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沉迷于手机、网络的真相
很多家长来咨询,他们的孩子沉迷于手机、网络,也有同学来信,对自己控制不住玩游戏感到惭愧,可还是欲罢不能。
尤其是暑假期间,来咨询这类困惑的学生家长更多,我们不禁要问:到底是什么控制了这些孩子?
小白鼠和“奖励”系统
先给大家分享一个实验:
1954年,美国的科学家奥尔兹和米尔纳利用小白鼠做实验,他们把小白鼠放进笼子,将电极植入一些实验鼠的不同脑区,电极的另一端,则连接到鼠笼内的一个踏板上。
在试验人员诱导下,每当小白鼠自主踩动踏板时,就会有一次微弱电流刺激它的某个脑区,从而使小白鼠产生兴奋。
有一些小鼠迷恋上了这项活动,一次又一次不知疲倦地踩动踏板,甚至忘记实验人员送来的食物和水,最后直至衰弱死亡。
奥尔兹和米尔纳这个经典实验,证明了动物大脑内存在一个区域能让动物产生兴奋,这种兴奋感只要通过踩一下踏板就可以获得。
对于小白鼠来说,找到了这个踏板就如同看到了终极幸福。
这个区域被现在的神经科学家称为“奖励”系统,是人脑最原始的动力系统的一部分。
当大脑发现获得奖励的机会时,它就释放出一种叫“多巴胺”的神经递质。
每当这个区域受到刺激的时候,大脑就会说“再来一次,这会让你感觉良好”。
大量的多巴胺并不能产生真正快乐的感觉,那种感觉更像是一种激励,或者是欲望。
游戏、网络,人为的“奖励”激发
现在的世界上充满了能带来刺激的东西,从饭店的菜单,到乐透彩票、电视广告,还有网络游戏,这些都有可能让我们变成真人版的小白鼠。
对抵抗力弱和自控力弱的孩子来说,这种诱惑更是无处不在。
电脑和电子游戏的设计者有意识地控制了人们的奖励系统,让玩家上钩。
“升级”和“获胜”随时可能出现,游戏就这样激发了人们的兴趣。
这也是人们很难戒掉游戏的原因。
具有不确定性的“得分”和“升级”会让多巴胺神经元不停燃烧,让人像是被粘在了椅子上一样。
2011年,湖北32岁的小伙子王刚曾在一家有沙发的网吧里,夜以继日地“熬战”了7个多月,直到病入膏肓,凄惨返家,最终病亡。
他不吃不睡,只想继续玩游戏。
听到这件事的时候,我们很难不联想到奥尔兹和米尔纳实验中力竭而亡的小白鼠。
学会对抗诱惑,调整状态迎开学
看完上面的介绍,也许你会问,我该如何增强孩子的意志力,我可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当小白鼠。
如果想拥有自控力,就要让孩子学会区分让他们生活有意义的真实奖励,和让他们分散精力、上瘾的虚假奖励。
区分这两种奖励非常重要,因为这不是很简单的事。
要让孩子知道,当他们受到诱惑时,首先应先想想,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暑假快结束了,孩子们是否还迷恋在电脑、手机、电视中不可自拔?告诉他们小白鼠的故事,帮他们制定合理的调整计划,这样才不会让孩子们浑浑噩噩地开始新学期。
编者按:育龙教育是最具口碑力量的中小学课外辅导机构。
多年的专业品质和用心服务,超过5000个品质家庭的正确选择。
铸就了超过90%的续课率和60%的转介绍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