D.严重失实,不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生解析:本题考查民国时期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材料信息反映了中国通货膨胀十分严重,该情景发生在解放战争后期的国统区。

严重的通货膨胀不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C13.为了吸取苏联经济建设中的教训,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拿工人讲,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他们的劳动条件和集体福利就需要逐步有所改进。

……同时我们也历来提倡关心群众生活,反对不关心群众痛痒的官僚主义。

随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工资也需要适当调整。

”可见“教训”是( )A.生产过剩,市场狭小B.忽视民主与法制C.重视积累,忽视消费D.片面发展重工业解析: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主张适当调整工资、集体福利,反映了对消费的重视,这是由于吸取了苏联模式中重视积累、忽视消费的教训。

答案:C14 1957年7月31日,《浙南大众报》发文说:“‘包产到户’现在虽然已在许多地方被丢进了垃圾桶,但也还有一部分干部和农民眼睛未亮,‘抱着狐狸精当美女’,恋恋不舍。

”上述材料说明 ( )A.文章极力宣传人民公社化运动B.“包产到户”不符合当时生产力发展要求C.当时在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上存在意见分歧D.农业合作化运动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解析:“包产到户”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农村生产关系调整的尝试,由题干内容来看,《浙南大众报》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分析,认为还有人对“包产到户”持肯定态度,反映了两种不同意见的交锋。

答案:C15 有研究人员作了《农民眼中的农村改革三十年——基于安徽省16市农村千人问卷调查》,下图显示了问卷调查的部分结果。

它说明( )A.安徽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发源地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非常适合国情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遭受严重的挫折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需要调整完善解析:题目材料中56%的人认为新时期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总体看是好的,但也存在很多问题。

也就是说,家庭联产承包制需要不断的调整完善。

答案:D16 1982年,中央在温州开展了打击严重经济犯罪的运动,即“八大王事件”。

温州第一批成功的个体户,被戴上“投机倒把”帽子,遭到整肃。

这一行动对民众中刚刚涌动的致富热情,无疑是致命一击。

1984年邓小平第一次视察南方之后,“投机倒把”这个词没人提了,而“下海”等词汇流行开来。

这说明( )A.领导人的言行是经济发展风向标B.经济体制改革逐渐冲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C.邓小平视察南方提出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D.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解析:“投机倒把”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下海”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产物,词汇的变化体现的是经济体制改革逐渐冲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答案:B17.某同学在设计“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史巨变”网页时,设计了“思想解放的历程”“开放格局的形成”“一国两制的成就”“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等几个并列的栏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