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影视视听语言分析总

影视视听语言分析总

影视视听语言分析艺术的语言•每一门艺术都有它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或者说是表现元素•绘画:色彩,线条,构图等……•戏剧:台词、唱腔、表演等……•文学:文字对于电影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理解•分析,是影片欣赏、读解的过程。

•分析,是一种思想、感觉的经历。

•分析,是电影手段、技巧的学习。

•分析,是影片创作、规律的总结。

•分析,是导演方法细化学习过程。

•分析,是我们对电影知识的补充。

•分析,是我们对电影理论的积淀。

•分析,是我们对电影历史的了解。

•分析,是对影片艺术特性的总体把握.电影的语言•电影“视”第一,“听”第二。

•电影是以“视”为主,“听”为辅的艺术形式。

影像的重要性•①、电影的诞生,其实就是影像的诞生•②、就相同时间所提供的信息量而言,影像是得天独厚的。

•③、影像能够跨过艺术品与欣赏者之间的障碍,直接走入人的心灵。

镜头•影像结构的基本单位•马尔丹讲:1、(从拍摄角度讲):镜头是拍摄过程中,摄影机的马达开动至停止这段时间被感光的胶片;2、(从剪辑角度讲):镜头是剪两次与接两次之间的那段胶片;3、(从观众角度讲):镜头是两个镜头之间的那段胶片。

影像构成元素1、构图:对角线、对称、斜线、S线等2、景别:远全中近特3、角度:俯仰平4、运动:推拉摇移跟5、照明:三点布光6、色彩:冷暖色调、颜色的象征意义第一节、电影影像的构图画格•影像结构的基本组织单位是“镜头”。

而镜头实际上还可以再分,即“画格”。

•一个镜头是由无数的画格组成的。

•电影每秒24格画格构图三原则•①美学原则;•②主题服务原则;•③变化原则。

(整部影片而言)一、美学原则•构图目的:视觉美感•容美——拍什么•形式美——怎么拍•光线、色彩、影调层次、虚实对比、远近对比、大小对比,高低对比。

原则主体与陪体主体、陪体区分的关键是看它们在画格中所起的作用的大小,作用大的是主体,作用小的是陪体。

1、主体不要居中•“黄金分割原则”即:1∶1.6182、水平线不要上下居中,不要一分为二地分割画面。

3、色调、布光等不要一分为二地平分画面。

4、主体不要过分孤单5、主体、陪体应该主、陪分明,不应喧宾夺主。

6、人或物的断续线不应一字排开,应高低起伏、错落有致。

7、人或物之间的距离不应均等,应有疏有密。

8、水平线及景物连天线不应歪斜不稳。

9、人最好不要完全正面,应与画格形成一定的角度。

10、构图不应雷同、抄袭。

二、主题服务原则1、为了表现好主题,要努力设计最合适、最舒服、最具视觉美感的构图。

•例如《黄土地》2、为了表现好主题,有时要有意去破坏画面构图的美感。

A、构图容不美:臭水沟B、构图形式不美:《黄土地》三、变化原则•景别、角度、运动(摄影机运动)、照明、色彩•着眼于整部影片第二节、电影影像的景别一、景别的划分原则和标准景别:•电影画面中的主体形象,如人物、景物等一般称之为“景”,摄影机与被摄主体的空间距离叫做景别。

•按照摄影机和被拍摄物体从远到近的距离,可以粗略的分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

•1远景:指摄影机与主体距离极远,能充分展示主体与环境的对比,突出空间围的广阔恢宏感。

这种距离模式适于营造史诗性场面。

主体与环境的对比,突出空间围的广阔恢宏感。

这种距离模式适于营造史诗性场面。

作用:能够交待空间环境;往往有抒情作用•2全景:以表现一个成年人的全身为距离概念。

用来展示主体的全貌以及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这种距离模式营造了客观化的关注效果。

作用:客观展现被摄体全貌;交待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交待主体与环境之间关系•3中景:以表现一个成年人膝盖以上为距离概念。

