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补气生血法补气生血法,是针对气不生血而设。
人之一身,无非气血耶。
气血的化生,有赖于脾胃,脾胃俱旺,纳化有权,则“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灵枢决气篇》)“血者水谷之精也,源源不断,化生于脾。
”(《景岳全书》)诸因导致脾胃虚弱,化源不继,生血物质减少,脏腑失濡,则心悸,怔忡,贫血生焉;尤其在妇科当中,更易变生它证。
诸如闭经,不孕,缺乳等作矣。
可见,气血一亏,诸病生矣。
补气生血法,应以补气为主,因“有形之血,不能自生,生于无形之气。
”(《脾胃理论与临床》)。
故本法组方应重用大剂之黄芪,党参大补脾胃之气,以资生血之源,配以当归养血和营。
《内外伤辨惑论》的当归补血汤,则是补气生血的佳例。
是方药虽两味,妙在黄芪 30 克,当归 18 克。
立方之意重在补气,气旺则血生,血充则阴阳自调,诸证自能消除。
益气活血法益气活血法,是针对脾虚血瘀而设。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俱旺,则元气充足,气旺血行,不致发生瘀血。
脾胃虚弱,元气不足,气虚不能推动血液运行,则血行缓慢,由滞致瘀。
对于气虚血瘀的治疗,不能一味活血,通脉,破瘀。
若一味活血祛瘀,“往往病犹未去,而形已先伤。
”(《医学衷中参西》)两之法,在健脾益气的基上,佐以活血祛瘀之品,才是相得益彰的良法良方。
故本法常用人参、黄芪、当、赤芍、川芎、桃仁、白、茯苓、桂枝、甘草等成方。
代表方如《氏医通》的浚血丸(欠)《医林改》的阳五(北芪、当、川芎、桃仁、花、赤芍、地)脾益法脾益法,是中气不足,清阳不升,九不利而。
盖九者,眼,耳,鼻,口,前后两阴是也。
人之九,与五六腑有着极密切关系,其生理和病理影响,也与某一或某一腑之循行属某一苗有关。
如目肝,口脾⋯⋯等,已成中医整体恒。
脾胃有九,从《内》首言脾“不及令人九不通”之后,代医家从脾胃角度出,苗病的辨治多有,其中尤以李垣之,并言“脾胃虚九不通。
”另辟九病整体治之途径,丰富和展了九病的治手段和方法。
近代用脾胃理指九病的治,床适亦日益大,且多有良效,成中医整体念和脾胃理相交融,合内外形,度而治,富有特色的内容。
于九不利之病,除五腑各有所主苗,并从相腑治相苗病外,可根据上述理予以脾益法来治。
常用物有党参、白、黄芪、升麻、黄柏、葛根、皮、当、甘草等。
可用《脾胃》的中益气(北芪、白术、人参、陈皮、炙甘草、当归、柴胡、升麻)或升阳益胃汤(人参、白术、黄芪、黄连、半夏、陈皮、茯苓、泽泻、防风、羌活、独活、柴胡、白、生姜、大枣)或《证治准绳》的益气聪明汤增损(人参、黄芪、升麻、葛根、蔓荆子、黄柏、白芍、炙甘草)均可收到满意疗效。
健脾托毒法健脾托毒法,是针对虚性疮疡而设。
疮疡之病的发生,不离乎脾胃。
李东垣有:“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
”这是因为脾主肌肉,化生气血,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元气不支,营卫之气势必薄弱,感邪之后,既不能表达透邪,致客邪留而不散;又不能内托外达,使邪转里而内陷,终致邪留机体,为患作祟,种种病证滋生。
临床凡见疮疡久不收口,脓水清稀,疮形平塌,基底漫散,难腐难溃等,皆可用本法治疗。
《外科精义》指出:“凡为疡医,不可一日无托里之法。
”又谓“脓未成者,使脓早成;脓已溃者,使新肉早生;气血虚者,托里补之;阴阳不和者,托里调之。
”故本法常选用健脾益气的党参、黄芪;养血和营的当归和托里生肌的白芷、桔梗、皂刺等组成方剂。
方中除补中益气汤,八珍汤,托里消毒散(人参、北芪、川芎、白芍、当归、白术、茯苓、甘草、银花、桔梗、白芷、皂角刺)外,李东垣的内托营卫汤(欠)也属常用剂。
补脾益寿法脾益寿法,是延衰老而。
