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维生素D

最新维生素D

维生素D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周学瀛邢小平发现维生素D(Vit.D),并证实其具有抗佝偻病作用,这是21世纪20年代营养学研究领域的重大成就之一。

此后又历经半个世纪的探索,先后阐明了ViT.D2和D3的化学结构,发现了ViT.D3在皮肤内的合成及其代谢通路,证实了ViT.D必须转变成活性代谢物才能发挥生理效应,近年来又发现,ViT.D除了对钙、磷代谢的调节作用外,和免疫系统、细胞的分化以及其他内分泌腺体之间都有重要的关系。

ViT.D作为B环开放的类固醇激素,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一、ViT.D3的光生物合成人类和动物的皮肤是合成ViT.D3的场所。

紫外线(290-5—315nm)的照射对这种合成起决定作用。

Holick等首先发现ViT.D3在皮肤内合成的步序,即皮肤内的7-脱氢胆固醇,在紫外线作用下首先转变成前ViT.D3(Previtamin D3),再在体温情况下经2—3天转变成ViT.D3。

到目前为止,人们并未发现有任何酶参与ViT.D的合成反应,故ViT.D3生物合成是一个非酶促的光化学反应。

对人的皮肤研究发现,紫外线照射后的10—15分钟,约15%的7—脱氢胆固醇转变成前ViT.D3,若再延长紫外线的照射时间到1小时,则7—脱氢胆固醇被光解的量也相应增加到40%,但有意思的是前ViT.D3的产量并没有明显升高,所增加的是不具生物活性的光固醇(LumisteroL)和速固醇(tachysteroL)。

同时,随着皮肤中黑色素的增加,欲得到相同产量的前ViT.D3,紫外线照射的时间就要相应延长。

但是,前ViT.D3的最大产量,不因皮肤中所含黑色素多少而变化,都只相当于皮肤内贮存的7—脱氢胆固醇的15—20%。

这表明肌体内存在某种调节机制,控制皮肤在接受过量紫外线照射时,ViT.D3的产量能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

为什么从来没有见过因接受过量紫外线而引起ViT.D中毒的报导,原因可能应于此。

二、ViT.D3的代谢及调节由皮肤合成或摄入的ViT.D3进入血循环后,与血浆中的ViT.D结合蛋白(Vitamin D binding protein, DBP)结合被转运至肝,在肝微粒体25—羟化酶作用下,转变为25—羟ViT.D3(25OHD3),该代谢物是ViT.D3在体内的主要循环形式,在生理条件下不具生理活性。

但其在血中的水平却代表维生素D的营养状况。

肝脏合成的25OHD3,进入血液后又被DBP转运至肾,受肾线粒体1α—羟化酶催化(12—OHase),转变成ViT.D3的激素形式:1,25—二羟ViT.D3(1,25—(OH)2D3),还有一部分25—OHD3在24—羟化酶(24—OHase)的催化下,转变成24,25—二羟维生素D3(24,25(OH)2D3)。

目前,在血中已发现有20余种ViT.D代谢物,它们大多是在ViT.D 分子骨架上的不同位置羟化而成。

如1,24,25(OH)3D3、1,25,26(OH)3D3、24,25,26(OH)3D3等,但这些代谢物的含量甚微其生理意义尚待研究。

VitD2是由植物合成,其前身物为麦角固醇(ergocalciferol),VitD2的分子结构与VitD3比较有两点不同①侧链C22和C23之间是双键;②C-24位有一甲基(-CH3),其余两者完全相同。

当VitD2由食物进入体内血循环后,其代谢转变与VitD3也完全相同,即VitD2经肝变成25OHD2,后者再经肾变成1,25(OH)2D2,目前所知VitD2的生理作用及其作用机制也与VitD3一样,本文所介绍的VitD除特别指出,其意包括两者。

