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业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与保护

农业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与保护

第二章农业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与保护山西电大王彤梅2010.4第一节自然资源概述1972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自然资源下了如下的定义:“所谓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件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因素的总和。

”自然资源的分类是资源开发、管理和资源保护的重要依据。

自然资源按其存在形态可分成三类:原生性自然资源和次生性自然资源,次生性自然资源又分为不可更新资源(非再生资)和可更新资源(再生资源)两类。

自然资源按开发利用可分为农业资源、矿产资源、工业资源等。

农业资源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等,本章重点介绍农业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普遍性特点1.自然资源的系统性2.数量的有限性和潜力的无限性自然资源的有限性表现在:第一,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自然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和分布不均的,第二,在一定技术条件下,人们利用资源的能力和范围有限,第三,资源可更新速率是有限的,第四,资源功能是有限的。

3.资源的变动性4.资源的多用性5.资源的地域性和国际性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1.资源总量大,种类齐全,堪称资源大国2.人均占有量低,资源相对紧缺3.资源质量相差悬殊,低劣资源比重偏大4.水、土资源与人口组合错位5.能源南北差异悬殊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它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流动方式,以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为核心,实现特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总体资源的永续利用,促进经济活动的生态化。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措施,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用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和更低环境污染,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其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指导理论是系统论和生态学;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

其价值观是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统一,人与自然和谐。

循环经济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

循环经济有三大原则:“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即”3R”原则( 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每一原则对循环经济的成功实施都是必不可少的。

循环经济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全新的经济运行模式。

在人类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种模式。

第一种是传统模式;第二种是“过程末端治理”模式;第三种是循环经济模式。

我国选择循环经济的背景1.自然资源的超常规利用我国的资源利用效率存在“四低”:即资源产出低、资源利用效率低、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低。

2.污染物的超常规排放资源产出率低,废气物排放量则高,我国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已经达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

政府拟将采取的策略与措施1.转变观念;2.搞好规划;3.调整结构;4.健全法制;5.完善政策;6.依靠科技;7.示范推广;8.强化管理;9.宣传教育第二节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水属于可更新的自然资源,处于不断的循环之中,地球表面的水在太阳辐射能和地心引力的相互作用下,从海洋和陆地表面不断地蒸发和蒸腾变为水蒸汽,又凝结成液态或固态水降落到海洋和陆地;落到陆地的部分水分通过地表径流汇入江、河、湖泊,最后流入海洋。

地球上的水通过蒸发、降水、渗透及径流等途径不断循环往复,称为全球的水循环,其中包括局部的海洋水循环、局部的内陆水循环以及陆地与海洋之间的水循环。

地球表面水域很大,海域占地球表面的71%,陆地占29%。

全球水资源总量巨大,为14亿km3,但能真正被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却极少,因为海水占总水量的97.3%,淡水只占2.7%。

目前,水资源严重缺乏所构成的水危机已威胁到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国家,使各国的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都面临着严峻考验。

我国水资源特点1.全国水资源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低根据1997年人口、耕地计算,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200m3,仅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

2.水资源分布不均(1)河川径流地区间分布不均;(2)降水时间分布不均;(3)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4)各流域人均资源量分布不均我国水资源所存在的问题,从宏观上看有三:洪水泛滥、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

微观层面上也存在诸多问题,当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水资源供需矛盾非常突出;因水资源短缺和污染,造成的饮用水的安全面临严重威胁。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平均每年因干旱受灾的耕地面积约占农作物播种总面积的1/ 5 。

正常年份全国灌区年缺水约300 亿m3 ,我国因缺水减产粮食造成的经济损失约500 亿元。

用水浪费的现象很普遍,据估计,一个关不紧的水龙头,一个月要流掉6吨水;一个漏水马桶,一个月要漏掉20吨水。

用水效率低下,目前我国农业用水的有效利用率仅为40%左右,远低于欧洲等发达国家70%至80%的水平。

生产同样的粮食,我们比美国多用一倍的水。

因为缺水,每年给我国工业造成的损失达2000亿元,给农业造成的损失达1500亿元。

而我国农村饮用水的水质状况更不容乐观,目前只有13.8%符合饮用水标准,比较安全的占47.5%,而超过38.6%的属不安全饮用水。

目前,中国有三亿农村人口用水不安全,分布在华北、西北、东北和黄淮海平原地区的6300多万农村人口饮用水含氟量超过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缓解水资源紧缺的对策1.给洪水以出路其具体办法是:加强堤防和控制性工程建设,退田还湖(河)、疏浚河湖,给洪水以出路;加强分蓄洪区建设,退耕还林;在城市建设中,在采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中,在倾到垃圾时,都不能侵占行洪河道。

2.建设节水型社会3.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4.发展绿色经济,严格排污权管理第三节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这个系统包含耕地、林地、牧草地、建设用地、水域等不同利用方式的土地,和尚未开发利用的土地。

