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散文的特点分析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艺术,重点表现在开创了新时期口语化散文的先河,为后期白话文及现代文学的创作和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细腻委婉的景致观察和描写,精雕细刻的语言锤炼,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法,新颖别致的布局构思,融情于景,创造了一种情趣之美、景趣之美、希望之美,为新文学运动作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了白话散文的发展,使其后的散文开启了一片繁花似锦的新局面。
一、缜密精巧的构思朱自清的散文大多篇幅不长,但构思却很见匠心。
1.刻画描写,出奇制胜朱自清的《背影》出乎常理,不去描写人物的眼睛或面部表情,而刻意从“父亲”的背影上下手,抓住人物的一瞬间形象去刻画描写,出奇制胜,写出了一篇感人的文章。
一般来说,写人物忌讳写背影的,“画眼睛”成为人们认定的使人物传神的好方法,如不能画眼睛,至少要在人物的面部表情上做文章,但朱自清在《背影》中偏不写眼睛、不画面部,而只写背影,这是用诗的方法来构思的。
作者善于抓住人物的一瞬间的形象加以诗化。
父亲是他十分熟悉的人物,对于太熟悉的人物,往往可以从任何一处微小动作、角度的观察发现其全部性格特点。
散文最可以自由创作,文无定法,固守别人的成功经验没有出息。
在绘画艺术中,早有人画过背影,如俄国画家保•别林斯基的《在校门旁》画了藏族妇女的背影,以为写背影是个创新,而没有像朱自清的《背影》一样写出新意,也会成为老一套,不新鲜了。
《荷塘月色》意在写心中“颇不宁静”,一路写来,却又处处见“静”,又运用首尾呼应的手法来增强结构的完整性,从“离家”开始,至“归家”而终,其间,从小路、荷塘、荷叶、荷花到树林、远山,各层情景步步深化,错落有致,疏密相间,结构布局严谨精美。
关于伦敦和欧洲诸地的游记,行文力避“我”的出现,而“我”的情思,“我”对西方世界的东方式观照,并未消泯净尽。
2.设置文眼,凸显焦点散文具有“文眼”,这是我国古代散文一条传统的艺术经验。
唯有“眼”,题旨才会有隐显意境,才会有虚实,剪裁才会有详略,结构才会有疏密。
朱自清的散文是十分注重“眼”的安设的,并且充分地使之成为构思的“焦点”。
《春》从多侧面细描春之生机,而把文眼(“一年之计在于春”)置于描述之中,毫无斧凿之痕。
《荷塘月色》一开篇就“揭全文之旨”——“这几天心里颇不平静”。
接着,作品写小路的“静”,写月色朦胧的“静”,反衬自己的“心里颇不宁静”。
再接着以荷塘四周蝉声和蛙鸣的“闹”突出荷塘月色的“静”,又以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旧俗,梁元帝的《采莲赋》和《西洲曲》关于采莲的热闹、嬉戏的情景,进一步反衬此时此地“荷塘月色”的“静”。
最后画龙点睛:“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含蓄地揭示出“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所在。
二、真挚深厚的感情和求真务实的态度从内容上说,周作人的散文善于写日常生活,那些生活中常常不被人注意的事物,周作人却独具慧眼,使读者不得不佩服他观察的细腻。
朱自清的散文善于写内心世界,不管是抨击黑暗现实、表现亲朋好友的感情,还是写景抒情,都把自己的内心感受融入其中,让读者在阅读中时常处于被感染的过程中。
1.真实与真诚朱自清早年在《文艺的真实性》一文中就提出“我们所要求的文艺,是作者真实的话。
”晚年他又倡导过古人说的:“修辞立其诚”。
可见他对于文章写真情实感的主张是一贯的。
《背影》是自叙性质的作品,作者力求逼近真实,在作品中,作者围绕“背影”铺陈其事,将自己的真挚情感与叙事结合起来,不是简单的凑合,而是“情”与“事”交融。
通过一系列的典型生活细节,抒写自己的衷情,真切自然而不空泛,其生活细节自然而然地成为感人的“抒情细节”。
《荷塘月色》是想像的抒写、创作的作品,虽然从“再现”的意义上不是或者不完全是真实的,但想像的创作也是凭借和取决于对自己生活与感情的记忆、对别人生活与社会生活的观察和体验,因此,从“表现”的意义上说也是真实的。
作品写于一九二七年七月,当时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全国,中国陷入空前的黑暗之中。
在现实面前,作者彷徨了,他明白“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
但两条路他都不愿走,于是走中间道路,以求暂时逃避现实。
这篇作品借谈月色掩映下的荷塘景色,来反映作者自己体味的“独处的妙处”,摆脱现实烦恼,追求刹那间的宁静以求超脱。
几十年来,人们仍然诵读《河塘月色》不衰的主要原因,也正是因为欣赏那“表现”意义上的宁静澄澈的意境。
2.细致与逼真朱自清散文的美,大多来源于对自然、对生活的细致和敏锐的观察,再通过文字的描绘把这种情愫传达给别人。
有了深入和细致的观察,才能有逼真的描绘,也才能使读者具体感觉到美,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
《背影》叙写的是一些朴实而生动的感情细节,作者围绕“背影”铺陈其事,这个重心四次点题,虚实并用,疏密有致。
用繁笔细腻的刻画,写得委曲婉转。
写父亲“迂”的行为:照看行李、讲价钱、拣座位、铺大衣、叮咛“我”、嘱托茶房等,表现了父亲纯朴忠厚,对儿子关切的心情。
当然最精彩、最动人的还是买桔子的白描叙事。
作者只是把父亲怎样走到铁道边探身爬下月台,怎样手脚并用攀登那边月台,以及买桔子怎样艰难地抱运回来这一系列动作,老老实实地勾画出来,描写的是买桔子的背影,揭示的是父亲不惜劳苦的深情。
“文章中没有一丝矫情,质朴的出自肺腑的感情却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
”3.批判与继承受五四文学革命的影响,朱自清毕生批判封建专制、封建礼教和封建传统,但他从未整个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他的散文所以写得好,也同他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底是分不开的。
