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九章 语言系统的演变

第九章 语言系统的演变


属精组的中古时是舌尖前塞擦音,与现在的 “栽猜赛”(ts、tsh、s)的声母同组。属见 组的中古时是舌面后塞音,与现在的“该开 孩”(k、kh、x)的声母同组。 精(ts)组:挤妻西取须酒尖煎钱仙先千全旋选 接节绝雪心进亲信旬集习七将枪想雀削井清 静性积席 见(k)组:鸡欺希去虚九检肩乾掀件牵拳权圈 结劫掘血今斤勤欣均急吸吉姜强香脚却京轻 敬形击激
2.利用文字的保守性探索过去的语音面貌 和演变线索。 1)拼音文字。如:英语light , fight , height 等词中的“-gh-”不发音,根据拼法并参照现 代方言的读音,我们知道,它过去念[x],后 来消失了。 2)从诗文的用韵中考察古音的痕迹。 如: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 同是长干人, 生小不相识。(崔颢《长干曲》)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 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杜 牧《山 行》)
(1)全浊塞音和塞擦音声母,一律变为同部 位的清声母,在平声字里变为送气的,在仄 声字里变为不送气的。“浊音清化,平声送 气,仄声不送气。” (2)全浊擦音声母一般变为同部位或部位相 近的清擦音,无送气不送气的区别。
浊音清化过程总体上是一个合并过程: (1)浊擦音和同部位、同方法的清音合并; (2)平声的浊塞音、浊塞擦音和相应的送气 清音合并,仄声的浊塞音、浊塞擦音和相应 的不送气清音合并。
狭义的尖团音只指与广义尖团音有关的一种 音值表现:来自精组细音的字像中古音那样 以ts、tsh、s声母配细音的,称为“尖音”; 来自见组字细音的字像现北京音一样以舌面 前声母tɕ、tɕh、ɕ声母配细音的,称为“团 音”。 现代北京话和不少汉语其他方言这两类字都 读tɕ、tɕh、ɕ声母,这使得中古一些不同音的 字合流为同音字了。如“西=希、酒=九、全 =权”等等。这种变化就叫做“尖团合流”。 参见教材P243吴方言尖团音分合情况。
现代汉语的偏正结构里有一种“小名+ 大名” 的类型,小名在前,限定后面的大名,例如 “桑树”、“北京市”。 但是在上古汉语中却有一种与此相反的词序。 “城颖”(隐公元年)、“城濮”(僖公二 十八年)、“城隶”(襄公五年)等地名来 看,大概在更早的汉语里表示地名是以大名 在前,小名在后的词序为常。
三、语音对应关系和历史比较法 根据语音对应关系,比较方言或亲属语言之 间的差别来推测古音的方法,叫历史比较法。 历史比较法以今证古,推测一群方言原始面 貌。 历史比较法是研究语言的亲属关系和它们的 发展规律的一种特殊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基 本出发点是,有亲属关系的语言中,必然有 共同来源的成分。用古汉语和古藏语对比, 就会发现两种表面上结构不同的语言却分享 着众多的同源词,比如:
汉字的意音文字体系以形声字为主,声符代 表音,形符代表义。在造字的时候,同声符 的字读音相同或相近,但很多汉字的声符现 在已经不再代表汉字的实际读音了,例如 “通”从“甬”得声,“移”从“多”得声, 它们现在的读音和声符相去甚远,这是语音 演变的结果。按照谐声造字的原则,它们在 古代的读音应该是相同或相近的。但现在不 同,这说明了语音是发展变化的。
二、聚合类的演变 聚合规则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形态的改变、语法范畴 的消长和词类的发展。 聚合规则在发展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形态的改变,以 及由此而引起的语法范畴的变化。原始印欧语富于 形态变化,据推测,名词有三个性、三个数、八个 格的变化,因而有性、数、格的语法范畴。这些形 态变化在现代英语中基本上消失了,只有一些留存 的遗迹。名词的性的范畴已经消失;数的范畴剩下 单复数的对立,双数已经消失;格只在表示有生物 的名词中还剩下一个属格的形-'s(如people's, student's)。代词中还保存着三个格(如he,him, his)。至于第三人称单数的性的区别(he,she, it)已和自然性别一致,不起语法作用。
例如:拉丁语 matrem——母亲 宾格 puella——女孩儿 主格 amat——爱 Matrem puella amat。 Matrem amat puella。 Amat matrem puella。 Amat puella matrem。 Puella matrem amat。 Puella amat matrem。

