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归纳十一、理解性默写1、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主旨句)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4、《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一句,描绘了一个空明澄,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十三、课文内容理解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1)旷达胸怀(2)贬谪悲凉。

(3)人生感慨。

(4)赏月喜悦;(5)漫步悠闲。

3、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 记叙描写抒情。

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

(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

(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

(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4、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

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 ①遂至承天寺。

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②怀民亦未寝。

理由: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③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关系亲密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理由: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5、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旷达(豁达)乐观的胸怀。

1、请用你自己生动的语言描绘本文描写月光的句子。

月光栖在空旷的庭院中,如一潭透明澄澈的水,而那水中的藻荇水草交错纵横,清晰可见,仔细一看原来是竹树、柏树的倒影呀。

好一个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月夜美景!3、对月色的含蓄描写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月光澄澈透明,正如作者光明磊落的胸襟,作者身处其中,才摆脱被贬谪的沉痛,忘记人世得失,进入一个空明澄澈的世界。

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这句话有什么作用?总结全文,进一步抒发了作者夜游的感慨,暗示世人大都醉心于功名利禄,为俗物所累,表现作者超凡脱俗,淡泊宁静的情怀。

点明文章中心,表达作者贬谪的悲凉,漫步的悠闲,赏月的欣喜,人生的感慨的复杂微妙情感。

6、“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9、作者是如何形象描绘月色的?体会“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一句的妙处。

*“积水空明”用比喻的手法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

用“藻、荇交横”写竹柏之影参差错杂。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意思对即可)4、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

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

《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①苏轼才华横溢,素有大志,但不被朝廷重用②仕途失意的落寞③自我排遣的旷达6.怎样理解作者的感情?(闲情)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内心苦闷,才纵情山水,在月夜中寻找美景,寄托自己的苦闷。

另一方面,大自然给予作者无穷的愉悦,令作者陶醉,远离尘世,是作者得到满足和自慰。

7如何理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句话的含义?惋惜无人赏月,暗示世人大都醉心于功名利禄,为俗务所累。

表现作者与张怀民超凡脱俗,淡泊名利的情怀(旷达胸襟)。

8.文章结尾启示?在生活中遇到挫折,不能一味消沉,要以良好的心态调节自己,树立进取之心,从而迎来希望的曙光,走向光明的前途。

十四、开放性试题1、本文写作时,苏轼已被贬黄州。

当时,他备受监视,近乎流放。

揣摩文章最后一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人身的感慨;被贬的无奈寂寞;虽屡遭贬谪,但仍乐观豁达。

(至少说出两种情感,意思对即可)10根据本文创作一副对联。

月色懂人心潜窗入户,谪人共婵娟遣忧逐愁阅读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16分)小石潭记(节选)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5.文章的作者是唐代的文学家(人名)。

(1分)6.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2分)①潭中鱼可百许头②其岸势犬牙差互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每小题2分,共4分)①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②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8.作者通过谢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9.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3分)句子:理由:10.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4分)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一11题。

(10分)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怡然不动,锹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8.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A.记乃记之而去岳阳楼记B.见明灭可见才美不外见C.以以其境过清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D.许潭中鱼可百许头先生不知何许人也9.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文(3分)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10.选文第一段“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图画,作者在画面中给我们展示的是什么?(2分)11.选文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在表现情感时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3分)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17—19题。

8分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明。

怀明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3分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庭下如积水空明()18.翻译句子。

3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9.“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2分比较阅读苏轼两篇作品,完成3-7题。

(10分)[甲]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保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 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2分)(1)把洒问青天( ) (2)念无与为乐者( )4.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1分)A.不知/天上宫阙B.我/欲乘风归去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D.相与/步于中庭5.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3分)(1)请出与“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想对应的作品原句。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笔下柏影也。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甲、乙两篇均写于作者仁途失意之时,甲表现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乙透露出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B.甲、乙两篇都写月,甲以美丽的想像、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乙用形象的比喻、传神的文字,描绘了空灵澄澈的景象。

C.甲中的“婵娟”指月中的仙女;乙中的“闲人”指无所事事之人。

D.甲、乙两篇分别是词和散文,体裁不同决定了语言风格的不同:前者浪漫洒脱如行云流水,后者凝练含蓄饶有余味。

7.仔细体会以上两篇作品的诗情文意,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的认识。

(2分)阅读文言文,完成11—14题,(12分)[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

两岸悉皆怪石,敧嵌盘屈,不可名状。

清流触石,洄悬激注。

佳木异竹,垂阴相映。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

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

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注] ①道州:今湖南省道县。

唐时偏僻荒凉,元结曾在此为官。

合营溪:汇入营溪。

③敧:倾斜。

④嵌:张开。

⑤逸民退士:遁世隐居的人。

⑥置州:设置州郡。

11、[甲]文第一段描写的内容是;[乙]文中描写溪水的语句是12、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4分)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可:②以其境过清清:③南流数十步南:④不可名状名:1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4分)①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②佳木异竹,垂阴相映。

14、面对美景,[乙]文作者为什么会产生“怅然”的情绪?(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14分)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一——,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选文的作者——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属“ 八大家”之列。

(1分)5、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写在下面横线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