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设备管理基础知识

设备管理基础知识

设备管理基础知识
一、维修类型:
1、日常维修。

即设备的检查、清扫、调整、润滑、更换、整理等活动。

2、预防维修。

一般是指对重点设备,以及一般设备中的重点部位进行预防性维修。

3、事后维修。

通常它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对非重点设备实行故障发生后的维修;二是对事先无法预计的突发故障的修理。

4、改善维修。

这是指在设备修理时,同时进行设备的改装、改造。

目的是提高设备的性能、效率、精度、节能等。

5、预知维修。

这是采用设备状态监测和诊断技术,对设备进行定期或长期的监测,并通过诊断,确定设备的状态以进行必要的维修。

二、设备维修的组织方法:
设备修理应广泛采用各种先进的组织方法,以便不断提高修理工作效率,保证修理质量,缩短设备停修工作时间,降低修理成本。

常用的修理组织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部件修理法。

这就是事前准备好质量良好的各种部件,修理时,将设备上已损坏的部件拆除,换上准备好的部件,然后再把换下来的部件送去修复。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节省现场零件拆卸、修理、装配的时间,使停机时间大为缩短。

但这种方法需要储备一定的周转部件,占用资金较多,它适用于那些具有大量同类型设备的企业和停工损失严重的关键设备。

2.分部修理法。

这是按照设备各个独立的部分,分别顺序进行修理,每次只修一部分。

这种化整为零的修理法,可以减少停机时间,充分利用节假日或非生产时间进行修理,从而增加了设备的生
产时间,它适合于修理时间较长,生产任务较重的设备,以及构造上具有一系列独立的部件的设备。

3.同步化修理法。

这是把生产过程中,在工艺上紧密联系的设备,在修理时,把它们安排在同一时间内进行,实行修理同步化,以减少停机的次数和停机的时间。

这种方法适合于流水生产和自动化生产线的设备修理、联动设备中的主机与辅机及配套设备等。

三、设备磨损规律
(一)设备磨损发生规律
在设备的运转过程中,它们磨损速度和程度是不同的,设备磨损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如图12—1所示。

1.初期磨损阶段。

这一阶段磨损的速度较快,但时间较短。

这是因为设备在开始投产使用时,零件的加工表面不平整,在使用时经过啮合、转动、磨擦,不平整消除了,因而磨损较快,也容易形成间隙。

2.正常磨损阶段。

这一阶段磨损的速度比较平稳,磨损量的增长也缓慢。

这时,设备进入最佳的技术状态,设备的生产率、产品质量最有保证。

3.剧烈磨损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零件的正常磨损被破坏,磨损急剧增加。

设备的性能、精度迅速降低,如不及时进行修理,就会产生生产事故和设备事故。

因此,在设备进入剧烈磨损阶段以前,就要进行修理。

(二)针对磨损规律应采取的措施
为了保证设备经常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根据设备磨损规律的特性,在设备管理中应采取以下有效措施。

1.设备的正常磨损阶段要加强对设备的合理使用,精心维护保养,尽量延长设备的最佳技术状态的延续时间,以保证优质、高产,提高经济效益。

2.加强对设备的日常检查和定期检查,掌握磨损情况的发展变化,在设备进入剧烈磨阶段以前,及时进行修理,防止影响生产。

3.研究、掌握各类设备的磨损规律,准确把握各类零件的使用期限,进行预防性的计划修理。

四、设备故障规律
(一)设备故障发生的规律
设备在其寿命周期内,故障的发展变化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如下图12-2所示。

1.初期故障期。

在这一阶段,设备刚刚投入使用,由于暴露出设计、制造中的缺陷或操作上的不熟悉,往往会发生较多的故障。

2.偶发故障期。

在这一阶段,故障较少,所出现的故障主要是由于维护不好和操作失误等偶然因素造成的,发生故障的时间不能预测。

这一阶段设备故障率低、持续时间长,是设备的正常运转阶段。

3.磨损故障期。

在这一阶段,设备的某些零件已经老化,寿命衰竭,因而磨损急剧增加,设备的性能、精度迅速降低。

(二)根据设备故障规律应采取的措施
1.在初期故障期,故障主要是由设计、制造中的缺陷引起,因此,减少故障的主要对策是严格认真做好设备的前期管理,在设备出厂前严格地试验运转,按规定调试验收,细致地研究操作方法。

并将设计、制造的缺陷反馈给设备制造厂。

2.在偶发故障期,发生故障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操作失误所致,因此,主要对策是加强操作管理,做好日常维护和保养。

3.在磨损故障期.由于设备的某些零件已达到使用寿命,因此,主要对策是进行预防性维修,还应在适当时期进行设备的技术改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