循环中的25OHD水平,受ViT.D的摄入量和阳光对皮肤照射多少的影响。

血中钙、磷水平对肝中25—OHase没有明显影响,说明25OHD在肝中时,可能不存在严格的内分泌反馈控制。

但是,当动物或人发生ViT.D中毒时,尽管血浆中25OHD高达正常值的30倍,而1,25(OH)2D 的水平并没有明显增加。

这说明25OHD在肾中代谢成1,25(OH)2D时,1α—OHase受到严格控制。

Deluca首先报导,给动物低钙饮食,能引起1,25(OH)2D水平升高,而这种低钙效应是依赖于甲状旁腺的。

即血钙降低时,甲状旁腺细胞胞膜上的钙敏感受体(CaSR)能敏锐地感应,首先是引起贮存的PTH分泌增加,继之促进其合成。

实验证实,甲状旁腺激素(PTH)是直接刺激肾脏近曲小管的1α—OHase的活性,促进25OHD转化成1,25(OH)2D的主要促激素。

血磷水平对1,25(OH)2D合成亦具有明显作用。

低磷饮食能使大鼠血中1,25(OH)2D水平显著升高,这种效应与PTH无关,但却依赖于垂体生长激素(GH)。

去垂体大鼠,血中1,25(OH)2D水平下降,给予GH后可恢复正常,说明对1,25(OH)2D的合成,可能存在一个独立于甲状旁腺的磷—垂体—肾调节轴系。

临床上肢端肥大症病人,其血中1,25(OH)2D水平往往高于正常人,提示垂体GH可能直接或间接影响1,25(OH)2D在肾内合成。

我们在研究肢端肥大症病人经治疗后血中GH水平显著下降,与此同时,血中1,25(OH)2D 和类胰岛素生长因子—1(TGF-1)水平也明显降低,说明GH对1,25(OH)2D的合成可能具有调节作用,而且这种作用很可能是由1GF-1介导的。

许多研究证明,1,25(OH)2D本身对1α-OHase具有抑制作用,而对24-OHase则有刺激作用。

如动物在ViT.D缺乏时,肾内1α-OHase显著增加,而给予ViT.D,或1α-OHD,或1,25(OH)2D,1α-OHase则明显下降。

另外,在妊娠、授乳期间,母体对钙的需要量增加,同时可以见到血中1,25(OH)2D的升高说明雌激素和泌乳素对1αOHase可能存在某种调节作用。

肾脏是1,25(OH)2D合成的主要器官。

但不是唯一的器官。

许多资料表明,人的子宫脱膜,皮肤细胞和骨细胞等,都存在25-Ohase,都能产生1,25(OH)2D,表明存在肾外的1,25(OH)2D 的合成。

目前对这种肾外合成1,25(OH)2D的生理意义尚不清楚。

可能具有局部作用,如临床上用1α-IGD3治疗骨质疏松,其中有一部分直接进入骨组织在局部形成1,25(OH)2D而发挥作用。

三、维生素D的生理作用:ViT.D通过转变成1,25(OH)2D而发挥其生理作用。

1,25(OH)2D通过刺激肠钙吸收、动员骨钙和促进肾脏对钙的回吸吸收,与PTH和降钙素(CT)一起,组成了钙的激素调节系统,维持血钙在正常水平,以保证骨矿化对钙的需要和防止低血钙,1,25(OH)2D在促进小肠钙吸收的同时,也伴有磷的吸收。

此外,维生素D尚有其他重要生理作用。

(一)维生素D与肠钙吸收从12指肠到结肠的肠粘膜细胞中都有1,25(OH)2D的受体,但含量在这些肠段中并不是均一的。

在12指肠最高,以下肠段则逐渐减少。

在基础状态,正常成人空肠部位的净钙吸收是回肠的三倍。

若给予1,25(OH)2D一周后,空肠和回肠的钙吸收都显著增加,而且回肠的钙吸收率可以达到空肠的水平。

再有,结肠在1,25(OH)2D作用下,钙吸收率也会明显增高,这对于保证小肠切除病人的钙吸收具有重要意义。

肠粘膜细胞中的维生素D依赖性结合蛋白(CaBP9K),是维生素D促进肠钙吸收的主要钙转运蛋白。

其基因主要受维生素D调控。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的动物试验发现,去卵巢大鼠,由于雌激素减少而造成的骨质疏松模型,其小肠粘膜中CaBP9K mRNA表达明显下降。