这种拍摄距离运用最多,是从客观性距离到主观性距离的过渡地带,一般呈现中性色彩。

作用:利于表现动作、姿态、手势;利于情节交流;是影视剧中用得最多的镜头。

4近景:以表现成年人胸部以上为距离概念。

用来展示主体的上半身动作。

距离的逼近,使关注重心逐渐移向细节,并使动作的幅度增强,产生一定的冲击力。

作用:重在表现人的神态;重在表现事物色彩、质地、纹理。

5特写:以表现成人肩以上为距离概念。

它能呈现主体最丰富的细节变化,它常被用来细腻地刻画人物性格,表现心理情绪。

特写镜头不能滥用,特写其实是把一些平时我们肉眼不易察觉的东西,放大、夸给我们看。

放大和夸固然是好,但是,如果都是放大和夸其实也就没有放大和夸了。

特写如同音乐中的高音,音乐中不可能都是高音。

国产电影中特写镜头过多,其弊病是:•1、由于都是“突出”,结果到了真正应该突出的地方也不能“突出”了。

•2、把观众的注意力引向了不重要的人物和细节上去,干扰了影片的叙事和主题。

•所以,特写镜头不能滥用。

景别决定影片的风格•戏剧性因素较强的影片,不论是商业片还是艺术片,它们必然要运用或者说是依赖近景、特写等较小的景别,来突出其戏剧化特征,来把观众带入其波澜曲折、催人泪下的戏剧化情境;与它相反,戏剧性因素较弱,追求生活化的电影,它们则也必然更多地使用全景、远景等较大的景别,来减弱人为的戏剧化的倾向,把观众带入那种朴实自然、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非戏剧化情境。

第三节、电影影像的角度一、镜头角度的划分垂直角度•a平视镜头•指与水平持相同角度,接近于常人视线的感受的镜头,它可以使观众产生真实、平稳、庄重的感觉。

•b俯视镜头•指低于水平角度,朝下俯拍的镜头,这种镜头能使人和物的体积压缩以至于形状奇异,造成观众心理上的渺小、可怜、压迫以及宿命的感觉,同时它可获得开阔的视野,可表现大的场景。

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有一种蔑视的态度•c仰视镜头•指高于水平角度、朝上仰拍的镜头。

这种镜头能夸大物象的体积,常用来表现人物或景物的高大、威严、壮观等。

适合近距离表现高大物体,有很强的主观色彩,带有崇敬感情色彩;水平角度的基本风格视点1客观视点它相当于剧作中语气平稳、不温不火的描述,始终与被描述对象保持一定的距离,不深入它的部(进行情感描述),也不故意拉大距离(显出冷漠感),又称中立镜头。

2主观视点它模仿片中某一人物的眼睛,或代表以第一人称进行叙述的作者的眼睛,具有极大的主观色彩。

使观众与人物建立认同,得以掩盖某些剧情,或使故事的叙述进入一种别致的形式。

3全知视点这种视点像无所不知的上帝,既可以远观世界,又可以随时深入到每个角色的心灵,是大多数影片必须借助的视点。

第四节电影影像的运动二、摄影机运动的主要方式1、推镜头的作用2、拉镜头(拉)拉镜头的作用3、摇镜头(摇)4、移动镜头(移)•移镜头的作用:1、具有形成风格和体现空间的作用:移动是建立在空间基础之上的,没有足够的空间,就没有足够的相对移动。

移动除了可以表现空间的真实性和可能性之外,还可以形成一种风格。

2、创造视觉节奏和韵律:移镜头的不断变化,不但可以创造不断变化的画面,同时,因为移动,也能造成视觉节奏富于韵律的变化。

在荒岛,大海的边上,一个小孩骑在马上飞奔。

可以用一个静止不同的镜头来表现,这时候的拍摄更像是一种客观记录,如果用摄影机的平行移动,这时画面就能产生一种视觉节奏感,同时这种节奏感还能使得画面在情绪的铺排上,更具有一种富有变化的韵律美感。

