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第二课习题变式1.走到天涯海角,一见到牌楼汉字、舞龙耍狮,就会想到中华文化,就有归属感。
身在异国他乡,一声乡音的问候,一副耳熟能详的对联,都是一杯杯数千年中华文化的佳酿,令人心醉。
这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 )①无处不在、无时不在②因人而异、因时而异③潜移默化、无影无踪④深远持久、难以抹去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变式2.古人云:“世上无如人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
”说的是一旦没有道德约束和精神依托,人的欲望就会恶性膨胀和肆意泛滥,造成祸害与灾难。
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发挥优秀文化塑造健全人格的作用②优秀文化是社会赖以存在、发展的基础③文化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促进社会发展④加强文化建设,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支撑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变式3.2018年4月9日,记者从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获悉,为推进“净网2018”“护苗2018”“秋风2018”等专项行动深入开展取得更大成效,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作出专门部署,要求各地各部门从即日起至2018年11月,围绕打击非法有害出版活动、淫秽色情低俗信息、新闻“三假”和侵权盗版等重点任务,抓住人民群众高度关心的问题,紧盯网上网下重要传播渠道,精准发力,重拳出击,持续净化社会文化环境。
结合材料,从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角度,分析推进“净网2018”“护苗2018”“秋风2018”等专项行动的依据。
1.某校通过举办“青春风采”校园文化艺术节,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这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A.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B.文化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中心环节C.文化决定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D.文化是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2.著名的传媒文化研究者、纽约大学教授尼尔·波兹曼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就提出了“童年消逝”的预警:他担心“18世纪发展起来的工业化始终是童年的劲敌”,认为“童年的消逝”和“成人化的儿童”是电子信息环境惹的祸。
电子文化使得孩子的童年正在消逝。
这表明( )A.文化是人创造的B.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C.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有形的、强制的D.人们的观念有不同层次3.“文化是沟通人与人心灵和情感的桥梁,是国与国加深理解和信任的纽带。
文化交流比政治交流更久远,比经济交流更深刻。
”之所以“更久远”“更深刻”,是因为( )A.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决定性的作用B.文化的交流和渗透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C.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D.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4.登滕王阁,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游西湖,感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纵情山水之间,品味诗词之美,“跟着诗词去旅行”成为人们出游新选择。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游历大好河山,感受诗词魅力,有助于深化文化体验B.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传承诗词文化重在发掘其经济价值C.文化旅游的发展取决于人们的文化修养D.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5.共享单车遍布城市大街小巷,成为人们新的出行选择。
但私藏、破坏等“虐”车行为时有发生。
骑稳共享单车,还需要共享精神。
这是基于( )①文化对人们认识世界具有指导作用②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③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需要人民群众的共建共享④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能够提升公民道德素养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6.文化伴随着每个人的生活。
考试时,会不会作弊?公交车上遇到老人,会不会让座?一张废纸,会不会随便丢弃……都体现出文化人格。
文化是每个人的心灵名片,人的行动都是其内心文化的反映。
这表明( )A.人们总是在有形的文化氛围中生活B.文化是人类全部意识形态活动的反映C.文化素养只能在生活小事中培养出来D.从人们的社会行为中可以透视其精神世界1.如下图,一张纸上分别画了一只鸡、一头牛和一片草地,要求把这三样东西分成两组,你会怎么分呢?实验表明美国孩子喜欢把鸡和牛分在一起,中国孩子则倾向于把牛和草地分在一起。
心理学家认为,美国人善于分析不同物体各自的特征;牛和鸡都属动物,因此牛和鸡分在一起;中国人则把不同物体之间的联系看得更重,牛吃草,所以牛和草地分在一组。
这说明( )A.文化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的交往方式B.文化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的价值选择C.文化的差异带来生活方式的差异D.文化的差异带来思维方式的差异2.在建设文化强市的过程中,读书的意义不可代替。
强调读书的文化意义,是因为( )①文化在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②先进文化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③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④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3.对下图漫画理解正确的是( )①文化环境时刻影响着人的思想和行为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③只要参加文化活动,就能促进自身发展④优秀文化对人的成长具有决定作用A.②③B.③④C.①②D.①④4.红包文化源自中国礼尚往来的传统,送红包和收红包是我国长久以来的习俗。
“小小红包,块儿八毛,引无数土豪竞折腰。
”除夕之夜,不少人手机不离手,为抢到块儿八毛的红包玩得不亦乐乎。
