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科学课堂实践证据收集的问题及其策略

小学科学课堂实践证据收集的问题及其策略

小学科学课堂实践证据收集的问题及其策略摘要:美国先发布了《K-12科学教育框架》,又公布了《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简称NGSS)。

这是美国修订其科学教育标准的两个核心步骤。

《框架》和NGSS 同时强调了3个维度的目标,即科学与工程实践、跨学科概念和学科核心概念。

特别是用“科学与工程实践”代替了原来的“科学探究”、更加接近了科学教育的本质与核心——推理与论证,而引导孩子开展科学论证的关键点就是基于对证据的解释。

因此,让孩子经历一个推理、举证和论证的过程,非常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科学论证收集证据策略2011年7月,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正式发布了《K-12科学教育框架》;2013年4月,美国《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简称NGSS)终于完成了修订,并公开发布。

先有《K—12年级科学教育框架》(以下简称《框架》),再出台NGSS,这是美国修订其科学教育标准的两个核心步骤。

在《框架》和NGSS中反复强调了3个维度的目标,即科学与工程实践、跨学科概念和学科核心概念。

美国人用“科学与工程实践”代替了原来三维目标中的“科学探究”,自然有其深刻的意思,郁波老师认为这样更加接近了科学教育的本质和核心——推理与论证。

学生进行的推理与论证活动,都需要证据的支持。

北京教育学院的金娜老师说过,“科学论证作为一项重要的科学活动,其内涵就是利用证据建立科学的理由,以支持科学的主张”。

由此可见,证据是学生推理的延伸,是科学论证的条件,是学生建构科学概念的基础。

当然,学会分析和收集证据,也是学生科学素养的要求之一,是对课堂实践中的每一位孩子提出的具体要求。

那么,怎样才能更有效地让孩子学会寻找和收集证据呢?笔者认为首先要了解孩子们在收集证据时常遇到的问题。

一、孩子收集证据时容易遇到的问题通过问卷调查、面对面的座谈和学生的答题检测等调查方式,结合查阅的文献资料,笔者发现孩子们在寻找、收集和整理证据时,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如:(一)孩子的认知结构特点阻碍证据收集在课堂调查中,笔者发现即使是五年级的孩子,他们在收集证据时,也都存在这样的问题——难以辨别现象,包括难以辨别观察到的现象与想象中的现象;难以区分实验现象与基于该实验现象的结论等。

1.难以辨别观察到的现象和想象中的现象记得在一次听《光是怎样传播的》的课时,老师展示学生的记录单:在一个封闭的房间里,点亮一盏灯,便可照亮整个房间。

然后提出了一个问题:在这个实验现象中,哪些是你看到的现象,哪些是你想象中的现象。

而从学生的反馈来看,几乎没有学生能够清晰地描述、回答,只有个别学生、并且是在老师的不断地引导下才说:“我观察到的现象是:光源能发光,光照亮了整个房间等;想象中的现象是:光不能传播到密封房子的外面,光是以直线的方式传播而照亮房子的”;“我觉得光源附近是直线传播的,而远处光弱了,应该是曲线或波浪线的方式传播的”,另一学生说道。

2.难以辨别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和基于此现象的实验结论学生做完“搅拌能否加快食盐溶解”的对比实验,写结论时:在记录表的“观察到的现象”和“我们的结论”两栏里,都填上了“搅拌能加快食盐溶解”;另一相似情况,在“研究雨水侵蚀土地的实验”对比实验中,很多的学生面对记录单上“我们应该看到的现象”和“由此,能得出的结论”的两个空格,犯了迷糊不会写。

可见,孩子们在辨别和区分较难的实验现象时,受孩子的认知结构的限制,证据收集变得异常困难,甚至无法进行。

(二)学生的学习与思维习惯阻碍证据收集每个班级的孩子,在同样环境中学习,而对科学概念建构和发展的程度却是不一样的,除了孩子本身的认知结构发展的影响之外,主要是由孩子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造成的。