下面举一较为简单的例子说明。 汉语意义 英 语 德 语 瑞典语 房屋 haus haus hu:s 老鼠 maus maus mu:s 手 hæ nd hant hand 人 mæ n man man 脚 fu:t fu:s fo:t 出去 aut aus u:t
端甫道:“其实广东话我句句都懂,只是说不上来。 象你便好,不拘那里话都能说。”我道:“学两句话 还不容易么,我是凭着一卷《诗韵》学说话,倒可以 有‘举一反三’的效验。”端甫道:“奇极了!学说 话怎么用起《诗韵》来?”我道:“并不奇怪。各省 的方音,虽然不同,然而读到有韵之文,却总不能脱 韵的。比如此地上海的口音,把歌舞的歌字读成‘孤’ 音,凡五歌韵里的字,都可以类推起来:‘搓’字便 一定读成‘粗’音,‘磨’字一定读成‘模’音的了。 所以我学说话,只要得了一个字音,便这一韵的音都 可以贯通起来,学着似乎比别人快点。”端甫道: “这个可谓神乎其用了!不知广东话又是怎样?”我 道:“上海音是五歌韵混了六鱼、七虞,广东音却是 六鱼、七虞混了四豪,那‘都’‘刀’两个字是同音 的,这就可以类推了。”端甫道:“那么‘到’、 ‘妒’也同音了?”我道:“自然。”端甫道: “‘道’、‘度’如何?”我道:“也同音。”端甫 喜道:“我可得了这个学话求音的捷径了。”
3)从古代借词中去考察。如佛教借词、日 语借词。 古音还可以从古代的借词去探索。东汉以后, 随着佛教的传入,翻译了大量经文。很多词 语都用当时的汉音去对译梵音。这些译名的 读法在汉语里虽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原 文是梵语的拼音,我们可以从拼写中知道相 应汉字的古代读音。例如佛经中“佛陀”是 梵语buddha的译音,这就清楚地告诉我们, 在当初翻译的时候,“佛”大致念“bud”, “陀”大致念“dha”。把这些读音和今天的 语音进行比较,我们就可以找到音变的线索。 这是古汉语从外语借入的词所提供的线索。
汉语缺少形态,它的语法聚合规则的变化主 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实词的句法功能比古代确定,词类的界 限比古代清楚,特别是在历史发展中出现了 特有的量词; 一是开始出现构词词缀( -子,-儿,-头等等) 和表示类似体的意义的构形语素(一了,-着, - 过)。

总之,通过对方言或亲属语言的语音遗存、 文字的读音变化和音节的拼写、借词的读音, 我们可以知道一种语言的的语音发展的轮廓 和线索。

二、语音演变的规律性和演变机制 汉语语音的演变规律 1)浊音清化。 中古汉语声母中有一整套全浊声母:并、定、 群、澄、从、邪、匣等。 后来,这些全浊声母逐渐向同部位的清声母 演变,到近古时期,浊音清化过程基本完成, 元代《中原音韵》里全浊声母大部分已经消 失,到了普通话里全浊声母一个也没有了。 浊音清化的主要内容是:
目、孔、死、龙、其、二、名、飞、主、力、 头、夏、汁、毒、吉、孟、寝、沉、南…… 这些成分是在基础母语里有过而在各亲属语 言中保留下来又有了不同发展的部分,因而 把不同的语言材料加以比较,研究它们之间 是否存在着规则的对应关系。 如果有对应关系,就能确定它们有亲属关系。 首先应比较基本词汇中那些最古老的词, 其次是比较语法构造。 无论是比较基本词 汇还是比较语法结构,亲属语言之间的共同 性都表现在一系列的语音对应规律上。语音 对应规律是确定语言亲属关系的最重要的条 件。
“五四”以后,汉语由于受到西方语言的影 响,在句法结构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例如汉语中的主从复合句一般都是从句在前, 主句在后,受到英语等西方语言的影响,汉 语中的从句也出现了后置的情况。例如, 可是我得省些钱,万一妈妈叫我去……我可 以跑,假如我手中有钱。(老舍:《月牙 儿》) 总的看来,汉语的词序从古以来变动不大。
但是由声调的平仄变为同部位的送气和不送 气两套清音又可说是音位的分化。

2)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入派四声。 平 清声母(诗) 阴平 浊声母(时) 阳平 上 清声母(使) 上声 浊声母(是) 去(试、事) 去声 入(湿、食、脚、剧)
3)尖团合流。

语音演变规律的特点: 1.条件的制约——条件性 2.时间的制约——时间性 3.地域的制约——地区性
第九章
语言系统的演变
第一节 语音的演变 一、何以知道语音的演变 语音的变化分两种,一种是历史音变,一种 是非历史音变。 语音演变的三个依据:一是方言和亲属语言; 二是记录了语言的从地域的差异探索语音的发展 如现代汉语有四个声调,古入声已经派到四 声里去了。但方言里入声还很普遍,人们正 是从方言中入声的发音状况总结出了这一声 调的发展规律;再如,上古、中古汉语的语 音系统里有-m、-n、-ng三个鼻韵尾,原 来的-m全部并入-n尾,可以想见其中有一 个缓慢的演变过程,而现在的粤方言、闽方 言、客家方言中还保留有-m韵尾。如广州 话里的“监、庵、淹”等字的韵母仍是-m, “安、碗、烟”等字的韵母仍是-n,这种现 象跟普通话语音系统对比我们就可得出-m 全部并入-n尾的规律来。
第二节 语法的演变 语法演变可以从演变结果和演变方式与途径 两方面来看。 从演变结果看,语法演变可以分为组合规则 的演变、聚合类的演变这两个互有联系的方 面。 从演变方式和途径看,主要有类推、结构的 重新分析与语法化。
一、组合规则的演变 组合规则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词序的改变。 印欧语最早的词序,从古印度的文献《梨俱 吠陀》中可以看出,宾语在动词前面。 “宾——动”的次序是当初句法的主要特点。 与此相联系,关系从句在主词之前,修饰语 在中心语之前。随着语言的发展,印欧系语 言大多是:上面的位置颠倒过来。这个变化 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到现在,英语修饰语的 位置还处在两可之间,例如“学生的书”既 可以是“the student’s book”,也可以是 “the book of the student”。用“of”表示原 来属格所表示的意义,使修饰语后置,是后 起的格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