通过社交网络“抢红包”俨然成为了新年俗,亲朋联络除了拜年,可能还会问:您抢到红包了吗?这一现象表明( )①传统文化具有稳定性,但基本特征会因时而变②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③传统文化影响人们之间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④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有持久影响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5.我国有绵延上千年的家庭养老文化。
不少老人心中仍深植传统“养儿防老”观念,对于住了一辈子的房屋,很多人宁可去世之后留给子女继承,也不愿意抵押养老。
因此,真正青睐“以房养老”的老人寥寥无几。
这表明( )①文化影响人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②传统思想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③文化创新要立足实践,面向世界、博采众长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独树一帜、独领风骚A.③④B.①③C.②④D.①②6.清理了野蛮的混沌,心灵才会荡起纯净的清波;扫除了愚昧的灰尘,思想才会绽放美丽的花朵。
这对我们的启示是( )A.文化对个人的发展具有决定作用B.民族文化也有精华与糟粕之分C.要积极主动地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D.要提供多种类型、多种风格的文化产品7.某著名大学校长认为,一所大学所能给予学生最宝贵的东西是心灵。
精神家园里没有了心灵,人就不可能去思考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也就不可能对他人、对社会有真正的情感和责任。
这是因为( )A.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B.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相互促进C.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D.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文化素养的核心8.“除了脚印什么都不要留下;除了记忆,什么都不要带走。
”“地球资源有限,尽量不用一次性消耗品”等环保标语处处可见。
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这些环保标语( )①营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②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③促进了人们的全面发展④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人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9.在交通阻塞情况下,有些司机因开车压力与挫折而情绪愤怒、暴躁,会不耐烦地鸣喇叭、闪灯、骂粗口,甚至会发生攻击性行为,这被称为“路怒症”。
消除“路怒”现象,需要广大司机懂得管理情绪,也需要在全社会培育健康的汽车文化。
这是因为( )①驾驶员的文明素养需要后天自觉培养②汽车文化决定驾驶员的驾驶行为③汽车文化是广大驾驶员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④健康的汽车文化能丰富驾驶员精神世界,提升文明行车素养A.①③B.①④C.②④D.③④10.改革先锋、歌唱家李谷一始终将自己的艺术实践与改革开放进程紧紧相连,用歌声见证改革开放的豪迈壮举,用作品抒发祖国的豪情、民族的豪迈、人民的心声。
她演唱的歌曲《乡恋》被誉为“改革开放后第一首流行歌曲”,《难忘今宵》给千万个中国家庭送去欢乐和祝福,《我和我的祖国》倾诉了对祖国的真情挚爱。
这说明( )①一定的文化反映一定的社会发展进程②文化作为精神力量促进社会的发展③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享用文化④文化发展与社会发展是完全同步的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1.中华民族的“家”文化使人们对“家”有着强烈的热爱眷恋,“孝”文化使人们把赡养老人为之尽孝看作人生之大事。
在我国,90%的老年人认为居家养老是自己最中意的养老方式。
由此可见( )①文化决定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④传统文化具有顺应变动性A.②③B.①④C.①②D.③④12.电影《芳华》的上演使大批“50后”“60后”陷入“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历史回顾,剧中平凡人的“小人物在大时代的无力感”亦让“70后”“80后”感同身受。
这从一个侧面印证了(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③拍成电影是历史成为民族记忆的原因④任何年龄段的人的审美情趣都是相同的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13.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
近几年,全国各地掀起了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热潮。
某校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将每周三下午的第三节课定为阅读课,阅读课上,师生们同穿汉服,诵读经典。
活动开展一段时间后,学生打架骂人的少了,见面相互问候的多了;随地吐痰的少了,穿着整齐的多了;上网玩游戏的少了,看书学习的多了。
(1)请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说明开展穿汉服诵经典活动的意义。
(2)某班准备以“传统经典进校园”为主题召开主题班会,请你为班会的主题设计两条标语。
(要求主题鲜明、朗朗上口,每条不超过14个字)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文化是城市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所在,21世纪成功的城市将是文化的城市。
某市是一座具有2 500年建城史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他们在城市文化建设中非常注重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并根据时代要求,赋予城市历史文化以鲜明的时代内涵,抓住机遇,不断繁荣城市文化产业,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和市民的素质。
他们还根据该市的经济、政治、文化沉淀所表现出的文化独特性和丰富性,不断推进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文化之间“和而不同”、共生共存,提高了城市的亲和力、吸引力和凝聚力。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建设城市文化的重要意义。
1.(2018·江苏)在一个“读首诗再睡觉”的微信公众号上,常有几万人一起读诗。
优美的图片、悦耳的声音,再配以雅俗共赏的解析文字,让人们重温诗的美好,让参与者的心灵得到滋润。
这表明(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②文化环境可以影响人的文化素养③大众文化能够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④大众传媒具有文化沟通和共享功能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2.(2019·北京卷)清扫街巷、修剪花木等社区劳动,果蔬种植、木工制作、机床操作等学农学工实践,“医生”“博物馆讲解员”等职业体验……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课程,让同学们在不一样的学习中收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