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采桑子·重阳

采桑子·重阳

①重阳佳节,丛菊盛开,战地风光,十分鲜丽,使诗人有“胜似春光”的感觉,有如刘禹锡“晴空一鹤排云上”引发的“胜春朝”。
②战斗豪情与刘诗的奋斗不息异曲同工。
2、“霜叶红于二月花”与“寥廓江天万里霜”相比,哪句寓意更深些?
明确:前者只表现了一种意境,虽有生机勃勃、乐观向上的精神,但视野却比后者小。
“寥廓江天万里霜”中的“霜”字,是秋色的代词,秋色不限于霜叶,“万里霜”意境更开阔,局面更宏大。
3、写作背景
1929年阳历10月11日是农历重阳节,这一年秋,红四军转战赣、粤、闽三省边界,抓住有利时机在闽西一带歼灭土著军阀,攻克了上杭,发展壮大了红军,扩大了红军革命根据地。10月22日,红四军前委收到中央来信,毛泽东又回到前委工作,面对此情此景,写下这首词。
三、研习课文
(一)读
一读:读准字音,读清节奏
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有关毛泽东的文学常识和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本词。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讲授理解并背诵这首词。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词的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词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讲授法
比较理解
教学过程
四、教师总结
五、检测巩固
(1)毛泽东,字,人。中国无产阶级家、家、家。
(2)采桑子,是词的,重阳是词的,本词是一首战地颂歌。
(3)表达由于“人生易老”,所以必须把有限的生命献给无限壮丽的革命事业的句子是:,。
(4)写仲秋壮丽景色的句子是:,。
4、“寥廓江天万里霜”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写出秋天开阔的景象。“寥廓与万里”绘出了一幅广阔的江天万里秋景,表现了作者豪迈的胸怀和气概。
5、本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明确:毛泽东一反悲秋(颂秋)的传统情调,表现了战争胜利后的喜悦和对革命前途的乐观之情。
(四)比
1、《采桑子重阳》中哪句与刘禹锡《秋词》中“秋日胜春朝”有异曲同工之妙?为什么?明确:“胜似春光”。
明确:首先,“人生易老”只是与“天难老”对比着说,一有尽,一无穷;一短促,一长久;一变化快,一变化慢。既对立又统一。其次,“天难老”是说宇宙间一切事物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生生不已,光景常新。再次,“人生易老”不是慨叹人命朝露,丝毫不含有消极感伤的意味。正由于“人生易老”,所以必须把有限的生命献给无限壮丽的革命事业。
这是缘于战地浇灌了无数志士仁人的鲜血,烈火硝烟中野菊花傲然挺立,绚丽芬芳,金黄吐芳。这一句有情有景,有色有香,熔诗情画意于一炉,形成生机盎然的诗境,既歌颂了革命战争,又显示了作者诗人兼战士的乐观主义精神。
3、试谈“一年一度秋风劲”中“劲”的表达效果。
明确:秋风强劲有力,不似春风的妩媚。一个“劲”字不但恰当形容了秋风扫落叶的特征,也非常恰当地表达了它的象征意义:革命的力量似秋风一样,摧枯拉朽,荡涤了一切尘垢。
一、导入:
同学们,自古以来,文坛诸多人物每每见秋,或悲叹萧凉悲伤之感,“断肠人在天涯”印证了他们的心迹,或聊发赞美之情,“霜叶红于二月花”就是其真实的写照。今天我们再次领略一首关于秋天的诗词(板书题目及作者)。
二、文学常识
1、解题
采桑子,词牌名。
重阳,题目,即阴历九月份初九重阳节。
2、作者介绍
毛泽东,字润之,湖南湘潭人呢。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袖和主要缔造者,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而且也是一位大手笔的文学家,他的讲话收在《毛泽东选集》(五卷),他的诗词收在《毛泽东诗词文集》等。
1、要求学生标出疑难字音并借助工具书自行解决
重阳一年一度秋风劲分外香不似春光寥廓
2、要求学生在诗歌中划出节奏
二读:结合注释,读明诗意
1、要求学生结合课下注释或工具书了解诗意
战地黄花劲似寥廓江天
2、遇有疑难问题可以在组内交换看法
三读:品析意象,读出情感
(二)说
独立说出词意。
(三)品
1、“人生易老天难老”有怎样的哲理意味?
人生短暂,深刻地警醒革命战士要把有限的生命献给无限壮丽的革命事业。
2、诗人为什么说“战地黄花分外香”?
明确:词中的“黄花”是经过硝烟炮火的洗礼,依然在秋风寒霜中绽黄吐芳的满山遍野的野菊花,平凡质朴却生机蓬勃,具有现实和象征的双重性。
“分外香”三字写出赏菊人此时此地的感受。人逢喜事精神爽,胜利可喜,黄花也显得异常美丽;黄花异常美丽,连她的芳香也远胜于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