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植物化学保护实验指导

植物化学保护实验指导

实验七杀虫剂胃毒作用毒力测定基本原理:昆虫在取食正常食物的同时将药剂摄入消化道,经肠壁细胞吸收进入血液,随血液循环到达作用部位而使昆虫中毒。

它利用昆虫的贪食性,因此要尽量避免药剂与昆虫体壁接触而产生其它毒杀作用。

测定方法有(1)液滴饲喂法;(2)口腔注射法;(3)叶片夹毒法。

一、叶片夹毒法基本原理:在两叶片中间均匀地夹入一定量的杀虫剂,饲喂目标昆虫,药剂随叶片被昆虫取食,然后由被吞食的叶片面积,计算出吞食的药量。

优点是可以减少目标昆虫与杀虫剂的接触,避免发生触杀作用,操作方便,结果比较精确。

叶片夹毒法只适用于植食性的,取食量大的咀嚼口器目标昆虫,如粘虫、蝗虫.玉米螟等。

l、实验材料:药剂:90%敌百虫溶剂:丙酮试虫:菜青虫或斜纹夜娥幼虫:30~50头用具:培养皿30~50个,木塞钻(口径2cm),微量注射器10微升1支,浆糊或明胶生物材料:甘蓝叶、蓖麻叶等。

2、实验方法:用木塞钻制成直径2cm的圆心叶片60片,把圆叶片放在湿润的培养皿中待用。

夹毒叶的制备:用丙酮将敌百虫稀释成有效成分为0.1%的药液,用微量注射器吸敌百虫丙酮液10微升,均匀滴在叶片上,计算出每张圆叶片药量(mg/厘米2)。

用浆糊(或明胶)涂在无药的圆叶片上,两相对合,即成夹毒叶片,同时制备不夹毒叶片2~4片作对照。

每培养皿中放一片,另放一团湿棉花或湿水草纸一小块保湿,然后编号。

采回的试虫先饥饿数小时,每头虫称重,每培养皿放一头虫,饲喂夹毒叶片。

3、结果观察及计算:观察试虫取食情况,控制食叶量一部份虫食叶片1/3,一部分虫食叶片1/2,一部分食叶片3/4或全部叶片。

然后取出剩余的夹毒叶片,饲喂新鲜叶片,经3-24小时后,检查死亡率。

食量的计算:将剩余的叶片放在直径2cm的方格纸上,计数被吃去的方格数(1毫米2/1格),然后按每张圆叶片上的总药量,计算每一方格的剂量,即可求出取食药量。

从而求得每头虫单位体重所取食的剂量(mg或微g/g体重)。

致死中量的计算:按每头虫食剂量的大小顺序排列。

将供试昆虫分为三组(1)生存组;(2)中间组(有生存的,也有死亡的);(3)死亡组;在计算LD50时只用中间组,所以设计浓度时,生存组和死亡组反应试虫数目越少越好。

中间组又分生存部分和死亡部分。

A=()中间组活虫总数中间组活虫剂量∑B=()中间组死虫总数中间组死虫剂量∑致死中量(LD50)= 2BA+(单位:mg或微g/g体重)药剂对昆虫的剂量—反应记录表实验报告:写出供试药剂对供试昆虫剂量反应的实验报告。

实验八杀虫剂内吸作用毒力测定[基本原理]:将药剂接触到植物的某一部分(如根、茎、叶、种子),药剂可渗入植物体内,并随体液传导到全株或植株的某一部分,在一定时间内,让昆由取食没有直接用药的植物组织,观察其致毒反应。

本实验采用包扎法和药液培养法,目的是通过实验了解药剂的内吸性能并初步掌握内吸杀虫剂的测定原理及方法。

[实验材料]:供试昆虫:花生蚜虫:供试植物:花生苗供试药剂:50%乐果EC,25%螟蛉畏EC,50%杀螟松EC用具:烧坏(250ml),试管(2×180),移液管,试管架、药棉、塑料布、剪刀、纸套等。

[实验方法]:药剂配制:将三种供试药剂配成有效含量为0.5%的乳液各50ml。

内吸测定方法:1、涂抹包扎法:挑选生长发育一致,叶片带蚜量较一致(20-25头)的花生苗12株,每株在颈部包扎一圈脱脂棉,用移液管吸取上述药液0.2ml滴于脱脂棉上。

