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贾汪城市发展概念规划

贾汪城市发展概念规划

1 引言贾汪是徐州市区的一部分,但贾汪区似乎很难和“城市化地区”、城市建成区“等表征城区的用词联系起来。

但必须承认,贾汪――这座城市(区)始终在徐州占有非常独特的地位。

●徐州近代工业的发祥地。

徐州近代工业的兴起,始于19世纪80年代贾汪煤矿的发现和采掘,贾汪由此成为江苏省第一个近代化能源工业基地,为广袤的徐淮地区引进了第一台蒸汽机,初步改变了这一地区的封建经济成分,为20世纪苏北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历史评价●徐州(江苏省)最大的城区。

1993年经省、市人民政府批准,新行政区划使贾汪由12.8km2面积和7万人,一跃成为690km2面积,50万人口的城区。

同年,徐州被国务院批准为享有地方立法权的“较大的市”。

――行政区划●徐州都市区的外围组团。

2003年编制的《徐州城市总体规划》将贾汪定位为徐州都市区的五个外围组图1 贾汪在徐州市域中的位置团之一。

近期以能源、建材等资源型工业为主,远期以加工业为主,形成相对独立,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外围组团。

――功能定位当然,对于贾汪的“定义”,远不止这些。

从时间序列上,我们不难发现,贾汪的区域地位面临着被日益“边缘化”的危机。

2 现实――必须面对2.1 “飞地型”城区――半城市化的孤岛城区是以城市建成区为主体的城市化地区。

城市经济的空间载体。

其最显著的特征是人口与经济的高度聚集,公共设施的便捷共享,经济社会活动的高度化与服务化。

但是,“飞地型”城区却是城区中的另类。

“飞地”也称“插花地”或“被包围版图”,是指某个行政区域在另个行政区域内拥有的小块领地,与本土不相毗连。

“飞地”作为一个地理区域.具有下列特征。

①它同政区行政中图2 徐州市五大城区空间分布心所在的本土一样,是一个政区权属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地方行政权力空间投影的组成部分。

②飞地同本土在空间上具有不连续性,是一个独立的地域单元。

③飞地同本土的联系.一定要经过其它行政区域境内。

我国行政区划上的“飞地”,相当一部分是计划经济时代,行政区域边界调整的结果.大多是基于发挥资源和地缘优势、建设区域性工矿中心而为之。

由于“飞地型”城区依托特异资源发展,远离城市功能聚集的主城区,往往只能部分分享城市化地区外溢的公共服务,其在城市功能的发育上,一般不及主城区。

所以,“飞地型”城区在城市功能上往往自成体系,各种生活、生产设施自我配套,带有明显的小城市(镇)的特征。

加之在规模上远不及主城区,所以“飞地型”城区时常具有“半城半乡”的景观特征,城区聚集程度不足,城市建设用地较破碎。

通过对徐州市区五个城区的主要社会经济指标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贾汪区明显地不同与其它四个城区。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非农人口比重低,表1 徐州市五大城区人口与经济状况比较(2002)只有36.5%,其它城区均在70%以上;②人口密度小,只有713人/平方公里,我国“五普”对城市化地区地定义是人口密度在1500人/平方公里以上,单从人口密度上看,贾汪区还不能称作城市化地区;③经济结构与从业构成明显与城区经济背离,贾汪区从业人员构成为1:2:3,产业结构为2:3:1,显然不具备服务业主导的城区经济特征。

从城市经济学的角度,贾汪区尚无城区经济的特征;从城市化的角度,贾汪区还有大量的非农人口和乡村景观;从职能上看,贾汪区并没有独立承担主城区的部分城市功能。

“飞地型”城区的贾汪实质是一个具有县级经济职能的小城市。

“飞地”这一特殊的行政、地理情状,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地方行政管理功能需要不断提高的基本要求,其弊端日渐突出地显现出来,诸如:在治安管理上容易成为落弱地域,在邮政通讯上导致邮码、区号排序混乱,在经济一体化上由于行政隶属和地缘矛盾而协调难度大,在发展市场经济上“飞地”梗塞容易导致地方主义。