土壤资源土壤是指具有肥力并能生长植物的疏松土地,如耕地、草地、林地、绿化地等。

但是,一般用于种植的土壤、牧草用地、渔业、养殖用地,才称为农业土壤资源。

据l988年中国统计年鉴公布,世界有耕地l3.7亿公顷,约占世界土地的10.5%。

世界可耕地资源已垦46%,尚有54%的可供农业开发。

我国土地资源现状及特点现状:1.资源数量到1996年10月31日止,中国有耕地1.3亿公顷,园地1.50亿亩(0.1亿公顷),林地2.27亿公顷,牧草地2.66亿公顷,居民点及工矿用地0.24亿公顷,交通用地0.055亿公顷,其余为水域和未利用土地。

2.资源分布(1)分布区域:中部地区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43.2%,东西部各占28.4%;(2)地形分布:全国耕地坡度大于25度的陡坡耕地为606万公顷,其中西部地区陡坡地占全国的76.5%。

(3)水利条件:全国无灌溉设施的耕地占耕地总量的60.2%。

(二)特点1.土地辽阔,类型多样;2.山地多,平地少;3.农业用地绝对数量多,人均占有量少;4.宜林地较多,宜农地较少,后备的土地资源不足;5.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土地生产力地区间差异显著;6.耕地质量较差土地开发利用中的环境问题l979年联合国世界荒漠化会议对这一名词提出如下定义:“荒漠化是干旱区、半干旱区及某些湿润地区生态系统的贫瘠化,是由于人的活动和干旱共同影响的结果”。

土地沙化,是指在各种气候条件下,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导致土地呈现出沙质或砾质为主的土地退化,沙化土地是地表呈现出以沙物质为主的土地。

荒漠化是一个全球性严重的环境问题,被称做地球的癌症。

根据联合国统计,全球荒漠化面积36亿公顷,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占干旱区面积的70%,并且还在以每年5万至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

(二)我国荒漠化问题1.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截至1999年,我国有荒漠化土地267.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9%。

同时我国土地荒漠化、沙化呈局部好转、整体恶化之势。

2.荒漠化的几种现象(1)沙化在扩大;(2)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是指土壤在水的浸润和冲击作用下,结构发生破碎和松散并随水流动而散失的现象。

3.荒漠化原因据对监测结果分析,造成我国土地荒漠化、沙化并加速扩展的原因有气候因素,但更主要的是不合理的人为活动,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过牧,二是滥樵、滥挖、滥采,三是滥垦,四是滥用水资源。

5.防治荒漠化的对策(1)保护现有植被,加强林草建设;(2)合理调配水资源,保障生态用水;(3)控制人口增长,实行生态移民;(4)改变畜牧业生产方式,减轻对草场的破坏;(5)调整产业结构;(6)改变能源结构,解决农村能源问题6.防治荒漠化的主要方法和技术(1)推进防治荒漠化工程当前,我国荒漠化防治重点工程分三个层次:一是国家级重点荒漠化防治工程。

二是区域性的荒漠化防治工程。

三是示范区建设。

(2)防治沙质荒漠化主要方法即植物防治沙、沙地造林种草、工程治沙和综合防沙治沙。

(3)荒漠化防治技术目前,我国的植物固定流沙技术、干旱绿洲防护林技术、干旱半干旱地区径流造林技术、流动沙地飞播造林种草技术、铁路及公路防沙技术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土壤盐渍化,指可溶性盐,如钠、钾、钙、镁等的氯化物、硫酸盐、碳酸盐和重碳酸盐等在土壤中积累,使土壤形成盐土或碱土的过程。

一般表层20cm土壤含盐量0~0.6%称为盐化土,含盐量0.6~2.0%或以上的称盐土。

第四节生物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生物资源系指地球生物圈中植物、动物、微生物组成生物群落的总和。

1992年,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的《生物多样性公约》中将生物资源定义为:对人类具有实际和潜在用途或价值的遗传资源、生物体或其部分、生物群体或生态系统中任何其它生物组成部分。

生物资源有两大基本特征,即它的可更新性和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它们所包含的基因以及由这些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生态系统的多样化程度。

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所有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种类、变异及其生态系统的复杂程度,它通常包括三个层次的相互关系的多样性,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遗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义的遗传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物所携带的各种遗传信息的总和。

狭义的遗传多样性主要是指生物种内或种群之间基因的遗传变异。

物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

物种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

物种多样性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区域物种多样性;其二生态多样性或群落物种多样性。

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主要是指地球上生态系统组成、功能的多样性,各种生态过程的多样性,生境的多样性、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化等。

据世界自然资源研究所的最新统计,世界上生物的数量约500万到3000万种,已被鉴定出的约有170万种,其中昆虫7.5万种,脊椎动物4.1万种,其他还有无脊椎动物、菌类、藻类及微生物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