表明雌激素可能经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促进CaBP9K的合成,进而参与调节肠钙吸收。

(二)维生素D对肾脏的作用1.促进肾对钙磷的回吸收2.抑制肾内1α-羟化酶,刺激24-羟化酶,这两种作用的共同结果是防止过多的25OHD 转变成1,25(OH)2D,这是维生素D本身的一种重要的负反馈调节。

(三)维生素D对骨的双向作用维生素D促进肠钙吸收,提高血钙浓度,为钙在骨中沉积,为骨矿化提供了原料,这是维生素D对骨形成的间接作用。

成骨细胞上有1,25(OH)2D受体,是维生素D的靶细胞。

由49个氨基酸组成的骨钙素(Osteocalcin, BGP),主要是由成骨细胞合成与分泌,其生理作用虽不完全清楚,但己知至少与骨矿化速率有关。

而BGP的合成,主要受1,25(OH)2D的正性调控,这反映了维生素D对骨形成的直接作用。

当肠钙吸收功能受损时,肠钙吸收减低,血钙水平下降,为保持血钙浓度的恒定,维生素D和PTH都参与骨吸收,以动员骨钙入血。

维生素D对骨吸收时的作用,也同样发挥直接和间接作用:多核的破骨细胞,担负骨吸收的主要功能。

但成熟的破骨细胞上没有1,25(OH)2D 受体,而其前体细胞上则有,1,25(OH)2D促进前体破骨细胞向成熟破骨细胞分化,从而增加破骨细胞的数量,引起骨吸收增加,这可以看成是维生素D对骨吸收的直接作用。

另外,维生素D除能刺激成骨细胞合成和分泌骨钙素外,还能使其产生某种(或某些)破骨细胞活化因子,而作用于破骨细胞增强其活性促进骨吸收。

这体现维生素D对骨吸收的间接作用。

因此,在骨形成和骨吸收偶联机制中,维生素D在两方面都发挥了直接和间接的重要作用。

骨代谢的调节很复杂,迄今,在破骨细胞中没有发现1,25(OH)2D的受体,但成骨细胞中有该受体表达。

研究证明,1,25(OH)2D能诱导小鼠颅骨巨噬细胞融合,形成多核的破骨细胞,但也必须有成骨细胞参与,说明1,25(OH)2D刺激骨吸收的信号很可能是由成骨细胞传向破骨细胞。

机制是什么?近年大量的研究工作证实,1,25(OH)2D和PTH等能刺激成骨细胞产生一种叫做破骨细胞分化因子(osteoclastic differentiational foctor, ODF),现正式命名为RANKL。

该因子与前破骨细胞膜上的受体(RANK)结合,促进其分化,经过若干步骤,最后融合为成熟的有活性的多核破骨细胞。

(四)维生素D与骨折研究发现,在大鼠股骨骨折实验时,其血中1,25(OH)2D发生定向集中,即向骨中转移,主要转移到发生骨折的股骨,进而在骨折处聚集。

这一有趣的现象有力地表明,维生素D不仅在维持血钙浓度恒定和骨重建(remodelline)时发挥关键作用,而且在骨折愈合中还发挥重要局部作用。

骨折的修复,需要有新骨的形成以及将骨折分离的骨重新连起来,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都要参与。

因而维生素D参与这种骨折的“维修”似乎是理所当然的。

老年人由于户外活动少,接触阳光也就少。

易导致体内维生素D不足;老年人肾功能减退,使1,25(OH)2D合成相对减少;因增龄性肠粘膜中维生素D受体(VDR)下降,引起1,25(OH)2D的相对抵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