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语言学直接成分分析法理论

浅析语言学直接成分分析法理论

《当代语言学理论与流派》学期论文浅析语言学直接成分分析法理论摘要:直接成分分析法是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重要理论之一,在我国又称层次分析法,简称IC分析法。

在结合国内外直接成分分析法的基础上,鉴于当前直接成分分析法的研究特点和局限性,此论文从直接分析法的基本原理,研究背景,研究状况,及拓展性研究四个方面展开分析,据此进一步提出IC分析法在相关方面的研究启示。

关键词:直接成分分析法;研究现状;局限性;研究启示Abstract:Immediate Constitute Analysis is one of significant theories of America structural linguistic, also called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in China and abbreviated IC Analysis. On the basis of major researches concerning Immediate Constitute Analysis in China and abroad and in view of researching characteristics and limitations in current Immediate Constitute Analysis, this paper conducts analysis from its fundamental principal, researching background, researching situation and extended research and then puts forward some further researching inspiration in relevant aspects of IC Analysis.Key Words:Immediate Constitute Analysis;Researching situation;Limitation;Researching inspiration1 引言直接成分分析法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美国语言学家Bloomfield在1993年首次出版《语言论》中提出来的,随后威尔斯在《Immediate Constitutes》一文中对其做了系统的解释,从而使直接成分分析法基本定型下来,但是仍然缺乏方法论上的理论陈述,而霍凯特在《现代语言学教程》一书中对其进行了理论和操作程序上的系统分析,提出了“层次结构”的概念。

我国学者将其引入汉语后,对其进行了补充,成了中国式的“层次分析法”,即IC分析法。

2 直接成分分析法的分析原则Bloomfield在《语言论》中对IC分析法的论述比较简略,并没有谈及IC 分析的标准以及语言结构为何倾向二分的原则,其标准和原则是后来的学者不断总结的结果。

IC分析法中结构切分的依据是成分(词或词组)与成分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判断标准是替换性:看某一词语序列是否可被某一单词替换且结构不变。

比如“Poor John ran away”中“Poor John”可被“John”替换,“ran away”可被“ran”替换,替换后的结构为“John ran”,与原本结构一致,IC分析法可以对语言单位进行由大到小的分析,也可以反向进行。

IC分析法是对语言的形式划分,需要指出的是:虽然Bloomfield认为语言分析应该从形式出发,但并不否认意义因素在语言分析中的作用,比如IC分析法中的最终不可分成分一般为词素,而词素就是语言中最小的有意义的单位。

3 直接成分分析法的研究背景3.1直接成分分析法的核心特征当Bloomfield于1933年在《语言论》一书中首次明确的提出IC分析法是,大多数语言学家对IC分析法的合理性并未提出太多质疑,而且似乎是“顺理成章”的接受了其理论与方法。

但是他并没有定义这一概念,而是通过例子来阐述。

IC分析法是一种语言分析体系,它把较大的语言单位(句子或词组)分成连续不断的层次或成分,这种分析法直到最后一层,即每一成分仅含一个词或其有意义的部分。

它的核心特征可归纳为:两分法(二元划分)适用于各个层次;两分法直至遇到不可再分的成分(通常到词)才停止。

为了便于十二叉树与实际所代表的语言对应,本文所提及的IC分析法只研究到词的层面。

3.2 直接成分分析法在汉语中的运用句子成分分析法在汉语语法分析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尤其在对复杂单句的划分中,以其简洁明了深受人们喜爱。

如我国首次升空的神舟3号模拟载人飞船经过264个小时在太空运行后按照原先预定的时间安全,准确地返回原先计算好的我国西北某地区的地面。

句子的主干部分是“飞船返回地面”。

但是,句子成分分析法只管句子的主干成分,忽视枝叶部分,对一些复杂结构划分之后,就已面目全非了。

我国诸多学者将直接成分分析法引到汉语中之后,对其进行了改进。

在确定直接成分的基础上,在标明各直接成分之间在句义上的关系。

这种直接分析法已成为中国式的层次结构分析法,这也恰好弥补了句子成分分析法在这方面的不足之处。

4 直接成分分析法的研究状况4.1直接成分分析法的比较研究与传统语法所揭示的语言显性的线性结构不同的是,他揭示的是语言隐性结构和语言层级结构。

IC分析法对国内外语言分析和切分产生了重大影响,比如,转换生成语法的短语结构规则就是IC分析形式化的产物。

它从概念的正式提出到现在已有80年的发展历史,在这几十年中国内外学者对IC分析法进行了纵深研究,在分析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本论文力图深入总结有关IC分析法的研究现状,归纳其局限性,提出进一步研究启示,以期继续丰富IC分析法理论。

4.2 直接成分分析法的优缺点研究IC分析法的优点可总结为一下几点:(1)体现了语言的创造性。

对句子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进行IC分析能体现出语言的创造性,发现语言的递归性。

