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研究时间:2012-09-11 08:43来源:《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2年第3期王加丰一、现代化理论的产生和演变现代化理论,现在通常叫发展理论。
它的本义,或者说从狭义上看,指研究第三世界或后进国家如何发展的理论。
其产生可以追溯到18世纪后期,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就是当时发展理论的代表作,在这部书中,他探讨了诸如中国、印度等为什么不发展起资本主义的问题。
美国建国初期的财政部长汉密尔顿,19世纪上半叶的一些经济学家,如德国的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专门讨论过后进国家如何进行工业化的问题。
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中期,关于发展理论的研究大体停滞,或者说没有引起应有重视,因为这时的发达国家都忙于解决因为工业化而引发的一系列国内国外的迫切问题,无暇顾及第三世界的发展。
二次大战结束后,一大批第三世界国家获得了独立,它们走什么道路的问题变得非常尖锐。
当时正处于冷战的气氛中,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竭力想缩小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影响,殚精竭虑的要把这些刚刚开始主宰自己命运的国家拉入自己的怀抱,设立专门机构,探讨这些国家的发展问题,现代意义上的现代化理论由此开始。
1949年,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所谓的“第四点计划”(即对落后国家提供经济援助的计划),用大量美援来争取第三世界国家,为此需要研究这些国家如何使用这些援助的问题,这成为现代意义上的现代化理论产生的契机。
可想而知,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现代化研究带有三个特点:反共色彩浓厚;企图为第三世界国家找到一条模仿西方模式的发展道路;由于把西方的发展道路作为楷模,所以又有必要对西方的发展道路进行新概括。
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是华·惠·罗斯托(Walt Whitman Rostow,1916-2003)。
罗斯托原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从经济史入手研究现代经济增长理论。
1960年肯尼迪上台后任命罗斯托为国家安全事务副特别助理、国务院顾问等职务。
1960年罗斯托出版了《经济成长的阶段》一书,该书的副标题是《非共产党宣言》。
这一方面表现了他的反共特点,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的自命不凡:他要用这本书来取代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
另外,从学术探讨的角度来看,这本书还有一个特点:把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研究与对发达国家现代化道路的概括结合起来。
这为后来的现代化研究提出了一种方向,即一方面研究第三世界的发展,另一方面研究西方国家资本主义的起源问题。
罗斯托在这本书中把现代化过程分为五个阶段:传统社会,为起飞创造前提条件,起飞,向成熟推进,大众高消费。
后来,他又提出第六阶段:追求生活质量。
罗斯托的理论是从反共出发的,但不是说他书中的观点一无是处,否则今天可能没有人再读他的这本书了。
他把现代经济增长分成若干阶段的做法是一种创新,尽管你可以不同意他的六个阶段的分法。
书中的一些具体结论也很有说服力或有一定的预见性。
比如,他认为苏联的发展模式能较容易进入工业成熟阶段,但很难进入大众高消费阶段;如果进入了高消费阶段,其发展模式也“很可能会萎谢”。
他在1990年写的《第三版序言》中还这样讲到中国:“包括中国和印度这两个巨人国家”在内的很多国家现在已超过了起飞而向技术成熟阶段前进,这就避免了德国、日本和俄罗斯在20世纪进入该阶段时出现过的“世界悲剧”。
[1]这里的意思是,一个国家在起飞阶段最具侵略性,过了这个阶段就可能走上和平发展的道路。
这是从他的经济发展阶段的理论来看“中国威胁论”或诸如此类的理论的。
罗斯托的现代化理论在当时具有代表性,但不是西方或美国关于现代化问题的惟一理论,对他的反共立场也一直有人持不同意见。
到20世纪60年代中,一些人开始从比较中立的立场来研究现代化问题。
如巴林顿·摩尔的《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1966)就把社会主义看成现代化的一种模式。
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二战后西方的黄金时代已经成为过去,进入经济滞胀时期;而且,由于冷战的结束,右翼的保守主义和反共思潮受到严重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现代化理论中的反共色彩开始淡化,现代化成为真正学术意义上的研究对象;同时,现代化学说也随着来自各方面的批判而日趋冷落,或不再有60年代那样火爆的势头。
进入80年代后,“发展”的概念渐渐取代了“现代化”的概念。
20世纪80年代,我国学者也介入了现代化理论的研究。
从历史学角度介入现代化理论研究的学者中,最著名的是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罗荣渠(1927~1996)。
他把现代化的概念分成广义和狭义的两种。
他说:“从历史的角度来透视,广义而言,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过程,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急剧变革,这一变革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导致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球性的大转变过程,它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引起深刻的相应变化。