因地制宜、审时度势地解决我国行政区域中的“飞地”问题,已经成为共识。

2.2 资源型城市――资源与环境的双重约束贾汪是一座“百年煤城”,它“因煤建矿、为矿成城”。

行政区面积690km2,煤田面积202km z,涉及4个乡镇50个行政村,煤田上方人口约2.62万人。

现有年产量120万t以上的大型煤矿5座,外地市、县煤矿16座,其中年产量30万t 的煤矿10座,10万—20万t的6座,年产量10万t以下的地方煤矿229座,近期关停75座,现有154座。

贾汪是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城市。

从发生学的角度,资源型城市是因当地资源开发而兴起,并在一段时期内主要依靠资源型产业支撑整个城市经济发展的一种特殊的城市类型。

这里的资源主要指矿产资源。

目前,我国拥有各类资源型矿业城镇426座,容纳的人口达3亿多。

矿业产值约占全国矿业总产值的80%。

资源型城市大多是在计划经济时代,大型国有矿产企业对资源垄断性开发而形成的。

所以资源型城市在形成时往往是“城市企业化”,在发展中又逐渐的“企业城市化”。

这种发展模式使得资源型城市时常带有以下特征:①城市产业结构单一,初级。

资源型城市在其长期的发展进程中都带有浓厚的“矿业社区”的色彩,资源开发主导企业一直对城市的发展的影响,几乎遍及城市所有的产业和部门,即“企业办社会”。

城市的发展的资金、技术、人才大都被资源开发企业所控制,并在这些要素的使用中被赋予了专业化的特征。

单一的产业结构具有明显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它使城市经济的弹性和回旋能力低下,并且受到资源储量、开发条件、资源市场需求的强烈影响。

②社会经济发展的低效。

较之自然形成的城市,资源型城市的主导产业特别突出,与城市内其他产业和区域产业结构总体脱节现象严重,重者过重,轻者过轻。

城市社会发展往往出现高工业化的虚假性。

资源型城市不是以市为主,而是以矿为中心,政府和企业组织对所属职工的生活福利设施各搞一套、自成系统,严重阻碍了城市公共服务业的发展。

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城市并没有发挥聚集与辐射的功能。

相反,城市只是为矿业的发展服务。

第二产业中大工业之外的轻型加工业发展也较为缓慢。

矿业产业间联系方式和组合方法决定了城市和区域产业结构系统的资源转换能力和综合产出能力,即产业结构的聚合质量难以提高,产业潜力难以发挥。

因此,一旦资源枯竭,则城市衰退在所难免。

目前我国大多数资源型城市衰退的原因皆缘于此。

③城市人口增长的波动。

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单一,虽然表面上出现了较高工业化水平,但工业化往往不能有效推动城市化,主要表现在:城市演变过程的突发性、城市化水平低层次性。

由于资源型城市对资源开发的依赖性,城市的快速发展实际上依托了两个条件:一是优势资源对外部投资的吸引,带动了城市经济规模的扩大和就业需求的持续增长;二使城市生活的待遇和生活条件,对周围人口产生的强烈的吸引作用。

本质上,这两个条件与计划经济体制下粗放的资源开发模式和二元化的城市发展模式有关。

这是资源性城市初期发展迅速的原因。

但是资源城市的发展始终定位在生产中心的职能上,由于城市服务功能的缺失,在产业结构单一条件下,随着资源开发规模的变化,城市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也随之波动。

特别是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市场化转型,致使人口、资金、技术的流动性增强,城市发展的聚集优势也由资源型向枢纽型、开放型转化。

④空间结构的松散性。

由于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是伴随着资源开发而建成的,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模式:“资源十为之服务的城市”,其实质是资源开发基地。

