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策略
小学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让学生通过亲身参加实验获得知识是搞好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关键。

要达到让小学生能够通过科学实验收获大量的科学知识,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的教学效果,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是最重要最根本的策略。

我们教师要结合教学实践从“创设学习情境,激发探究兴趣;选择合适材料,方便实验操作;选择合适方法,引导实验开展;适时巧用评价,发挥评价作用” 等几方面作了探讨。

试图就如何提高课堂教学中实验教学的有效性进行分析,探求策略。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

”对于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来说,兴趣是学习的动力,给学生创设各种让他们感兴趣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其探究兴趣的有效途径。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只有在科学课的开头,通过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组织好学生开展有效的实验探究。

那么如何去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呢?我认为:结合教学内容,合理选择创设情境的方法(如故事、魔术、游戏、实物、悬念等),就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在《磁铁有磁性》一课中,我是通过游戏创设学习情境的。

我拿出一个“钓鱼玩具”,请四位学生上讲台比赛“钓鱼”,一下子学
生都抢着上去了,学生的兴趣都上来了。

当四位学生完成“钓鱼”比赛后,给学生抛出一个问题:为什么用“鱼竿”能把“鱼”掉上来呢?学生很快就在下面议论开了,有的说是鱼钩,有的说是磁铁……,甚至有学生说拿来研究一下。

学生们的探究兴趣都被这个游戏激发了,这样后面的实验探究都能有效的开展了。

在《给冷水加热》一课中,我是通过魔术创设学习情境的。

我亲切地对学生说:“今天,老师要给你们表演一个魔术,你们要看好啊。

”我拿出一个透明红色小袋子,两个大烧杯,一杯装冷水,一杯装热水,然后将小袋子装满冷水并密封好,放入装有热水的大烧杯中,沉到了底部。

学生们的双目死死地盯着。

过了2—3分钟,学生们都惊讶了,小袋子从底部慢慢的浮到了水面。

这样他们的探究兴趣完全被调动起来了,都开始讨论想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

这时我问学生:“你们要想知道原因吗?那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究吧!”学生带着这样的探究兴趣,和我一起开展了有效的实验探究。

创设学习情境方法有很多种,只要是能激发探究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均可运用。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有许多合理,有效的创设情境方法,需要我们在教学中针对不同的教材,灵活选择,运用,并潜心研究更加有效的方法,使导课真正成为一节课成功的一半。

二、选择合适材料,方便实验操作。

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科学规律,光靠一张嘴巴、两根粉笔是远远不够的。

要完成科学探究的目标势
必要借助各种形式的科学实验,而实验材料是开展科学实验的前提。

合理的选择实验材料有助于学生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激发学生的
探究兴趣和创新精神。

选取的材料要贴近生活,最好是随时可得,随处可见的,和
学生的现实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的,有助于教师的教学顺利开展。


研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这一课中“土电话”的制作,教材选用
一次性杯子和棉线,取材方便、效果很好。

在选择材料进行实验时,所选材料是否具有引导性,能否是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深入探究。

如在《比较水的多少》一课教学中,
教材中出示了三个大小、形状各不相同的瓶子作为学生的研究材料,然后在三个瓶中装入不同的水进行比较。

实际上仅靠这样的材料设
计并不适合我们的学生,研究起来无从下手,也没能很好地调动学
生的已有认知和直接经验,构建新的知识结构。

对此,我又增加了
一个瓶子,利用这个瓶子来对比衡量水的多少。

学生在运用直接生
活经验时发现探究障碍,从而能更好地科学探究。

这里增加的这个
瓶子体现了知识建构的引导性,更有助于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办法。

只有根据学生和课程的实际来设计、选取合理的有结构的材料,才能让学生由材料引发经历,由经历形成科学认识,方便实验探究
活动的是顺利开展,最终发展和丰富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设计重在过程,理清探究步骤。

科学课程在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时候,关注的是科学探究与
科学概念并重,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理清探究步骤,发展科学概念。

“工欲利其行,必先善其器”,我对科学探究活动的精心设计,有利于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其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如:我在教学《改变阳光的传播路线》时,我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这一目的出发,在研究平面镜“反射”这一性质时加入了“点亮绿灯”、“照亮阴影里的小球”等有趣的探究活动,这一设计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课堂上呈现了精彩而有序的探究场景:在“暗箱寻秘”活动中,我特地准备了一个神秘的盒子考同学们的眼力。