(2)具有明确的层次性,揭示语言的内部层次。

20世纪80年代,我国语法学界进行过一次对IC分析法和句子成分分析法的优劣比较的讨论,前者强调层次,后者强调摘取中心词。

明确的层次概念正是层次分析法的长处。

层次分析法根据层次一层一层分析下去,相对中心词分析法来说,也具有操作程序明显的优势。

(3)有利于揭示句法歧义结构。

IC分析法所能揭示的结构歧义可分两种:一种是由结构关系造成的歧义和另一种是结构关系相同但层次不同而造成的歧义。

IC分析法的缺点可总结为以下几点:(1)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语言单位或成分的完整性。

由于IC分析的最终成分一般是词或是词素,因而主要成分的完整性便荡然无存了。

(2)不能揭示句法结构内部的隐形语义关系,陆俭明,沈阳曾指出,IC分析法的根本缺陷就是不能揭示句法结构内部隐形的句法关系,即语义结构关系。

(3)划分步骤繁琐。

IC分析法步骤繁琐,碰到长一点的句子,层次会多到十层八层以上,使人看上去繁琐。

换言之,当遇到复杂句式时,我们很难用有限的层次来揭示其结构。

(4)无法恰当地处理某些特殊语言结构句式。

IC分析法很难毫无争议的处理一些特殊结构。

比如,双宾结构,非连续结构,动宾补结构等等。

5 直接成分分析法的拓展性研究5.1国内学者对直接成分分析法的拓展IC分析法于1952年随着李荣将,赵元任的《国语入门》译成《北语口语语法》首次进入中国,随后中国社会科学院语法小组在《语法讲话》中首次采用IC分析法进行句法分析。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朱德熙,吕叔湘等对IC分析法的应用进行了较为深入和全面的研究。

国内学者结合汉语的特点,对IC分析法的拓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语义的介入。

(2)定性。

(3)层次分析法的生成。

(4)提出了保持语言成分完整性的直接成分分析法。

5.2 国外学者对直接成分分析法的拓展国外分析法对原IC分析法的拓展或改进主要体现在对句子直接成分的划分上。

相关理论主要包括:线性分析法,主要成分分析法,扁平结构说等。

线性分析法由结构主义语言学家Harris提出,其基本假定是:句子由一个基本句加上附加语而形成的。

附加语是一些词的序列,他们自身不成句子,可加在基本句或附加语的左右两边。

基本语和附加语都是由词按先后排列成的线性结构。

每条“线”中的词都可根据分布特征归到一定的词类中。

这样,就可以把“线”中的每个词用词类符号来表示。

用此类符号代表词的序列称为“线性公式”。

据此,句子就可以变成由词类组成的序列。

语言类型学家Dyer提出了主要成分分析法,其原理是:如果结点A可以分成两个子结点B和C,同时A和C语类相同并且C是A的核心,则不考虑C这个成分,取消C这个结点,把C的子节点直接当做A的子节点。

再用树形图来诠释IC分析的过程中,很多国外学者主张以平结构代替层次过多的树形图。

扁平结构学说和直系成分分析法的不同点是:前者设有层次,而后者保留了基本层次,删除了局部枝杈面只保留主干,即简化了树形图层次。

6 结语结合国内外学者对IC分析法拓展性研究的基础上,鉴于当前IC分析法的优缺点与研究趋势,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对IC分析法进行纵深研究:(1)强化从数理语言学和计算语言学角度来研究IC分析法。

在这方面,国内有学者进行了一定的探索:通过IC二叉树和计算机数据结构二叉树之间的类比,借助数据结构二叉树的性质(内部数学关系),揭示了在IC分析法作用下,语言层次(树层)和语言单位或成分(结点)的变化过程及其关系。

(2)在坚持二元划分的前提下,提出IC分析法处理某些特殊结构的原则,提高其使用范围。

(3)尝试把IC分析法引入到篇章分析,确定分析语篇时的切分原则和方法。

(4)强化计算机对IC分析法的自动处理方面的研究,促成自然语言的计算机处理。

参考文献[1] Bloomfield L. (2004). Language [M] .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Research Press.[2] Bloomfield L. (1914).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Language [M] . New York:Henry Holt &Co.[3] Chomsky N. (1957). Syntactic Structures. [M] . The Hague: Mouton & Co.[4] Pike K M. (1943). Taxies and Immediate Constituents. Ann Arbor: The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5] Wells R S. (1947). Immediate Constituents [J] . Language.[6] 胡壮麟.(2004).语言学教程:修订版[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7]陆俭明. (2004). 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M] . 北京大学出版社.[8]熊兵.(2005).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再认识[J] .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9] 于思湘.(1996).结构主义语言学及其直接成分分析法述评[J] .淄博师专报.[10] 颜迈. (1996). 现代汉语:下[M]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1]朱德熙. (1985). 语法答问[M] . 北京:商务印书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