3、形成机位调度:机位的调度是表现空间规模、空间关系的重要方式。

利用移镜头可以在空间有限、人物动作有限的情况下,形成机位的主观运动处理,寻求空间的展示和画面的变化,从而带来视觉的变化,产生场景调度的感觉。

5、跟镜头(跟)•跟镜头的作用第一、跟镜头能够连续而详尽地表现运动中的被摄主体,它既能突出主体,又能交待主体运动方向、速度、体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第二、跟镜头跟随被摄对象一起运动,形成一种运动的主体不变、静止的背景变化的造型效果,有利于通过人物引出环境第三、从人物背后跟随拍摄的跟镜头,由于观众与被摄人物视点的同一,可以表现出一种主观性镜头第四、跟镜头对人物、事件、场面的跟随记录的表现方式,在纪实性节目和新闻的拍摄中有着重要的纪实性意义三、运动在电影中的作用电影创作中的运动处理1、总的运动风格:•A、纪实风格的作品:1、多用长镜头,以减少大量镜头组接所造成的人为的痕迹。

2、运用长镜头的时候,摄影机的运动、被摄物的运动,要努力和生活中该事物的运动方式、运动速度、运动时间等相一致。

3、摄影机要尽量隐藏,要使观众感不到摄影机的存在。

•B、浪漫、夸、表现主义风格的作品:对摄影机几乎没有什么要求。

可用长镜头,也可用短镜头,运动可有可无,运动的速度可慢可快,摄影机可藏也可不藏。

•C、商业片:(特别是动作片)镜头长、短无所谓,摄影机藏与不藏也不重要。

重要的是不管是被摄物还是摄影机一定要不停的运动,要充分地运动,要夸地(违反生活常态)运动。

总之,要通过运动,达到吸引观众、刺激观众,达到卖钱的目的。

2、具体人物的运动处理:①年龄特点②性别特点③生理特点3、具体场景、具体段落的运动处理•葬礼的段落,镜头当然应该少动,或者干脆是静止的;•影片中的婚礼的段落,镜头就应该多动。

第五节、电影影像的照明一、照明的种类1、按光源划分:1、自然光:、天空光的照明;2、人工光:灯光的照明。

2、按光线的性质划分:1、散射光(软光);2、直射光(硬光);3、按造型的性质划分:•<1>、主光:•A、照明被摄物的主要光线,它决定着该场景中的总的照明的格局;•B、多用硬光,并且它使被摄物有明显的阴影;•<2>、副光:•A、它是辅助主光的光线,它主要用来对主光照明被摄物所产生的明显的阴影提供适当的照明,(注意不应把阴影全部消除,还应使被摄物的阴影部分有一定的造型效果)。

•B、多用软光(散射光)。

•4、按光位划分:1、顺光(正面光)优点:易于较完整地交待一个平面形象或者细节。

缺点:呆板,无变化。

2、侧光:电影中最常用的照明方法。

这种方法照明,使被摄物富有层次感。

3、逆光:从背面打光。

强烈的逆光,会使被摄对象突出,可怕;柔弱的逆光,会使被摄对象神秘动人。

4、顶光:头顶上垂直照下来的光线。

往往会使被摄对象丑化。

5、脚光:从人的脚下垂直照上来的光线。

往往会使被摄对象显得残暴。

三点布光1、首先把主光光源(主光灯)放在被摄主体的前面,注意它应与被摄主体形成一定的角度。

2、然后,在被摄主体的一侧布置副光,以部分地消除主光照射下被摄主体所形成的阴影。

3、最后布置逆光。

把光源放到被摄主体后面的高处,使被摄主体的四周的边缘有一个光环,使主体富有立体感。

三、照明在电影中的作用•1、曝光作用•2、造型作用:照明使二度空间的画面根据摄影艺术创作的要求,恰当地呈现出被摄对象的质感、立体感、空间感等艺术效果。

•3、构图作用:照明产生的明暗效果可以突出主体,并且平衡画面的构图,使构图具有形式上的美感•4、戏剧作用:•①、描写、表现环境•②、表现人物的心境•③、塑造、刻划人物•④、表现主题四、电影创作中的照明处理•1、总的照明风格•A、纪实风格:•①、多用自然光,,天空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