外部用塑料布缠绕后,用线结扎,防止药剂蒸汽挥发,每一药剂重复三次,每处理一株,对照用清水、重复三次,将已施药的花生苗用纸袋套住,插在盛有清水的试管中,排列在试管架上,各处理间不要接触,24小时后解开纸袋,统计蚜虫平均死亡率,比较各药剂的内吸毒效。

2、药液培养法:先将供试药配成10ppm水溶液,分别注入试管内,每管20ml,对照用清水,重复三次,挑取生长发育一致,叶片带蚜量较一致(20~25头)的花生苗12株,插入液面10cm 处,精确计算苗上蚜虫的数目后,用纸套住,24小时后统计平均死亡率。

[实验报告]:将实验结果整理成表,并比较几种药剂的内吸作用,判断哪种药剂不是内吸剂。

实验九 杀虫剂熏蒸作用毒力测定[基本原理]:在适当气温下,利用有毒的气体、液体或固体挥发产生的蒸气毒杀害虫(或病菌),称为熏蒸。

熏蒸时,毒剂主要以气态从昆虫的气门进入气管,再分布到全身的气管,然后到达神经作用部位.因此测定熏蒸毒力的装置都必须基于同一原则,即试虫在一密闭容器中不能和固态或液态的毒剂直接接触。

毒剂只能以气态和试虫接触。

常见熏蒸作用的测定方法有二重皿法、干燥器法、广口瓶法、药纸熏蒸法和三角瓶法:[实验材料]:供试药剂;(1)50%敌敌畏EC 、(2)50%马拉硫磷EC ,(3)90%敌百虫结晶。

试应;赤拟谷盗用具:培养皿12个,干燥器4个,移液管0.2ml13支,滤纸、量筒、烧杯、纱布等。

[实验方法]:1、二重皿熏蒸法:药剂配制:每组实验药剂稀释成有效成分含量0.5%药液,各20ml (用水稀释)。

处理;在培养皿底内加入5ml 供试药液,皿口盖纱布或纱网盖1张,将试虫20~30头放在纱布或纱网上,再盖相同口径的培养皿底,使其密闭对合(如图),各药剂重复3次,对照用清水,半小时、1小时、5小时后,观察计算平均死亡率。

2、干燥器熏蒸法:取供试虫60头分放三个小烧杯中,杯口用纱布扎紧(三个重复)放在干燥器磁板上,再将供试药剂稀释成有成分含量为0.1%药液20ml ,放入干燥器底部,对照用清水,盖好干燥器盖,一定时间后,在通风处迅速取出试虫,统计死亡率。

3、广口瓶法: 用两个广口瓶(250ml ),在一个广口瓶中放入一定数量的目标昆虫,另一个广口瓶中放入定量药剂,用橡皮塞和多个玻璃管把广口瓶连接,震荡,使药剂挥发,气体均匀分散,作用一定时间后,将目标昆虫移入干净器皿中,放入新鲜饲料,盖上纱布,规定时间内观察目标昆上皿虫纱布药下皿虫的中毒死亡情况。

4、药纸熏蒸法:在三角瓶(500-1000ml)的瓶塞上,用大头针固定0.5-1.0cm的滤纸片,在滤纸片上滴加1-2ul的敌敌畏原油或其他熏蒸剂,然后将麻醉的家蝇放入瓶内,盖上瓶塞,25℃温度下,一定时间后,观察试虫的击倒中毒反应。

5、三角瓶法:在三角瓶底部放入含有一定量熏蒸剂的滤纸片(4×4cm),用纱布袋包一定数量的试虫,然后,把布袋固定在瓶塞上,让布袋悬挂在三角瓶中,25℃温度下,一定时间后,观察试虫的中毒和死亡情况。

[实验报告]:列表记录试验结果,比较各种药剂的毒力并分析哪种供试药剂没有熏蒸作用。

第四部分除草剂生物测定除草剂的生物测定技术是指利用生物体(主要指有害生物)对除草剂的反应,来测定除草剂的毒性及效果的基本方法,是发展除草剂生产和使用不可缺少的工作,是研究除草剂特性的重要手段,也是水中、土壤中残留除草剂分析的有用工具。

实验十九种子萌发鉴定指示植物的种子(常用黄瓜、高粱、燕麦)在药剂处理过的砂土内萌发,一般不以萌发率作为评判指标,而是在萌发后一定时间内测定根和茎的长度,并以此作评判标准。