学生非常感兴趣,按捺不住地想一睹这神秘的盒子。

我走到学生中间,让几个学生来尝试,却一无所获。

原因是我设了一个小小的玄机,有意在盒子上只开了一个小洞,由于学生要将眼睛贴在小洞上观看,因此挡住了射入的光线,也就看不到里面的东西。

我笑着问:“这是怎么回事,是不是眼力不够好?”并再次让学生观察,当学生把眼睛贴在小洞上,再尝试着离开一些时,就兴奋地说“我看到了!” 接着开展我与学生对话:“为什么开始有很多同学没看到呢?你还有不同的描述吗?”最后总结出原因:我们之所以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发出的或反射的光进入我们的眼中。

接着教师又引导学生参与了“看脑后头发”和“隔物看人”等活动,整个教学过程按思维发展的过程设置了新奇有趣的情境与活动,让学生能够“模拟”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和科学发现的类似过程,真正动脑动手学科学,自主而有效地运用相关的科学方法进行学习和研究,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又如在《温度与温度计》一课中,我在描述天气、气温后,学生很顺利地引出了温度。

然后我让学生观察温度计。

学生在观察温
度计时,对温度计本身兴趣不大,但对温度计的“红液泡”很感兴趣,都在玩红液泡。

在后来的汇报中,学生没有讲温度计的结构、
刻度等,而是说:“我们用手捏住‘红液泡’,温度计中的线上升了”等。

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在学生观察前,没有设计好学生的活动,
导致学生观察时目标不明、效率低下。

所以我在上这一课时,先出
示一杯热水和一杯冷水让学生观察,学生通过看有没有水蒸气、杯
壁上有没有水珠等,得出冷水和热水的结论。

然后问:“这两杯水
有冷热,但到底相差多少呢?”学生马上想到了用温度计。

然后让
学生思考:“温度计为什么能测温度,可能与它的什么有关?”这时,学生产生了迫切要观察温度计的强烈愿望,接着我又提出一个
问题“这次观察的重点在哪里?”学生提出了观察温度计的结构、
观察它的表面有什么?观察它测量主要靠什么等猜测。

在后来的汇
报中,学生不仅讲清了温度计是由一根细玻璃管做的,里面有红的
液体,外面有刻度,最大的数是102℃,最小的数是零下2℃,温度计的玻璃柱有放大镜功能等,顺利地完成了观察任务。

由此可见,
合理设计学生的探究活动,是让学生顺利完成科学探究的保证,更
是让学生形成科学态度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关键。

四、适时巧用评价,发挥评价作用。

科学实验探究的有效开展,还在于学生是否有足够的自信心。

学生自信心地提升,源自教师的评价。

在每堂课中教师要努力地去
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只要在探究活动中有进步的表现,哪怕是一点点,我们也要及时给予表扬。

如能实事求是回答问题的,能积极思
考问题的,探究中能积极合作的,能为他人成功而喝彩的,能认真
地倾听他人发言的,只要某一方面较好,就给他鼓励性的评价。


是树立学生信心,帮助他们坚持探究的很有效果的方法。

如《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一课中,在“改变橡皮泥的沉浮”活动中,我出示一团橡皮泥,让学生推测它在水中是沉是浮,我再
将橡皮泥放入水中,橡皮泥下沉,我问:“大家能让橡皮泥浮上来吗?说说你的方法和理由。

”学生想到(如把橡皮泥和泡沫绑在一起;往水里加盐、加糖……)等许许多多想法,虽然没有达到我的要求,但我都给了激励性的评价。

在评价后,我再追问学生:“不借助任
何材料,能让橡皮泥浮上来吗?说说你的方法和理由。

”这时由于学生在前面受到过表扬,他们会放大胆子去思考,就能促进实验探究
的有效开展。

总之,我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与策略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
学生获得发展,发展的内涵包括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
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

科学课堂的有效教学既包括教
师“有效的教”,又包括学生“有效的学”,努力实现科学探究与科
学概念的协调发展,即科学探究围绕科学概念开展。

开展小学科学
有效教学研究,除了以上涉及的内容外,关于科学探究中的倾听、
记录、评价、预设与生成等内容,都与有效教学有关,还有待于在
今后的研究中加以进一步研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