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堂的教育教学管理

课堂的教育教学管理

枝节过敏——指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很好分配教学时间,把握教学内容的主次,对主题的重要部分不给予足够的时间去讲解,喧宾夺主地在一些细小的枝节上花费过多的时间,结果形成枝节过敏。在学校生活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特别是一些经验不足的青年教师存在这种问题,枝节过敏极易打乱教学节奏,冲淡教学主题,在教学推进上它也是一种障碍。
课堂教学的重点度是通过比较而确定的相对概念,它主要指课堂内重要的或主要的教学内容占全部教学内容的比例的大小的程度。
课堂教学的强度,主要指师生双方在单位时间内教授或学习一定难度和一定数量的教学内容所引起的双方身心疲劳的程度。持久的高强度,可使教师传递教学信息和学生接受信息的能力都减弱。
课堂教学的激情度,主要指师生双方共同沉浸于教学美的境界中所形成的情感共鸣、情感振荡的程度。激情度的出现,常标志着教学高潮阶段的到来。
课堂的教学管理
———————————————————————————————— 作者:
———————————————————————————————— 日期:
课堂的教学管理
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着这样的现象,有的教师专业知识丰富,教学基本功也很扎实,可教学效果却不怎么好。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反常现象呢?我认为,主要的原因是没有注重课堂教学管理。今天,就课堂教学管理这个问题和大家一起交流,共同讨论。
课堂教学的密度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一定质的教学任务的程度。这里的质指的是有效信息,其客观的衡量依据是知识的新旧,新知识多,教学密度就大。
课堂教学的速度是一个量的概念,主要指单位时间内所完成的教学任务的量。包括新知识的传授和旧知识的巩固。
课堂教学的难度,主要指教授者和学习者在教学时感到表达、理解、运用等的难易程度。
实践表明,良好的教学节奏可以把学生带入教学美的境界,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混乱失调的教学节奏则容易导致学生不满,并可能引发课堂问题行为。一般说来,教学节奏的变化是有一定的规律的,前述六种可比成分都可按照“弱→强→弱”或“强→弱→强”的趋势加以交替、重复、变化,多次循环,形成起伏有致的教学节奏。此外,“弱→渐强→强”和“强→渐弱→弱”的变化模式也可在一定情况下收到好的节奏效果。以上是就每种单个可比成分的变化而言,如果将多种可比成分放在一起考虑的话,就需要格外慎重地处理好各可比成分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有些可比成分可以在同一时间重叠出现,例如,高强度与高激情度,高激情度与高重点度皆可重叠进行。有些可比成分则不宜重叠进行,而应穿插进行。例如,高密度、高难度、高速度就不能同时进行,难度大时,速度宜慢,速度快时密度宜低,等等。否则,就容易给学生的学习造成困难,并引起问题行为。由此看来,教师应很好地把握这些变化规律,并根据教学实际灵活运用,以处理好教学的整体节奏,提高教学管理质量。
(一)候课
候课是教师课堂活动的预备状态,指教师课前几分钟在教室门口或教室内等候上课。这是一堂课的序曲,也是课堂活动的第一个段落。研究表明,候课有积极的教育学意义。对教师来说,候课可以使教师在开课前及时准确地进入角色。对学生来说,教师的候课是教师守时、负责、爱生的具体表现,它有利于唤起学生对这节课的重视,同时也有利于稳定学生情绪,使他们意识到就要上课了,做好上课的心理准备。教师在教室里候课,还有助于与学生的沟通,增进师生交往,融洽课堂气氛。相反,如果上课铃响了,教师才匆匆忙忙走向教室,即使不迟到,也需要一点时间镇定下来,稳定情绪,这样,45分钟的课可能就变成了44分钟甚至更少。另外,经常性匆匆忙忙上讲台对树立教师良好形象也有不利影响。国外学者对教师的候课问题也进行了一定研究,玛兰德在《教室里的雕塑家》中曾这样描述教师的候课:上课铃响,在学生进教室之前,教师便出现在教室门口,亲切地看着学生鱼贯而入,就像将军在他的阵地上检阅士兵。这样不仅能确定教师在这个班级的“主角”地位,而且还有检查学生课前准备等多种实际作用。教师候课的意义,由此可见一斑。
此外,有关研究还发现,教学节奏是否合理,课堂推进是否顺利,除取决于教师对教学节奏的规律性把握外,一定程度上还有赖于教师对自身教学行为的良好控制。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某些“过敏”反应往往也是导致课堂节奏失调及教学推进不顺的重要原因。这些“过敏”反应主要包括:
行为过敏——指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行为作出过敏的反应,小题大做,激化矛盾,自乱阵脚。反应过敏的教师往往对课堂内所有轻微的刺激,如咳嗽、细语等都会作出强烈反应,对学生加以批评、指责。最后常造成教学中断,课堂一片混乱,正常的教学进程遭到破坏。
期望过敏——指教师对学生要求过多,致使学生无法应付,无所适从,甚至放弃对教师的追随,继而出现问题行为。期望过敏不仅容易打乱教学节奏,而且容易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引起焦虑和不满,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二、课堂段落的管理
课堂段落,主要指教师课堂推进中的几个活动阶段,如课的开头部分和结尾部分就是两个不同的段落。课堂段落不同于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教学过程的环节是教学过程展开和发展的基本程序,它与学生内在的认识过程相一致,例如,凯洛夫关于教学过程四环节:感知——理解——巩固——运用的观点,就是从人的认识过程的特点出发提出的,而课堂段落只是课堂教学外在活动阶段的划分。加强课堂段落的管理,并使之相互有机衔接,对于提高课堂教学管理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一般说来,一堂课的课堂段落大致可分为候课、导入、课中、结束几个部分,下面分别对这几个课堂段落的管理作些探讨。
课堂教学管理是课堂管理的核心。实施课堂教学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教师对教学中教学活动本身的速度、节奏、段落衔接及学生注意力等的不断调控,为教学设计方案的顺利实施创造条件,为预定教学目标的达成提供保障。
一、课堂教学节奏的处理
课堂教学节奏指课堂教学过程中各种可比成分在时间上以一定的次序有规律地交替出现的形式。这些可比成分主要有教学的密度、速度、难度、重点度、强度和激情度等。通过这些可比成分的有规律的交替和变化,我们不仅可以有效地传达自己的情感、态度,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而且可以有效组教学和调控学生注意力。因此,处理好课堂教学节奏,既是教学自身的需要,同时也是课堂教学管理的需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