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丘县县域经济发展情况一、基本县情沈丘县是周口市的东大门及豫东南与皖西北交往的重要门户和物资集散地,属黄淮冲积平原,是典型的内陆平原农业县,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交通发达,漯阜电气化铁路、宁洛高速公路、沙颍河航运为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全县辖22个乡镇(办事处),556个行政村,总人口124万人,总面积1080.5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3万亩,人多地少,资源匮乏,基础条件较差,制约着经济发展,是我省国家级扶贫开发县份之一。
现阶段沈丘县国民经济发展处于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工业经济快速发展,三产经济总量迅速膨胀,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初步成效,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在矿产资源极其贫乏的不利形势下,走出了一条以农副产品深加工和聚酯网业为主的工业经济发展模式。
二、县域经济发展现状(一)经济总量快速扩张,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全县生产总值突破百亿元达到119.8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2%;是“十五”末54.45亿元的2.2倍,年均增长13.3%;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32∶39∶29,调整到2010年的28.5∶41.5∶30,二、三产业所占比重达到71.5%,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到34328万元,比上年增长26.4%,是“十五”末的3.5倍,五年年均增长30.2%;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73亿元,比上年增长19.6%,是“十五”末的2.4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100元,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4000元达到4190元,增长15.2%;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78.97亿元,较年初净增10.32亿元。
“十一五”时期成为沈丘国民经济发展史上最好的时期之一,被评为“全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十快县"、全国“县级产业集聚区竞争力百强县”等荣誉称号。
(二)特色产业加快转型,质量效益同步增长。
以工业突破为抓手,加强园区集聚,优化产业升级,推进全民创业,培植骨干企业,主攻大项目,推动大招商,实现了工业规模、质量效益、产业集群、园区集聚、科技创新五大新突破,初步形成了食品加工、聚酯网业、机械加工、棉纺织造四大支柱产业。
2010年底,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42.8亿元,比2009年增长14.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28.4亿元,同比增长23.6%。
“十一五”时期全部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6.4%,占GTP的比重由2005年的25.7%提高到2010年的35.7%。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2.2%。
产业集聚区建设快速推进,产业集聚区服务功能和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得到明显提升,被省工信厅确定为全省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试点,并在2008年被评定为“中国县域产业集群竞争力百强”。
2010年底,食品加工业完成总产值76亿元,金丝猴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纳税7599万元,是全市工业企业第一纳税大户,被评为全省百强民营企业。
河南网业大厦、园区综合服务大厦主体已经完工。
聚酯网业市场份额占全国的55%以上,是全国最大、全省唯一的聚酯网生产、销售和研发基地,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授予"中国聚酯网之乡"称号。
华丰网业被评为全省高成长型中小企业50强,三闸纺织入选全省纺织服装企业50强。
乾丰散热器4条高压铸铝生产线、建南铝业4条铝材生产线、凯旺电子150条通讯线缆生产线的建成,提升了机械制造产业的科技含量。
(三)着力发展现代农业、拓宽农民就业和增收渠道特色农业长足发展,新农村建设迈出新步伐。
以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为目标,大力发展农村特色经济,农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
2010年全县农业总产值实现34.16亿元,粮食总产73.54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90元。
粮食生产再创新高,夏粮单产500.7公斤,粮食总产达到73.54万吨,是2007年成为黄河以南首个超千斤县后,连续四年超千斤,连续七年丰产丰收。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为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提供坚实基础。
建成槐山药、优质小麦、优质白芝麻、高油大豆等7个省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催生了30个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其中省级5个。
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365个,土地流转面积达15万亩。
以槐山羊、黄牛、生猪养殖为代表的生态畜牧业长足发展,畜牧业总产值达到21.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8%。
秸杆综合利用成效明显。
2010年发展订单优质小麦76万亩,建成标准化规模养殖场22个,年转化利用秸秆78万吨,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被省政府评为发展成果奖。
新增有效灌溉面积4.4万亩。
完成工程造林2.1万亩。
大力推广农机作业新技术,被省政府确定为河南省玉米机收示范县和保护性耕作技术试验示范县。