因此,孩子的学习与思维习惯也是阻碍孩子收集证据的重要因素。

1.个体学习与小组学习协调不好由于小孩子的性格使然,在参与观察和操作小组实验时,学习小组的功能并没有完全的展现出来,即使对组内成员有明确的分工要求,也会随着实验的进行,而出现个人独撑小组的场面,或是个别同学自顾自己的实验,脱离小组的学习。

这样一来,组内的互助学习就不能进行,组间的论证就会因缺少基础而无法进行,从而直接影响到孩子科学概念的建构。

2.学生收集的信息不全面合作学习协调不好,还会带来第二个问题——影响学生对实验信息的收集不全面。

在我们进行的每一个小组实验,都是需要孩子仔细操作、认真观察的,如果做不到的话,就会导致实验记录不典型、不完整,甚至会出现错记的情况,更令笔者失望的是,几乎每个班级的每堂课,都会出现这种情况,总有些孩子因为急于表现,匆匆忙忙地做完实验,就急着举手汇报;有些孩子则是随便记录一两点就算了,更严重的是,这样的孩子,心里总想着自己的观点汇报,不会去倾听同学的汇报,不懂得从同学的发言里,继续收集信息。

记得在上《我们的生命周期》这一课时,笔者按次序的呈现2个问题。

问题1:从出生到现在,我们的身体发生哪些变化?问题2:我们的身体还将会发生哪些变化?你这样猜测的依据(证据)是什么?学生的记录是这样的:问题1:生1:身体长高,生2:变胖(自己的样子);生:3:手变大了,脚变大了;生4:头发变多、变长等。

问题2:生4:继续长高;生5:会长胡子;生6:会先长高、长胖,然后又会变小一点,最后老了,走不动了(这是所有学生中,记录最完整的一个了)。

可见,孩子们在收集信息时,通常只会记录最表面的一些信息,不会主动在组内和同学交流来丰富自己的信息,不懂得利用组内交流的方式,去探讨、发现更多内在的变化信息。

3.学生不能有效地将信息转化为证据收集信息,是收集证据进行观点汇报和论证交流的前提条件,能够全面的收集信息,在论证时,就不会缺少证据了。

好比一个律师,在上庭打官司之前,一定要全面的把握当事人的信息,然后从所有信息中,选择一些有效的信息,转化为证据,进行辩论。

我们的课堂论证亦是如此,也需要把收集的有效信息转化为证据。

在上《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时,很多学生提出一个观点:食物煮熟会有营养流失,但说不出证据。

因此,笔者的设计基于此点,引导孩子关注实验中鸡肉和水的变化。

实验中,孩子们共收集了这么多信息:“肉变白了,有香味了,水里有油、脂肪流出来了,肉上有泡泡,有些肉飘起来了、水变白了、水面浮着东西(水里也有)、烧杯壁变黄了,肉的空隙变大了、容易切开了……”,而遗憾的是,大多数同学,只能把其中的一、二点作为报告的证据。

可见,即使是孩子们收集到了许多信息、甚至是有效的信息时,要把信息转化为证据,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4.学生不能很好地将观点和证据进行有机联系在孩子的习惯意识里,他们经常会认为观点和证据不相关,证据是证据,观点是观点,容易抛开自己的观点去收集证据,就像刚才提到的那些同学,要么收集信息不全,要么收集的信息不能转化为支持自己观点的有效证据,而笔者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孩子实验的盲目性,以及实验过程的模糊操作,不能分辨哪些信息的效用性以及转化为证据的可能性。

(三)证据的存在性质阻碍证据的收集课堂中,孩子难以找到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的另一个原因,主要是证据存在性质。

