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企业效能监察对象

企业效能监察对象

企业效能监察对象
作者:樊光中
到目前为止,企业效能监察的对象是什么还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目前普遍认为是立足于对人的监察,对象是人的履职情况。

对什么进行效能监察?还得从监察什么才是有效的监察来分析。

我们平常在开展企业效能监察工作过程中,一般认为:企业效能监察是企业纪检监察部门或监察部门在企业负责人的领导下,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的内部规章制度办法,对企业内部人员履行职责行为的效率、效果和质量的监察活动,通过检查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活动,评价管理人员履行职责的情况,发现问题,纠正问题,查处违纪违规人员,追究责任。

目的是两个:一是监督约束管理人员行为,二是提高管理人员履行职责效能。

这是目前比较普遍的观点。

据此观点,其效能监察的对象主要是立足于对人履职情况的监督。

我们认为,这种对人的监督在过去企业规模比较小、地域比较集中、经营管理活动比较简单、层次比较少时比较合理,因为业务简单,过程也相对简单,能够取得比较好的监督效果。

但是随着现代企业规模大、地域分散、经营管理活动复杂、层次多,管理幅度变大,并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对人的监督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企业改革发展的监督需要,我们无法实现对人的履职情况全面监督,至少工作以外的时间就难以监督,其监督的效果也比较差,监督成本高。

而且现代企业更盛行业务流程再造,组织已经通过业务流程设计将个人对整项经营管理活动的影响力与控制力逐步分解到各个环节,分工越来越细与专业,仅对人的履
职情况监督可能会导致很孤立和局部的来监督经营活动的情况,从而无法使得经营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处于监督受控之中,因此,在现代企业里,把人的履职情况作为监察的对象不是最有效的监察。

由于分工越来越细的原因导致监察人的履职情况不是最有效的监察效果。

企业的经济活动、质量活动等可以按工作性质划分为若干业务板块,在审计工作中称之为业务循环,每一个业务循环围绕某一经济指标服务。

如企业经济活动中的围绕企业原材料采购成本降低指标而形成的采购业务循环,从采购计划、审批、市场询价、招标、评标、定标到签订合同全过程循环,还有物资、原材料的计量业务循环,财务中的资金支付业务循环等。

这些循环在企业经营管理中表现为业务流程的形式,它是由多个人围绕同一个控制目标协同工作的综合协调活动,如果企业效能监察的对象是人的履职情况,就意味着效能监察只对其中一个环节或几个环节在进行监察,那么这样不一定能够覆盖到失控的工作环节,相反,很可能刚好漏掉了导致管理目标没有实现的环节,而产生错误的评价,这样就达不到开展效能监的效果。

因此,由于业务流程的多环节性导致对人的履职情况监察失效。

一项管理目标的实现与业务流程中每一要素可能都有关系。

企业为了能够把美好的战略愿景得以实现,企业就需要建立一些必要的科学合理的业务流程,因此,在任何一个企业组织里都存在业务流程,有的是经过专门的流程设计与再造,有的是经验与习惯约定而成。

业务流程一般是围绕某一工作目标的实现所经过的步骤、内容、方法技术与职责的集合,业务流程的组成中有工作步骤、内容、方法技术与职责。

因此不管企业组织是否对经营管理行为预先设定业务流程,组织必将经过一定的工作步骤、工作内容、并且由相关人员履行其规定
的职责,采取了某种专门的方法与技术来实现经营管理目标。

由此可知,当经营管理目标没有实现,将是因为工作步骤、内容、方法技术与职责的某一个方面出现了遵循不到位或者其工作步骤、内容、方法技术与职责本身的存在缺陷的原因,都是与业务流程要素有关。

监察的含义可以理解为监督、检查、纠偏、促进的系列活动,要实现有效的效能监察,就应该覆盖业务流程中的每一个要素。

因此,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企业效能监察对象应该是企业的各业务流程,把业务流程作为监察的对象才是相当比较有效的监察。

效能监察与企业业务流程是监察与被监察的关系。

由此,我们应这样定义效能监察对象:即开展效能监察活动所要审查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一个或多个业务流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