例如《朱自清全集》的第一篇《匆匆》,本来是要讲时间容易流逝,要人们珍视时间,善用时间,却以“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春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起兴。
这很明显是吸收和运用了我国传统文学赋、比、兴的理论与技法,而且是运用得很成功的。
三、清幽细密的语言艺术从语言上说,周作人的散文语言是朴实——朴实得近乎平淡。
欣赏周作人的散文,就像听一个老人在那里絮语但不是絮叨,其中渗透着丰富的生活体验和世态炎凉。
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是高度提纯的,相当隽永,有一种清新、自然、典雅的美,特别是他的写景的散文,可以说通篇都是诗——形式是散文的,意境是诗的。
1.独到的修辞手法的运用朱自清的散文,注意修辞,语言优美,用字遣词功夫颇深。
如《荷塘月色》中用“泻”形容如流水一般自上而下普照的月光情态,用“浮”形容薄薄的雾气轻盈的情态,准确而传神。
同时,作者善于用比喻、通感等手法,如用“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比喻荷花,用听觉印象的“渺茫的歌声”比喻嗅觉印象“缕缕清香”作通感修辞,用听觉印象的“梵婀铃上奏着的名曲”比喻视觉印象的“光与影”,作通感修辞。
2.善用叠音字,使文章“风情毕露”刘勰极力提倡用叠音字,他说:“‘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日出之容,‘漉漉’拟风美感,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清脆悦耳,记起来轻松自如,朱自清先生在散文中大量运用叠音词,令人目不暇接,各有其丰富的表现力。
《荷塘月色》善于用叠音词写景状物,描述了一幅美妙的图画:“曲曲折折”的荷塘,“淡淡”的、“静静”的月光,“田田”的、“亭亭”的、“层层”的荷叶,“屡屡”的荷香,“薄薄”的青雾,“隐隐约约”的远山……这一切表现出清幽宁谧的意境,交融着作者那隐隐的、苦闷的心绪。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春》)“偷偷”一词写出了小草不知不觉地出现,不知不觉地生长,活泼可爱。
“嫩嫩”、“绿绿”从质感、色彩两方面准确地写出了初春的小草的特点。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春》)让人体味无穷,让人享受不尽。
《绿》中写到:“走到山边,听见花花花花的声音。
”这水声悦耳动听,给人以余韵袅袅的美感。
还有那“微微”的云,“油油”的绿意,“闪闪”的绿色,“汪汪一碧”的潭边,“滑滑”的明亮的绿,写出轻柔的情态美,给人以娇嫩、透明的质感,也表现出明快的节奏,清朗的格调。
《威尼斯》写到:“远出是水天相接,一片茫茫。
这里没有什么煤烟,天空干干净净。
”叠音词的使用,反映出了威尼斯的明媚,突出了它是一座水上城市。
还有“微微”“酽酽”“来来去去”“疏疏落落”等,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3.长短句的巧妙搭配,读来颇有跌宕回环的听觉美感“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象火,粉的象霞,白的象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作者长话短说,以整齐而又有变化的短句,较有规律的停顿,抑扬有致的句调,构成了一种自然活泼、明快错落的抒情节奏。
有口语的音色,更有抒情散文语言的明朗和谐的旋律,烘托出作者赞美春天的赏心悦目的心情。
4.形象、生动、传情的口语化语言阿-托尔斯泰说:“文学的语言是一种话。
”王国维很推崇元曲,就是因为元曲“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述事如其口出也”。
朱自清先生也很擅长用口语写散文,颇具谈话风。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春》)作者像是面对面地与读者交谈。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春》)作者爱用提炼的口语写作,读来清新可喜,亲切自然。
“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吗?”(《绿》)作者用明白如话的现代口语写,可以看出对绿赞不绝口,爱不释手,作者已融进了绿色,读者也被感染了。
《威尼斯》叙述和描写也用了很多朴素的现代口语,如“它哪儿都去”,“威尼斯并非没有桥,三百七十八座,有的是”,“出于名手的还有味”。
《背影》中的叙述语言是口语化的,人物语言尤其如此。
父亲的几句话,不仅简洁,甚至朴拙,但却格外生动传情。
如“事已如此,不必难过。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揉进生活谚语,将父亲的内心世界很好地表现了出来。
父亲决定送儿子上车时,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告别时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
”话语极为简单,但却表现出了作为父亲的那种“爱子”之心。
杨振声说:“风华是从朴素出来,幽然是从忠厚出来,腴厚是从平淡出来。
”(《朱自清与现代散文》)。
平淡之中包孕了神奇。
5.传神、准确的描写得益于动词的使用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对他的学生莫泊桑说:“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
其他类似的却很多。
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
”朱自清先生正是这样做的,他在动词的使用上认真地推敲,表现出了深厚的语言功底。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春》)“钻”用了拟人的手法,表现小草破土而生的挤劲,洋溢着勃勃生机,充满了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