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说明文 教学设计

说明文 教学设计

说明文阅读专题复习执笔:张丽丽审核:初三语文组时间:2017.3 班级:_____姓名:学习目标:1.能够识别各种说明方法并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2.能够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归纳考查题型,明确答题格式。

课前自主学习1.认真阅读语文《考试指导》p76-77页的相关内容,圈点勾画要点。

2.指出下面语段中划线句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1)得走几万年,多么辽阔的宇宙空间啊!尽管恒星都很大,差不多每一颗都能装下几百万个地球(只有极少数比地球小),可是在辽阔的宇宙空间里,这些恒星不过像大海里的水滴,也许还要小。

打比方,将恒星比作大海中的水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恒星在宇宙中的辽阔,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2)青蒿素治疗疟疾效果显著,是抵抗疟疾耐药性最好的药物。

中国发现青蒿素时,美国也研制出一种抗疟新药—化学合成的甲氟喹,但疟原虫很快就适应了它,产生耐药性,临床使用后患者还出现了明显的不良反应。

而对于青蒿素这种从中草药中提取的药物,疟原虫对它完全没有抵抗能力。

1976年1月,柬埔寨爆发疟疾,因疟原虫已经产生耐药性,疫情一时难以控制。

中国医疗队携带一批青蒿素在柬埔寨大显神威,挽救了一大批疟疾患者的生命。

举例子,列举青蒿素在柬埔寨挽救大量生命的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青蒿素治疗疟疾效果显著,是抵抗疟疾耐药性最好的药物。

3.请同学们认真比较下面四组句子,选出你认为表述较为准确的句子,谈谈理由,并试着总结其中的规律。

①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②我国的石拱桥到处都有。

“几乎”强调了石拱桥分布范围广,但并不排除有的地方没有石拱桥的可能。

①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

②卢沟桥宽约8米(两句对比,你发现了什么?)两句对比,可以发现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

一座50多米长的赵州桥,能精确到0.01米,这是多么准确的说明。

“约”表示卢沟桥的桥宽不是刚好8米,这表现了作者实事求是的写作态度。

①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

②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早。

比较早”程度较轻,这样表达比较稳妥。

①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②这种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不但”“而且”不能删去,如果删去后,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变成了并列关系。

先说外观,再说功能,符合人们的认识逻辑。

并且对于桥来说,其实用价值远远重于形式,所以二者不能调整顺序。

小结:综观以上例句,可以发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最本质的要求是符合客观事实,说明文以科学、严谨、准确为根本的语言要求,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

(语言准确……符合客观事实)使用数字准确;没办法用准确数字的,就用表示估计的数字;对暂时还无法肯定的意思,就用表示推测的语言来表达;恰当地使用限制性的词语,使表达的意思趋于准确。

恰当地使用关联词语,可使语言表达更连贯、更严密,使语义更具层次感,突出说明内容的重点,从而更好地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因此,我们学习说明文语言,最重要的就是要抓住“准确”二字。

4.预习时,你还有什么困惑,请写下来。

课内互动学习1.阅读下面语段,说说划线句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它们的作用。

数字时代,人类的大脑结构也被改变了。

由于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已经渗入到日常生活中,人们对触摸屏情有独钟。

一些人因为在智能手机上面频繁敲敲打打而被戏称为“拇指族”。

但是,就是这样一种看似简单的重复运动却在不断塑造着人们的大脑。

在一项实验中,瑞士苏黎世大学神经科学家邀请37位手机重度用户参与实验,其中26人用智能触屏手机,11人用普通按键手机。

他们将电极连接在这些参与者头部,测试他们的拇指、食指和中指在使用手机时,大脑皮层的反应。

科学家记录下这些参与者10天的活动。

结果显示,大脑皮层中拇指控制相关区域活跃度更高的是用触屏手机的人,而使用按键手机的则没有明显变化。

使用触屏手机的次数越多,大脑皮层相应区域更加活跃。

在数字时代长大的“数字原住民”,因长时间用拇指上网和操控智能手机,从而改变了大脑形成神经通路的方式。

2.以下面这句话为例,归纳出常见的考察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答题方法。

黑匣子通常..由钛和不锈钢包裹两层,而且能经受恶劣的环境条件。

(1)体会加点词的作用: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或指出该词表示什么(程度等)。

2、代到句子中,指出语境意和具体作用。

3、加点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加点词能否替换成“都”,请说明理由:1、表态:不能换;2、解释加点词的意思或指出该词表示什么(程度等);3、代到句子中,指出语境意和具体作用;4、若果换成另一个词语,意思就变成什么,与原意不符。

5、加点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1、表态:不能删;2、解释加点词的意思或指出该词表示什么(程度等);3、代到句子中,指出语境意和具体作用;4、如果删去,意思就变成什么,(太绝对)与原意不符。