激素型除草剂,如2,4-D类,一般采用这种方法。

在一定范围内,根和茎的伸长和除草剂的浓度呈相关性,因而可用作除草剂的定量测定,灵敏度较高。

属于这类的测定方法如下:1、除草剂培养皿法培养皿法简单易行。

国内大多采用琼脂、土、砂、滤纸为培养基质,用敏感植物的根长抑制率或芽长抑制率与药剂浓度进行回归,从而测出药剂的EC50。

试验中发现培养皿测定土壤处理剂较为合适,但对茎叶处理剂的测定结果与田间试验结果有较大的差异。

本试验通过用培养皿法测定土壤处理剂的活性。

[实验材料]培养皿、滤纸、稗草种子、保鲜膜、光照培养箱、乙草胺[实验方法]1、将稗草种子催芽 3~ 4d,待稗草种子露白后备用。

2、 把甲草胺用水按系列浓度稀释法,稀释成6个不同浓度的药液。

3、 在铺有一张圆滤纸、直径为9cm的培养皿中加入各个浓度的待测药液 5ml。

4、 精选整齐刚露白的稗草种子8粒于培养皿中,盖好保鲜膜。

每个处理重复 3次。

5、 将培养皿放入LRH-2 50G型光照培养箱 (广东省医疗器械厂 ),在 2 7℃下培养 4d。

6、 用空白作对照。

[结果整理]用直尺测量稗草的芽长,精确到毫米。

抑制率(%)=100⨯-对照组芽(根)长处理组芽(根)长对照组芽(根)长[实验报告]:记录实验结果,完成实验报告。

求出抑制率,并计算EC 50 。

2、黄瓜幼苗形态法黄瓜幼苗形态法是测定激素型除草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活性的经典方法。

测定原理是以不同剂量的药剂所引起黄瓜幼苗形态上的不同变化来测定样品活性。

该法具有操作简单,灵敏度高(可测出0.05ppm )的特点。

将样品配成一系列浓度的丙酮溶液,用直径11cm 的滤纸在其中浸透,取出吹干,放入直径12cm 的培养皿中,再在滤纸上铺二张同样大小的未浸药的滤纸。

挑选饱满度一致黄瓜种子,在5%的漂白粉液中消毒半小时,取出晾干,每皿排放20粒,并加入12ml 蒸馏水(据该方法建立者Sudi 测定,此时皿内样品的实际浓度比原来浸滤纸时降低10倍),盖好皿盖,置25℃恒温下黑暗培养6天,取出观察黄瓜幼苗的形态。

将2,4-D 的一系列浓度下黄瓜幼苗形态画成“标准图谱”(就象化学分析中的标准曲线一样),然后用测定样品的黄瓜幼苗形态去和标准图谱对比,就可确定2,4-D类除草剂的含量或比较待测样品的除草活性大小。

3、高粱法(皿内法)高粱法适合于非光合作用抑制剂的生物测定。

它具有操作简便、培养期间不用管理、周期短,测定范围广,重现性好等优点,因而被国内外许多实验室采用。

先将高粱种子放在湿滤纸上,24℃温度下萌发15~20h,待长出胚芽1~2㎜时取用。

配制一系列浓度的待测样品溶液,将16㎜某浓度的样品溶液放入124g石英砂中,仔细拌均。

将此湿的石英砂装入9㎝直径的培养皿中,刮平使与皿边对齐。

选10粒准备好的萌动高粱种子,排列于砂表面,胚部向上而幼根沿同一方向排成一行,盖上皿中,将培养皿竖立倾斜15度放入24℃温箱,黑暗中经16~18h,将根尖的位置用蜡笔标于皿盖上,经过24h,取出培养皿,从标记处测量根延伸的长度,精确到毫米。

上海植物生理所对此法作了些改进:用直径9㎝的培养皿,装满干燥黄砂,刮平,每皿加入30ml药液,正好使全皿干砂浸透,然后用有10个齿的“齿板”在皿的适当位置轻轻压出10个小坑,以便每皿能排10粒根长1~2㎝(选用根尖尚未长出根鞘者)的萌发高粱种子。

为了缩短时间,在排种培养的前1天,让上述准备好的培养皿,置于34℃保温过夜,使砂温提高,8h后即可划道标记幼根起点,再过14~16小时,待对照根长30mm左右即可测量。

吴文君采用小麦种子代替高粱,亦取得满意结果,但对2,4—D类除草剂来说,小麦不如高粱敏感,其灵敏度比高粱差1个数量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