人体生衰老的原因和机理十分复,不可能以一原因或一机理解,是由多因素和全身器官衰退,互相影响的果。
中医,衰老与心、肝、脾、肺、五相关,其中尤以脾胃与最密切。
《医宗必》:“后天之本在脾⋯⋯谷入于胃,洒于六腑而气至,和于五而血生,而以生者也。
”人到老年,脾胃已衰,化少,气血少生,五六腑必受其影响,衰老由此生。
《内》“五七阳明衰,面始焦,始堕。
”(《素上古天真》)便是人体由壮向衰老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人体的生命活靠养物的供养,种养物,中医称之“水谷精微”代医学所指的蛋白,脂肪,糖,各种微量元素之。
些水谷精微的来源,全胃的受,脾的运化。
可脾胃功能的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生命活的物基───水谷精微的吸收和散布。
代医学研究,人体衰老的生,与某些蛋白的缺乏性,以及某些生素,微量元素如,,等的入不足及减少有关。
因此可以通脾的方法,运用脾的物,俾使中焦化有,气血能生,腑得养,可延衰老,防治疾病生。
胃先天之本,内寓元阴元阳,是五六腑之根,生命之本。
元阴足,气充,正气,不易衰老,衰老的程也会慢;反之,气弱,阴,衰老往往提前,且速度也快。
所以,《内》指出:“今之人不然也,以酒,以妄常,醉以入房,以竭其精,以耗散其真⋯⋯故半百而衰也。
”(《素上古天真》)脾与,一后天,一先天。
先天之精靠后天化生的水谷精微充养,后天化生水谷精微又先天气的温煦,后天养先天,先天滋后天。
因此,从脾入手,不能防衰老,治各种老年性疾病,而且能延年益寿。
人之衰老快慢与体,罹患疾病,精神因素,食等因素等有着极密切的关系。
从脾而,脾虚差食少,腹,大便稀溏或秘,四肢乏力,肌瘦而干,舌淡而胖,有印。
虚筋骨酸,腰膝无力,力减退,耳,耳,枯脱,牙松;偏于阴虚,五心,失眠,口干,舌少苔,脉数。
偏于阳虚,面色白,畏寒肢冷,喜,小便清,舌淡,脉沉。
老年虚,在的同,尤注意扶脾。
因高年,一复,胃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不人体腑器官有于脾胃生化的水谷精微以濡养,而且所施的益物,也必依脾胃的受气取汁,才能效用。
从个点出,脾重于。
《养生奉》指出:防老延年,注重脾,注重食,“此养老人之大要也。
”清代何梦瑶《医》亦提出:“老人尤以脾胃主。
”脾益寿物,可人参、党参、黄芪、炒白、山、黄精、玉竹、莲子、苡仁、杞子、甘草等,使脾胃得补,中气充旺,上济于心,下充于肾,肝肾得养,心肺得滋,五脏受荫,则衰老可抗,而登上寿矣。
《清宫廷保健医方》中的补益资生丸(人参、白术、茯苓、莲子、扁豆、炙甘草、陈皮、山药、芡实、苡仁、桔梗、砂仁、藿香、黄连、山楂、泽泻、白豆蔻、麦芽)便是本法的代表方。
补益脾胃法补益脾胃法,是针对脾胃气虚而设。
盖人以胃气为本,胃气者,脾胃之气也。
脾胃健旺,则五脏受荫,六腑得养,不致得病。
脾胃虚弱,化源不继,诸病生焉。
其证面色不华,少气懒言,神疲乏力,脉来虚弱。
吴昆所言:“面色萎白,则望之而知气虚也;语言轻微,则闻之而知气虚也;四肢无力,则问之而知气虚也;脉来虚弱则切之而知气虚也。
脾胃气虚,当以补益脾胃为治。
故本法常选用党参补益脾胃;炒白术健脾祛湿;甘草补中和胃;茯苓淡渗利湿。
药虽四味,但脾胃虚者用之,常可获益。
古书《局方》四君子汤不但是补气的基础方,也是补益脾胃的常用方剂。
纵观古今医家治疗脾胃虚弱者,无不以此方化裁。
如四君子加陈皮,名五味异功散,以治脾胃虚弱,纳食减少诸证,小儿尤宜;在加半夏为六君子汤,以治气虚有痰诸证。
四君子汤加砂仁、桔梗、莲子、扁豆、陈皮、为参苓白术散,以治脾虚挟湿,肺虚有痰。
凡此种种,皆四君子汤加减化裁也。
补益脾肺法补益脾肺法,是针对脾肺气虚而设。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肺主一身之气,肺气的健旺有赖于脾化生水谷精微不断充养,而脾所化生的水谷精微又赖于肺的敷布,运行全身,奉养脏腑。