劳务经济长足发展,重点打造“沈丘建筑、集装货运、内河航运”劳务品牌,全县外出务工人员达到30万多人,年创效益25亿元以上。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已建成老城西关新村、和谐新村等6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全县实现所有行政村通电、通路(硬化)、通电话、通宽带、通广播电视。
(四)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十一五”期间,县委县政府本着“高标准设计、高起点规划、人性化建设”的要求,先后投资上亿元拓宽改造了县城主次干道,一是新建了东环路、迎宾大道、淮河路、药厂路,投入巨资扩建了交通东、西路,闸南东、西路,新华南北街、闸北西路,加宽扩建了18孔闸和5孔闸,贯通了西环路,东环路沙河大桥、纸店高速公路出口、漯阜铁路沈丘段电气化改造等重点工程正在施工中,县城主要大街得到绿化、美化、硬化、绿化,县城交通制约瓶颈得到有效解决;二是充分挖掘县城潜力,盘活资金近3亿元,相继规划建设了商贸城、恒瑞商业步行街、西关和北关农贸市场,交通拥堵状况得到改善,新建了万家乐、全家福、一峰购物、好日子购物广场等上万平米的大型超市,商业布局更加合理规范;三是投资上千万元新建了大闸东、西公园、滨河公园、东关街心公园、绿城公园、永基新城喷泉广场,建成了老干部活动中心和门球场,各种健身器材齐全,成为广大市民健身强体、休闲娱乐的场所;四是高标准规划建设了行政新区,新修新城区道路11条,三纵四横的城区道路枢架已经构成,县城建设规模由原来的9平方公里扩大到17平方公里,初步形成了东南和西北工业区、中部商业区和东北行政新区三个功能齐全的现代化城区。
付井、纸店、老城相继被省政府确定为小城镇建设试点乡镇,城镇化水平达到32.7%,比“十五”末提高16.7个百分点。
五是对县城东区街景,沙颖河沿岸,老城区循环水系等进行了详规。
滨河公园一期,沙颖河城区段改造,新埠口大桥通车,大桥老闸加宽等项目的实施和建成,大大改善了居民生活环境.全县房地产开发建设有序,富都财富中心、水岸名家、上海世家、颍河嘉园、和谐家园、永基新城等高层建筑先后落成,提升了沈邱的名气,士气和人气。
(五)改善县域投资环境、缓解融资难情况近年来沈丘县积极探索解决农民和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是沈丘县食品、轻纺、轻工机械等行业发展较快,造纸网业制造技术先进,产品市场占有率高,具有较好的市场发展前景。
继续增强对县域造纸网、纺织、食品加工等行业的支持,使我县的支柱产业得以持续良好发展。
沈丘县金融机构2011年第一季度所发放的贷款70%以上用于我县特色经济的支持,为我县特色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政府搭建政银企沟通平台,利用项目推介会、银企洽谈会、联谊会等形式,组织多频率,小规模的银企沟通活动,加强银行和企业的联系;对重点项目实行财政贴息,鼓励企业发展;新成立铭泰、海亚、鑫之源3家担保公司和祥和、华丰、丰源3家小额贷款公司,为43家企业融资10亿多元;引导支持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金丝猴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已进入上市辅导期,今年可望在上海证交所上市。
二是紧紧围绕城镇化和强农惠农,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投入。
目前我县金融机构涉农贷款845750万元,占贷款总额的97%。
有力的支持我县“三农经济”和农村企业的发展。
积极引导农村信用社以信用工程建设为平台,大力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充分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2011年3月底,沈丘县农村信用社农户贷款余额12.89亿元,有效促进了我县农村特色种植、养殖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健康发展。
(六)开放形象持续提升、投资环境得到改善。
解放思想,加大力度,力争有所突破,有所创新,确保政府精干高效,为投资环境的根本改善开创新局面,发挥其应有的主导作用。
一要明确责任重领导。
建立县处级领导分包重点项目"五个一"责任制,即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名责任人、一包到底,全程跟踪项目的落地、开工、建设、竣工等。
建立重大项目联审联批联席会议制度,高效解决项目审批问题。
二要加快推进重运作。
继续实行"四季四抓":第一季度抓启动,力争尽早开工;第二季度抓督查,强力推进,确保进度;第三季度抓观摩,督促质量出形象;第四季度抓验收,确保项目投产达效。
继续实行"五种媒体七项公开",夯实项目建设责任,促进项目快速推进。
三要优化环境重服务。
实行重点项目挂牌保护制度,对投资亿元以上的重点项目明确分包领导,挂牌保护。
认真发挥县纪委"三个中心"的作用,严肃查处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严厉打击画地为牢、过路收费、强装强卸等阻碍项目建设违法行为。
四要着眼向上重争取。
要准确把握上级的政策取向、产业导向和资金投向,充分发挥我县国家级粮食生产大县、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优势,认真策划、设计、包装一批起点高、带动强的产业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全力以赴向上争取资金和项目。
要把向上争取资金项目任务落实到相关部门和责任人,明确任务,明确责任,争取更多的资金和项目落户沈丘。
三、我县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十一五”时期,从总体上看,全县国民经济发展态势是好的,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工业、贸易及各项社会事业形势看好,财政收入稳定增长,但是,随着国内外不确定因素的出现,经济运行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越来越多,正确处理好宏观调控与稳增长的关系、经济转型与稳增长的关系、节能降耗与稳增长的关系、改善民生与稳增长的关系,已成为需要长期密切关注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
沈丘是典型的农业大县,是豫东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主产区,第一产业(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一直很高,近年来尽管我县二三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一产业比重仍然很高,以2009年为例,全县第一产业比重仍占28.7%,与项城(18.1%)、鹿邑(25.07%)相比,分别高出10.6个、3.63个百分点,而第一产业增速年均保持在5%以下,因此第一产业比重过大在一定程度上会减缓全县经济增长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