因此,大多数的资源型城市的总体定位还是生产中心而不是一个经济中心。

大部分城市建设都是“缘矿建厂、缘厂建镇、连镇成市”。

另外,长期以来我国对资源性城市的规划中,倡导“城乡结合、工农结合、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大庆模式。

表现在城市建设上,居民点接近生产点布局,主要为资源开采服务;城市没有规范的生活功能和生产功能的严格区分。

城市的建设重点主要根据生产和基本生活需要来建设,而不是依据城市综合发展定位和规划设计来进行建设。

结果是城市布局的点多、线长、面广分散式的矿区体系,所有的城市职能用地往往围绕在矿区四周布局。

在城市管理方面,企业为主导,企业办社会,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不到位。

由于采煤业一直占据贾汪工业的主导地位,导致本地区煤炭资源日益枯竭,长期的采矿造成塌陷区共计59.46km2,现在每年仍以1.33km2左右速度继续塌陷土地。

煤矿歼石堆积成山,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受到不同程度的危害。

环境污染矛盾突出,安全隐患与日俱增。

2.3大都市边缘的小城市――“阴影中”的卫星城在行政区划上和云龙区、鼓楼区等并称的徐州市五大城区之一的贾汪区,却不在徐州城市总体规划的主城区的范围之内,它鹤然地列在了主城区的外围组团的群体中,竟然与大许、双沟、郑集等小建制镇为伍。

显然,在城市经济聚集发展阶段,规模化与一体化的内在要求,使得空间距离,即使是30多公里的距离,仍成为相当重要的成本要素。

边缘城市,在我国一般分布在距核心城市30-50km的范围内,它有以下特点:①功能相对完善,具有居住、商业服务和一定的生产功能;②它们的产业体系不完整,表现为专业性较强;③这些城市生长主要是受到“影子政府(Shadow Government)”的控制,如税收、提供当地服务、土地使用管制等。

在徐州都市圈的培育和区域整合阶段,核心城市是最主动、最具前途的大“赢家”,而大量处于都市圈边缘地带的城市(卫星城)则面临着如何应对的新问题。

一方面,由于经济基础和区位因素等多方面的原因,边缘城市一般不会被列为区域发展重点,在起点上就与核心城市差了一步;另一方面,都市圈合作协调机制的本质是竞争协调机制,它在规范竞争秩序的同时,也使得竞争更为激烈,并且这种竞争在核心城市与周边城市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对称性,特别是对边缘城市不利。

因为,边缘城市不仅在接受核心城市辐射方面处于较低的能级,而且还面对着由于核心城市、副中心城市的吸引而产生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流失。

对此,边缘城市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切实增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再者,由于现代服务业的聚集性和规模特性,一般来说,都市区的核心城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条件更为优越。

首位城市能够部分覆盖周围一定距离内边缘城市的现代服务业市场,从而可能导致这些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条件恶化。

这种现象被称为核心城市的现代服务业“阴影效应”(克鲁格曼,2000)。

贾汪位于徐州都市区的范围内,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中心城市-徐州的影响,特别是金融、保险、运输、工程、法律、会计、广告、管理与技术、咨询等生产服务业的发展将会受到很大的限制。

另外,新的徐州主城区的空间发展理念定位为“双心并举、两翼延伸、雁形发展”。

“双心”:以淮海路和中山路地区为代表的城市传统的商业、文化、旅游服务中心—旧城区;和主要承担城市的商务、创新、信息、政治等现代现代服务业职能的和对外开放的窗口的新城区相互策应。

“两翼”:主要沿城市旧城区――城南新区――徐州机场的城市东南向(104国道方向),为徐州市城市空间的主要发展方向,是徐州市的商务、科教、行政、物流、以及新产业集聚轴;以及沿旧城区――城东新区――大许的城市东向(徐海公路方向),为徐州市向东扩展的发展轴,是徐州市的制造业集聚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