有的证据一眼就可以看清楚,笔者称之为显性证据;有些证据从表面寻找相对困难,需要找到有效的信息,进行分析、再转化为证据,笔者称之为隐性证据。

相比之下,寻找隐性证据,对孩子来说,难度会大很多,可能会出现理解不了的情况,其中,有些是由思维限制引起的。

另一个难点是,一个观点必须要多个证据同时来证明,比如“溶解”等,它就需要孩子花很多的时间,去寻找多个证据、多重证明,才有效等等。

(四)老师的介入阻碍证据的收集由于从小受我国教育性质的影响,学生在寻找证据的过程中,往往缺乏安全感,对自己的选择和记录缺乏自信,而选择相信老师,把老师当作最后结果的仲裁人,这肯定会影响学生对证据的辨析与收集。

而且这种思想几乎存在于所有的孩子心里,想要改变这种情况,需要在平时的课堂中投入许多的精力,慢慢地去做,相信会有所收获的。

简言之,孩子在课堂实践过程中收集证据时遇到的问题,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

心理学大师皮亚杰把儿童的认知结构划分为四个阶段,而3到6年级的学生的认知结构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并在6年级逐步向形式运算阶段转变,因此,孩子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是阻碍孩子收集有效证据的主要因素。

二、收集证据的策略结合孩子的认知结构特点、学习与思维习惯等主观因素和证据性质等客观性因素等多重条件,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收集证据困难的策略。

(一)塑造学习共同体塑造学习共同体,也就是建设合作学习小组,方便生生之间进行互助学习。

对于学习共同体的人数,没有具体的要求,两个人也好,四个人也好,但必须要让孩子明白,我们之间是搭档,是合作学习的伙伴,不是竞争对手,否则小组成员之间就不会进行合作学习。

对于这样的学习共同体,按照一定的方式来分配小组,进行长期的培养。

特别要重视平时的培养,否则容易让小组学习流于形式,学生容易游离在小组之外,从而造成组内论证得不到开展、组间论证缺乏基础,科学概念得不到发展。

(二)加强实验前的知识对谈加强实验前的知识对谈,让学生围绕实验中可能出现的现象,经历一个推理的过程,如以预测的形式,以谈话的形式等,以实验中收集证据为目的,清楚实验前后的讨论也应具有连贯性。

实验前,我们要看什么,试验后,要讨论什么。

1.帮助孩子理清观点在孩子小组实验之前,明确自己的观点,理清要做的事,非常有利于孩子去寻找和收集证据,大大提高实验的目的性。

记得上次在观察刘洋老师的《昼夜交替的现象》课时,刘老师在让学生猜测了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之后,和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交流,包括分享同学对自转和公转的认识等。

为检验孩子们的猜测是不是能够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孩子们建议做实验,而刘老师也很肯定这是唯一的方法。

但是,刘老师没有直接让孩子去做实验,而是在做模拟实验之前,增加了一个环节——梳理自己的观点,并且刘老师专门设计了一个表格,帮助孩子来梳理自己的观点,这样就可以让孩子明确自己的观点,清晰自己要怎么做实验以及实验中要观察和记录的事,为模拟实验的成功做了铺垫,也为后来精彩的集体论证呈现了最丰富的证据。

2.帮助孩子推进思维进程对于孩子来说,他的认知结构和思维发展,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并且在短时间内是无法直接达成的,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要为学生的思维跨越铺设踏脚石、搭建脚手架,引导孩子对证据进行解释。

例如贾欣老师在《光是怎样传播的》一课中,对“光的直线传播”推理和论证过程,让学生花了足够的时间,设计论证的情境引导孩子去分析“哪些是观察到的证据,哪些是想象中的证据”,并且不断的鼓励学生去质疑、去推理,为后面论证需要收集的证据进一步理清了思路。

这样操作带来的好处就是,能够为学生梳理出一种思维方法,梳理出一个合乎逻辑的推理过程,帮助学生的思维向前推进。

学生的思维发展,解决“辨别观察到的现象和想象中的现象”和“辨别实验现象和基于此现象的实验结论”相对来说,会容易一些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