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业气象学第五章CO2、风与农业生产

农业气象学第五章CO2、风与农业生产

油、天然气等 矿物质燃料向大气排放CO2以及破坏植被影响CO2 的 吸收与同化。
有些研究的估算认为,在1850~1950年的100年间, 由于人类活动而进入大气中的碳达1.8*1011t,其中1/3 来自化石燃料燃烧,其余2/3则来源于植被破坏特别是 森林破坏,从而影响了大气碳平衡。





土壤圈
大气圈 CO2
呼光 吸合 分固 解定
植 物 燃 烧
生物圈
径流携带
化石燃料燃烧、火山爆发、 岩石风化
水圈
岩石圈
碳循环的主要形式: 碳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 碳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
CO2;
CO2和碳酸盐; 含碳有机物;
碳进入生物体的途径: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碳在生物体之间传递途径: 食物链;
1、大气中CO2的来源和去向
(1)大气中CO2的来源
● 海洋。它是人类活动影响前大气中CO2 最重要的一 个源。据估算,全球由海洋到大气的CO2平均净通量约 为 4.151*108 t(C)/a。
● 土壤。它是大气中CO2的另一个重要的源,每年约 0.273*108 t(C)的CO2由土壤直接进入大气。
碳进入大气的途径: ①生物的呼吸作用
②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③化石燃料的燃烧
因此,若CO2发生量变,必然会对碳循 环产生重大影响。维护碳循环正常运行的 关键是控制CO2的排放量。
(二)大气中的CO2浓度
在地质历史时期,碳的流通缓慢,而且一直在进行沉积, 在岩石中积存的碳约达1*1016t,在化石燃料中的碳约积存 有1*1013t,这些碳被长期封存地下,从未在短期内大量逸 出。因此,大气中的CO2含量是个恒量,或者说接近恒量, 从而维持了碳循环的相对稳定和平衡。
§1 二氧化碳对植物的影响
主要内容:
● 碳循环简介 ● CO2对植物的影响
一、碳循环简介
(一)碳循环的概念
碳循环是指碳素在地球的各个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 圈、土壤圈、岩石圈)之间迁移转化和循环周转的过程。
在漫长的地球历史进程中,碳循环最初只是在大气圈、水 圈和岩石圈中进行,随着生物的出现,有了生物圈和土壤圈, 碳循环便在五个圈层中进行。碳循环的主要途径是:大气中的 CO2被陆地和海洋中的植物吸收,然后通过生物或地质过程以 及人类活动干预,又以CO2的形式返回到大气中。
但自从人类出现以来,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一系列与 碳元素有关的经济活动不断加入到碳循环过程中来,其中 最主要的活动是燃烧矿物燃料和砍伐森林,结果打破了碳 循环原有的平衡,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工业革命前,大气中的CO2 为280ppm左右。其后不断 增加,增长速度不断加快。
年增长速度: 1840~1900年,0.12ppm; 1900~1960年,0.34ppm; 1960~2000年,1.32ppm。 至2000年,全球大气中的CO2浓度已经达到369ppm。
第五章 CO2、风与农业生产
主要内容
§1 二氧化碳对植物的影响 §2 农田二氧化碳状况及其调控 §3 风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调控
本章重点与难点
本章重点:
碳循环、CO2饱和点与补偿点等基本概念 CO2增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CO2调控技术 农田作物群体CO2通量及浓度变化规律分析
本章难点:
农田CO2浓度变化规律分析。
(1)CO2饱和点 在辐射能充分满足的条件下,植物光合速率 不再随CO2浓度增加而增大时的CO2浓度称为CO2 饱和点。 (2)CO2补偿点 植物光合作用所同化的CO2与呼吸作用释放的 CO2达到平衡时,环境中的CO2浓度称为CO2补偿 点。
各种植物的CO2补偿点不同,玉米、高粱、谷子 等C4植物的补偿点一般小于10ppm称低CO2补偿点植 物;小麦、水稻、棉花、大豆等C3植物的补偿点为 40~150ppm,称为高CO2补偿点植物。多数植物的 CO2饱和点为800~1800ppm,现在大气中CO2的浓度 约为370ppm。大大超过补偿点而远离饱和点,CO2 浓度的增加,必定加快光合作用的强度,增加农作
(4)CO2向叶内扩散的数学表达式
在这三种阻力的作用下,表达在光合作用中CO2向叶 内扩散量(Pc)的关系式为:
Pc fc
CO2 (大气) CO2 (叶绿体) ra rs rm
式中,fc为CO2单位换算系数,即将mg/kg换算为g /cm3
CO2 的系数。
2、植物对CO2的利用
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对光合速率影 响很大。从上式可知,植物吸收利用CO2的状况, 与周围空气的CO2浓度有关,即浓度越大,CO2 向叶内扩散量就越大。但植物的光合速率与CO2 浓度并非简单的直线关系,下面介绍两个重要 的概念。
back
(2)大气中CO2的去向 ● 生物圈。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同化大气中的 CO2而形成有机物质,从而使CO2进入生物圈。据估 算,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中CO2交换的净通量为 4.342*108 t(C)/a。 ● 水圈。大气中CO2溶解进入水圈。
CO2+H2O → H2CO3 ● 岩石圈。大气中CO2经过淋溶及化学反应进入岩 石圈。
物的光合产量,从而加快植物生长。
(3)影响植物同化CO2速率的因子 a、种间差异
C4植物同化CO2的速率比C3植物大得多。据 测定,在适宜的环境条件和同样的光强、CO2 浓度下,C4植物的产量要比C3植物高出近一倍。
H2CO3+Ca++ → CaCO3↓+2H+
二、 CO2对植物的影响
(一)植物对CO2的吸收和利用
1、植物吸收CO2的过程 (1)从大气通过湍流和对流交换输送到叶片 附近。这段路程最长,CO2与叶片的距离以m或 cm来计算,该段路程阻力最小。
(2)从叶片周围通过气孔到达叶肉细胞的 表面。距离不到1cm,此段路程是气相扩散, 其阻力的大小首先决定于气孔阻力的大小,此 外CO2分子还要克服叶片内表皮阻力,才能到达 叶肉细胞表面。
(3)从叶肉细胞的表面进入到叶绿体内。 距离最短,在1mm以下,在这段路程中,CO2首 先要克服叶肉阻力,其后CO2分子要穿过液相原 生质,才能到达叶绿体,再进入到叶绿体内层的 光化学反应中心。
所以,CO2在由空气到叶绿体内的物理传递 过程中受到一系列阻力的影响,包括:
● 叶片边界层阻力ra ● 气孔阻力rs ● 叶肉阻力rm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