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与方法发展历程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与方法发展历程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与方法发展历程20世纪是地球环境急剧恶化的世纪,我们居住的地球,正在经受绿色空间不断消失的危害。

而人类要设法走出目前所面临的严重生态危机,就必须重建地球上已经被破坏的生态基础,由征服、掠夺自然转为保护、建设自然,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共生关系。

其中,有着“城市绿肺”美称的城市绿地便担当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通过对绿地系统的合理规划,可以达到改善城市环境的目的。

因此,在城市建设和改造过程中,如何对绿地系统进行合理规划,使绿地系统产生最大的效益,实现人们生活与环境的和谐,是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一:概念解析1、城市绿地“绿地”(Green Space)一词,各国的法律规范和学术研究对它的定义和范围有着不同的解释。

近年来沿用较多的城市绿地概念是:城市建成区或规划区范围内覆有人工(或自然)植被的用地,指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城市用地。

城市绿地包括两个层次的内容:一个是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用于绿化的土地;另一个是城市建设用地范围之外,对于城市生态、景观和居民休闲生活具有积极作用、绿化环境较好的区域。

我国在2002年由建设部批准公布的《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建标[2002]135号),将城市绿地分为5 大类,13中类,11小类。

按大类分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和其他绿地。

2、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专业规划,是对城市总规的深化和细化。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城市园林行政主管部门共同负责编制,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主要任务,是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城市总规中的城市性质、发展目标、用地布局等规定,科学制定各类城市绿地的发展指标,合理安排城市各类园林绿地建设和市域大环境绿化的空间布局,达到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优化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跟以往相比,在建设部于2002年制定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中,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增加了树种规划、古树名木保护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规划等内容。

二:国内外绿地系统规划思想的发展历程1、国外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思想的发展国外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思想主要经历了19世纪后半叶的公园运动及公园体系、20世纪初到五十年代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初期发展、20世纪60至70年代的引入生态思想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进入生态化运动时期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等大致四个阶段。

启蒙阶段西方最早对城市的构思和设计大多出于哲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的理想模式。

从理想的城市到装饰性的庭园,再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园林庄园、集城市便利生活设施和农村自然风光于一体的“新协和村”等等,无一不是为了满足上层人士的感性要求。

这个时期的城市中出现的园林绿地,没有统一的空间规划,主要依据设计者或所有者的审美观和喜好而定,从形式到内容都是感性的产物。

这主要是因为工业革命以前城市中的生态问题和游憩问题没有暴露出来。

这个时期的城市设计往往接近理想状态,城市绿地规划处于思想萌芽阶段。

思想形成阶段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新兴的资产阶级统治者没收了封建领主及皇室的财产,把大大小小的宫苑和私园向公众开放,并统称为公园。

在英国,最早进行了有规划的城市公园建设。

在1898年发表《明日的田园城市》描绘了一幅对未来田园城市生活方式的设想。

这一城市规划思想,对以后的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1915年,提出“有机疏散论”,在赫尔辛基规划方案中表达了这一思想。

“有机疏散理论”中的城市与自然的有机结合原则,对以后的城市绿化建设具有深远影响。

对田园城市的设想美国于1935年在马里兰规划建设的小城市格林贝特(Greenbelt,意为绿带)就具有田园城市的色彩,整个城市平面呈月牙形腰带状,强调因地制宜,利用周围森林和起伏的地形来建造城市(图2)。

美国格林贝尔特(Greenbelt)小城市示意战后四五十年代,这时期的环境保护由被动保护走向通过城市规划进行的主动保护,人们希望通过城市绿地整体规划的方式来解决环境问题。

各国都注意了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特别是利用林地与河川来形成城市绿化的基础,如大伦敦地区的绿带圈,德国科恩市利用森林和水边地形构成环状绿地系统,澳大利亚市利用水系组织园林绿地系统。

在这一时期,城市不仅仅是作为政治经济活动的中心,更重要的是,它作为人们的聚居地,应该提供给人们一个具有舒适性的生活休闲空间,提供给人类社会一个能够持续发展的空间。

正是在20世纪城市化浪潮和城市功能的重新定位中,绿地由原来单个私人或公共庭院设计逐步发展为城市范围的绿地系统规划,后来随着大城市群的形成又出现了区域范围的绿地系统规划。

如1935年莫斯科的绿地系统规划以楔形和放射加环状的绿带将各点状绿地联系起来,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城市绿地系统(图3)。

苏联莫斯科的绿地系统理论方法趋向成熟阶段人类进入20世纪60和70年代,全球兴起了保护生态环境的高潮,为顺应时代要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很快被接纳到规划领域。

在生态理论的影响下,世界许多大城市都认真研究了城市中绿地的功能地位及规划问题,开始从绿地的生态性、游憩性等方面全面思考城市绿地建设问题。

麦克哈格(McHarg)在1969年出版的著作《Design with Nature》中,提出了系统地运用生态手法进行绿地规划观点。

生态思想的引入使城市绿化呈现新的动态如澳大利亚墨尔本于20世纪80年代初全面开展了以生态保护为重点的公园整治,并以五条河流为骨骼,连接城市内部的林荫道及公园,组成楔状绿地系统(图4)。