脾肺两脏,相互依赖,关系密切。
在水液代谢方面,脾之与肺,互为协作,共同完成水液代谢过程。
可见,脾与肺,主要表现在气与水两个方面。
若脾气亏虚,生化不继,则可导致肺虚,此谓“土不生金”;肺虚日久,影响脾之健运,谓之“金弱土虚”,又称“子盗母气”;当脾虚失运,水湿停聚,生痰或饮,上贮于肺,肺气壅滞,肃降失司,则见咳嗽,吐痰,气喘;肺失宣肃,又碍脾运,以致腹胀,便溏,小便不利,水肿等证。
肺脾两脏,关系密切,故本法常选用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制半夏、杏仁、甘草、五味子、冬花、苡仁等组成方剂。
《类证治裁》的补肺汤(人参、北芪、熟地、五味子、桑白皮、紫菀)便是其例。
补益心气法补益心气法,是针对心气虚而设。
心气折,心的活动功能是也。
“心气虚,则胸腹大,腹下与腰背相引痛,惊悸恍惚,少颜色,舌本强,善忧悲。
”(《诸病源候论》)头晕乏力,自汗,动则悸发,静则气缓,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不居集》认为:“凡五脏虚损,五脏各有所主,而唯心脏最多,且心为君主之官,一身生气所致,最不可伤。
”伤则病为匪轻。
故本法宜选用峻补之人参、黄芪、甘草等组成方剂。
然气阳血阴,是相对平衡的,因而,在组方中又宜配伍麦冬、五味子之属益气养阴。
张景岳的五味子汤;人参、北芪、五味子、麦冬、炙甘草是颇佳例证。
在使用本方时,可根据不同见证,酌加枣仁、柏子仁、合欢皮等养心安神。
若心气虚进一步发展,气虚导致阳虚,可选用《博爱心鉴》的保元汤(人参、肉桂、北芪、炙甘草)或《和剂局方》的乐令建中汤(欠)以补益心气,温通心阳。
益气镇惊法益气镇惊法,是针对心虚胆怯而设。
《类证治裁》指出:“惊恐伤神,心虚不安。
”其证心神不安,终日惕惕,虚烦不眠,眠后易惊,心悸气短,自汗;胆虚则遇事易惊,胆怯恐惧,舌质淡,脉弦细。
所谓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故本法常选用人参、茯苓、茯神、远志、石菖蒲、龙齿等组成方剂。
《医学心悟》的安神定志丸(远志、石菖蒲、人参、茯神)是其代表方。
若心虚胆怯,昼夜不眠,证情重者,又宜《杂病广要》的高枕无忧散加减(欠)补益心肺法,是针对心肺气虚而设。
盖心肺两脏,并居肺中,心主身之血脉,肺司一身之气,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血能载气,而为气母,说明心与肺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气和血的关系。
若心气亏虚,则不能助肺气的宣发敷布,而致肺气亏虚;肺气虚损,则不能灌注心脉,而致心气不足。
无论由心及肺,或由肺及心,均可导致心肺气虚。
因此,凡心悸气短,声低语怯,自汗面白,夜寐不安,身倦乏力,咳喘气促,动则加剧者,皆可用本法治疗。
而《永类铃方》的补肺汤(人参、北芪、熟地、五味子、桑白皮、紫菀)合《景岳全书》的保元汤(人参、肉桂、北芪、炙甘草)则是其对应方剂。
临床所见,心肺气虚多见于老年之人,尤其是久病咳喘者,由于心肺机能衰退,卫外功能不足,病者常易感受外邪,特别是每于秋冬寒冷时病情加重。
又因心肺气虚,不仅影响肺之宣发敷布功能,津液失布,聚而成痰成饮,而且气虚及阳,心阳不振,不能温化水液,而致水肿。
故心肺气虚患者多挟痰饮水湿,成为虚实挟杂,本虚标实之证。
还因为心气亏虚,推动血液运行不力,而致气虚血瘀,出现口唇青紫,舌质暗淡,脉象涩滞等证。
基于以上理由,在选方遣药时宜加入桃仁、丹参、当归、川芎、郁金之属活血祛瘀,则疗效更佳。
补益肝气法补益肝气法,是针对肝气不足而设。
肝乃春木之脏,有升阳渐长之机,其性刚而善谋虑。
“肝气不足,则病目不明,两胁拘急,筋挛不得太息,爪甲枯,面青,善悲恐,如人将捕之,是肝气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