5、加点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当堂检测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学会看食品的“简历”在超市里买东西的时候,你会主动去看包装上的食品说明吗?怎么看懂食品说明,要看的是哪些项目?首先看食品类别。

说明上要标明食品的类别,类别名称必须是国家许可的规范名称,以免企业“忽悠人”。

例如,一盒饮料的名字叫做“咖啡乳”,但它究竟是一种饮料,还是一种牛奶制品?如果看见说明上的“食品类别”项目注明“调味牛奶”,这就说明,这是在牛奶当中加了点咖啡和糖,而不是水里面加了糖、增稠剂、咖啡和少量牛奶。

这样的产品和牛奶的营养价值比较接近。

反过来,如果是在水里加了点牛奶和咖啡,那么在食品类别上就属于“乳饮料”,不能叫做“调味牛奶”。

它的营养价值就比牛奶差远了,不能用来替代牛奶给幼儿喝。

第二看配料表。

食品的营养品质,本质上取决于它的原料及其比例。

配料表有三大看点:第一大看点,看原料排序。

按法规要求,用量最大的原料应当排在第一位,最少的原料应当排在最后一位。

某种产品的配料表上写着“米粉,蔗糖,麦芽糊精,燕麦,核桃等”,说明其中的米粉含量最高,蔗糖次之,其中的燕麦和核桃都很少。

这样的产品,营养价值还不如大米饭。

如果产品的配料表上写着“燕麦,米粉,核桃,蔗糖,麦芽糊精等”,其品质显然会好得多。

第二大看点,看是否有你不想要的原料。

如糖、盐、氢化植物油等不健康配料,还有可能产生过敏或不良反应的配料。

比如说,如果一个人对花生过敏,那么买饼干点心等食品的时候一定要非常仔细地看看,配料表中有花生的绝不能买。

第三大看点,看其中的食品添加剂。

目前我国对食品添加剂的标注也越来越严格了,从2010年6月开始,企业必须明明白白地标注出所有的食品添加剂,而且要放在“食品添加剂”一词的后面。

看食品添加剂并不难,看到带颜色的词汇,比如“柠檬黄”、“胭脂红”等,一般是色素;看到带味道的词汇,比如“甜蜜素”、“阿斯巴甜”、“甜菊糖”等,肯定是甜味剂;看到带“胶”的词汇通常是增稠剂、凝胶剂和稳定剂,等等。

看多了就习惯了。

第三看营养素含量。

对很多食物来说,营养素是人们摄取的重要目标,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的含量越高越好。

而对于以口感取胜的食物来说,也要小心其中的能量(也就是“热量”或“卡路里”)、脂肪、饱和脂肪酸、钠和胆固醇含量等指标。

这几个项目,自然是越低越好的。

第四看产品重量、净重含量或固形物含量。

有些产品看起来可能便宜,甚至贴着“降价”标签,但如果按照产品重量来算,反而比其他同类产品昂贵。

也可能一种产品用手掂一下觉得挺重,但重量都来自包装,或者其中加的水,包的冰,结果真正能吃进去的部分可能没多少分量。

第五看生产日期、保质期和保质条件,保质期指可以保证产品出厂时具备的应有品质,过期后品质有所下降,但很可能吃了也没危险;保存期或最后食用期限则表示,过了这个日期便不能保障食用的安全性。

在保质期之内,应当选择距离生产日期最近的产品。

就算没有过期,随着时间的延长,其中的营养成分或保健成分还是会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最后还要看认证标志。

很多食品的包装上有各种质量认证标志,比如有机食品标志、绿色食品标志、无公害食品标志、原产地认证标志等,还有QS标志,没有它的食品就不能进入超市销售。

这些标志代表着产品的安全品质或管理质量,具体意义在后面还会细致说明。

在同等情况下,最好能够优先选择有认证的产品。

那些商家自封的标志不必在意,但产地说明还是值得看看的,因为如果产地生态环境好,周围没有污染源,产品的安全质量就会让人放心。

产地污染大的地方,各种污染物质会从土壤、灌溉水中进入植物体内,比施农药还可怕。

细看以上信息之后,产品的优劣就一目了然,广告宣传也不再能够轻易“忽悠”你购买那些对厂家来说利润最大的产品了。

(摘自《这样选购食品最安全》有改动)1.文中划线句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举例子(1),列举某产品的配料表,说明了原料排序的法规要求(或说明了按法规要求,用量最大的原料应当排在第一位,最少的原料应该排在最后一位)(1)。

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保质期指可以保证产品具备的应有品质的期限,过期后品质有所下降,但可能..吃了也没危险。

不能删去。

“可能”表示推测(或起限制作用)(1分),是说食品过了保质期吃了不是一定就有危险,但不排除有危险的可能性(1分);如果去掉,则变成完全没有危险了,这与事实情况不符(1),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