20世纪80年代,城市绿地建设进入了生态园林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摸索阶段,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绿地在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澳大利亚墨尔本的绿地系统规划2、国内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思想的发展中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思想的历史大致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从古代“天人合一”的天然园林城市,到近代“西学东渐”、“土洋结合”的中西交融,再到建国初期的“大地园林化”与近期的山水城市。

启蒙阶段中国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代就出现了许多大型城市,这些大型城市虽然包容了许多自然环境因素,但城市中的生活毕竟与大自然有一定隔离,尤其是难以欣赏到名山大川优美而壮丽的景色。

于是,以浓缩了山水景观的“人造自然”城市园林产生了,从商殷的苑,到后来兴起的皇家宫苑和贵族宅院,里面都有大量的绿化装饰,自东晋以来,私家园林逐渐从模拟自然的“自然山水园”向抽象自然的“写意山水园”过渡,人工成分越来越多,自然成分越来越少,但园林中的池泉、树木、花卉仍占相当比例。

这个阶段,无论是大量的私家园林还是少量的公共园林,其营造的目的和用途都是以游憩为目的,绿地的功能单一。

思想形成阶段我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8),在城市规划中提出了完整的绿地系统的概念,结合城市改造和建设,建立了很多的公园绿地,在公园规划设计上,主要学习苏联文化休闲公园的模式,强调公园的功能分区,注重群众性文体活动。

这个时期城市绿地的规划设计是针对工业城市弊端,迫于环境压力而提出的,城市中人工成分和自然成分是分离的。

因此,这个时期的人们对绿地的认识是比较模糊的,表现在城市规划中,绿地的面积、形状、位置设计的随意性,仍然把人与城市凌驾于自然生态系统之上,甚至为了建立人工绿地而破坏原本的生态系统。

理论方法趋向成熟阶段伴随着经济建设速度的加快,城市化过程在给地区经济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所引发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在生态浪潮冲击的二十一世纪,人们试图将生态学与景观互相融合,将新的理念、方法运用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以创造更美化、优化、净化的高质量人居环境。

这个时期,城市绿地改变了受城市建设所支配的从属地位,使城市绿色空间成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城市绿地规划的任务就是要恢复城市自然特性,把人工和自然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来设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与此同时,有关绿地的相关政策也在进一步的完善。

国务院在全国城市绿化工作会议上发布了《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要求在2002年底之前各建制市完成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同时建设部也下发了《关于创建“生态园林城市”实施意见的通知》。

这些政策及意见对于推进我国城市环境建设,改变城市面貌具有重大的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政策的出台也直接促进了国内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建设,引发了国内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的研究热潮。

三:传统绿地系统规划思想存在的问题传统绿地系统规划是在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后所进行的专项用地规划,通过规划手段,对城市绿地及其物种在类型、规模、空间、时间等方面所进行的系统化配置及相关安排。

过去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总体结构和主要绿地的布局,在相当程度上是按照“点、线、面结合”的原则进行设计,对于城市绿地应满足的生态要求却很少考虑。

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见缝插绿”规划思想陈旧目前我国城市规划的思想仍大多停留在工业时代的模式上,长期贯彻“建筑优先、绿地填空”的思维与工作方式,这也导致了“见缝插绿”这一“被动式”绿地规划观念的产生。

城市建设用地中的绿化用地指标十分紧张,规划绿地常被用作填充“不宜建筑用地”和建筑物之间距,并美其名曰:“见缝插绿”,很难形成科学合理、符合生态和满足市民生活需求的城市绿地系统。

2、“点、线、面结合”理论建制滞后新中国成立50多年以来,我国的城市景观与绿地系统规划理论和实践一直发展比较缓慢,受“建筑优先、绿地填空”的规划理念影响,城市规划界对城市绿地系统的研究非常少,绿地系统规划更多的被认为是园林部门应该考虑的问题,理论的主体基本沿用20世纪50年代初全面学习苏联时所引入的城市游憩绿地的规划方法和一些构图的原则,特别是“点、线、面相结合”的行政指导方针,多年来一直作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主要布局原则。

近年来,这一布局原则进一步演变为类似“环、块、点、楔、网状绿地相结合”等抽象的绿地布局模式,城市真正需要的绿地和休憩空间节节退让,不断被蚕食。

绿地系统规划在整个规划体系中具有的广泛性、综合性、基础性和长期性的特征,被长期忽略。

3、“绿地指标调控法”技术体系薄弱在具体的规划编制工作中,绿地系统规划通常的技术路线是在城市的工业、居住、商贸、行政、交通等功能分区的用地规划基本定局后,再把国标和地方关于各类绿地的绿化率和有关规范的绿化要求罗列一遍,最后是以完成“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城市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这三项指标为目标,但这些指标由于统计的模糊性以及不同城市的统计口径问题,可比性和可复核性非常差,根本无法反映城市绿地建设丰缺的实际情况,反倒成为各个城市应付各种检查“心照不宣”的一个手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