狭义而言,现代化不是一个自然的社会演变过程,它是落后国家采取高效率的途径(其中包括可利用的传统因素),通过有计划地经济技术改造和学习世界先进,带动广泛的社会改革,以迅速超上先进工业国和适应现代世界环境的发展过程。
”[2]把现代化的概念分成广义和狭义两种,是罗荣渠先生对现代化理论的重要贡献。
因为西方的现代化理论一般只研究第三世界的发展问题,相当于罗先生所说的狭义上的现代化概念;而罗先生提出的广义上的现代化概念有独特的含义,即把它看成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阶段,是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
接着罗先生通过一系列的理论论证,把现代化过程纳入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体系,视其为人类社会必经的一个历史阶段,为现代化理论的研究带来的新的生命力。
二、现代化理论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的切入点一般说来,现代化是自科学革命以来人类社会急剧变动过程的统称,这种史无前例的变化,不仅限于工业领域或经济领域,同时也发生在知识增长、政治发展、社会动员、心理适应等各方面。
或者说,现代化是由于自然科学的进步,人类的生产能力空前增长,各种传统制度适应于知识增长和生产发展而发生的各种功能性变化过程。
工业化是其主要内容,但现代化研究并非专门着眼于工业化的经济属性,而是注意社会制度与工业化和经济的关系,注意随经济发展而发生的政治、社会、思想等方面的变化,包括国际相互依赖的加强,非农业生产(特别是工业和服务业)比重的提高,死亡率降低,经济持续增长,收入分配趋于拉平,各种组织与技术的专门化和大量扩增,科层化,群众性的政治参与,各级教育水平的提高,等等。
由于现代化理论研究的范围如此广泛,研究现代化过程可以从众多的方向切入,所以可以说现代化又不是一个统一的理论,各个学科都在从不同的方向从事这方面的研究。
社会学有发展社会学,经济学有发展经济学,政治学有政治发展理论,还有的学者特别强调文化发展和精神发展等等,如有人提出了人的现代化问题。
但各种理论都有一个基本的框架,那就是大体上把工业化以前的东西看成是传统的,把工业化以来的东西看成是现代的,不管什么理论,不管从什么角度切入,种种理论就建立在这种把传统和现代对立起来的基础上,都是研究传统的东西是如何转变为现代的东西的。
发展经济学着重研究传统经济即传统农业经济如何向现代工业经济的过渡,发展社会学研究传统社会向现代科层化社会转变的过程,政治发展理论研究传统的君主政治向现代议会民主政治转变的过程。
这样一种研究框架从一开始就招致激烈的批判。
一种批判意见认为,“传统”是“现代性”确定下来后的一个“剩余概念”,即不属现代性的东西都是传统,所以传统的概念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大杂烩,或一只垃圾箱,如从原始部落到德川时代的东西都可装进这只垃圾箱。
实际上传统与现代绝非完全互相排斥,现代社会中仍有许多传统的东西保留下来。
还有一种批判意见是,传统与现代之间其实并非可以截然分开,比如殖民地社会是传统社会还是现代社会?它可能是一种既非传统也非现代的社会。
另外,很重要的是,传统社会并非没有变化,而且变化很大,这种变化属什么性质?由此又引起了什么是“现代性”的问题。
现代性完全与传统无关吗?凡现代社会的东西都是属于现代性的东西吗?另外,各发达国家可说都是现代社会,但仍然有许多差别,这些互相差别的东西也是现代性的吗?这些批判促使人们重新审视现代化理论的一些观点。
我们的看法是,现代化是人类发展的一个必经的历史阶段,是一场生产力的大变革,围绕这一大变革,各个方面(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等等)均发生全面变化;在这场变化中,一些传统因素消失了,一些新因素出现了,但一些传统因素经过改造而继续发挥作用,有的甚至未经什么大的变革继续发生作用。
这说明,人类社会无论变化如何激烈,总不可能完全割断与过去的联系。
这样一来,我们的研究任务不是减轻了,而是更复杂了,因为必须研究为什么有些传统的东西要消失,而为什么有些能继续发挥作用,为什么有的会和新的因素结合而形成某种新的东西等等。
还必须说一下,对这些内容的研究仍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或不同学科的视野来切入。
在这里,历史学是最具综合性的一种研究方法,不管是宏观的还是微观的研究均是这样。
三、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研究总的说来,现代化理论为历史研究提供了广阔的视野。
由此出发,我们可以看到大量与当代社会发展和现实生活有密切联系的课题尚处于空白或几乎空白的状态,等待着我们去研究、总结,等待着我们去借鉴他人的经验和教训,以利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可先从经济方面来看看这个问题。
如果说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那么研究工业革命的产生和发展就成为现代化研究的主要内容。
研究工业革命,就不免要涉及资本主义起源问题。
以往我们更多地是从劳资关系的角度,即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的角度来研究的,但问题是,这种生产关系似乎历史上早已出现过,于是就有了资本主义萌芽之说。
而这样一来,问题就复杂了:究竟这种关系发展到什么程度才能进入资本主义时代?现代化理论的主要视角不是生产关系,而是生产力,它着重研究现代生产力如何产生的问题。
当然,单纯研究生产力也不能解决现代生产力的产生问题,工业生产力的发生需要一定的体制或环境,所以什么样的体制或环境才能产生现代生产力成为这个问题研究的重点。
但这里,关于体制或环境的研究必须围绕着现代生产力如何出现的角度来进行,这与围绕着生产关系来进行是有很不一致之处的。
它所关注的是现代经济发展机制是如何形成的问题。
比如,在当今的西方国家,不存在由政府来一会儿强调农业、水利,一会儿强调发展什么的问题,因为在那里,资源的配置由市场来进行,什么领域需要多投入,什么领域已投入过多,市场本身会感受到,政府作适当指导就够了。
但在我们这些发展中的国家却不行,许多事情仍需政府来大力推动,甚至一度还出现了政府应该强迫人们发财之说,因为在某些落后地区,部分群众缺乏追求现代化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