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数字高程模型第三讲:DEM数据获取方法
数字高程模型第三讲:DEM数据获取方法
4.其他数据源 用气压测高法、航空测高法、重力测量等方 法,可得到地面系数分布的高程数据。 依此建立的DEM主要用于大范围且高程精度 要求较低的研究。
5.既有DEM数据 我国到目前为止,已经建成了覆盖全国范围的 1:100万、1:25万、1:5万数字高程模型,以及 七大江河重点防洪区的1:1万DEM,省级1:1万 数字高程模型的建库工作也已全面展开。 对已存在的各种分辨率的DEM数据,应用时要考 虑自身的研究目的以及DEM分辨率、存储格式、 数据精度和可信度等因素。
DEM是采样数据的最终表现形式和产品,从 原始数据到DEM,要经过一系列的数据处理, 在这一过程中原始数据中的误差会被传播和 放大。 DEM用户应把重点放在数据来源和输入质量 控制上,而不是学习复杂的内插方法。
影响DEM 精度的因素还包括DEM 内插方 法、有无顾及特征线、DEM 分辨率大 小等,但是,减少数据采集时的误差是保证
3.2.2基于不同观点的采样 1.统计学观点:DEM表面可以看作是点的特定集合 (采样空间)有随机采样和系统采样两种方法。 因此,对特定集合的研究可以转化为对采样数据 的研究。 随机采样:对各采样点以一定概率进行选择,各 点被选中的概率各不相同(若概率相同则为简单 随机采样)。 系统采样:也称规则采样,以预先设定的方式确 定采样点,各采样点被选取得概率为100%。
2)扫描数字化/矢量化 扫描过程:将地形图从模拟状态(纸质地图)通过 扫描转换成灰度(彩色)的数字数据(影像),即 以像素信息方式存储地图信息。 注意两个问题:分辨率、颜色 矢量化过程:将得到的栅格图像转化为矢量数据。 具体方法:手动、半自动、全自动式
步骤: 扫描图件准备:图件、接图表、控制点、坐标系等 图件预处理:检查图面是否平整、图廓点与符号清 晰,量测图廓边长,检查变形情况,检查接边,等 高线连接情况等。 定向纠正与编辑:将地图数据由数字化仪坐标(扫 描文件坐标)转化为地理/地图坐标。若图面变形大, 逐格网进行纠正。坐标变化方式由仿射变换、双线 性变换、二次多项式等方法。坐标误差要小于10米。
2.几何学观点:DEM表面通过不同的几何结构来 表示,这些结构按其自身的性质可分为规则和 不规则两种形式。 规则结构据其在空间表现可分为: • 一维结构:对应的采样方法为剖面法或等高线 法。 • 二维结构:通常为正方形或矩形、等边三角形、 六边形或其他规则几何图形。 不规则结构:不规则三角形或多边形。
5.选择性采样:根据地形特征进行选择性采样, 沿山脊线、山谷线、断裂线、离散特征点 (山顶点)等。 优点是只需以少量的点便能使其所代表的地面 具有足够的可信度。 6.混合采样:将选择性采样与规则格网采样相 结合或者是选择性采样与渐进采样相结合的 方法。
3.3.2DEM数据采集方法
1.地形图数据采集方法 地形图数字化是一种DEM数据获取的最基本方法。 1)手扶跟踪数字化 步骤: 定参考点(固定地图) 定控制点 跟踪采集(点方式、流方式)
3.3 DEM数据采样策略与方法
3.3.1采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方法 1.沿等高线法:采样时将Z轴固定,即固定高程
值眼等高线采集高程点。平坦地区不宜使用。
2.规则格网采样:通过规定X和Y轴方向的间距 来形成平面格网,在立体模型上两侧这些格网 点的高程值。 规则格网采样能确保所采集数据的平面坐标具 有规则的格网形式。
3)摄影测量数据采集重要注意的问题 断裂线:一些地形特征线、陡坎,人工或自然 建筑,如梯田、河流、冲沟、池塘等在地面 产生了转折或突变。 在采集过程中断裂线要给予不同的明确编码。 单断裂线:山脊线、山谷线、坡脚线等。 双断裂线:陡坎、陡坡,两条断裂线表示上、 下缘,成对出现。
3.野外测量数据采集方法 对于小范围的DEM其主要服务于工程设计,对 精度要求较高,采用野外测量(地形图数字 化精度不一定够,航测成本高)。 仪器:全站仪测量、平板测量、GPS测量、车 载GPS测量等。
地形结构特征(实线为山脊线,虚线为山谷线,三角形表示山顶, 小圆为鞍部,正方形为方向变化点和坡度变化点)
4 . 地形的复杂程度 地形曲面的复杂程度是地形数据采样时必须考虑的又 一个因素。地形比较破碎,采样点多;地形比较均匀 平坦,减少采样点。 地形复杂度可以通过粗糙度和不规则性来描述,可用 不同参数来表达(分数维、地形曲率、相似性、坡度 等),这些参数能够描述地形曲面的总体特征。
数字高程模型
第三章 DEM数据获取方法
3.1DEM的数据来源
3.1.1DEM的数据来源 1.影像 航空摄影测量:地形图测绘和更新的最有效、最 主要的手段,高精度大范围DEM生产最有价值的 数据源。 航天遥感:从相片上获取的高程数据精度低,只 是获取大范围小比例尺数据的有效方法 (LandSat的MSS、TM和SPOT上的立体扫描 仪)。近年来出现的高分辨率图像(IKONOS)、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机载激光扫描仪等 新型传感器能获取高精度高分辨率的DEM。
2.数据采集方法对比
方法 地形图 手扶跟踪 扫描矢量化 速度 适用范围 慢 小 较快 小 高程数据精度 低 较低 采集成本 低 最低
摄影测量 航空航天摄 影
地面摄影 野外测量
快
最大
普通遥感精度低 机载激光扫 机载激光扫描和 描和干涉雷 干涉雷达精度高 达最高
高 最高 高 高
快
较大
最慢 最小
3.4 DEM数据采集质量控制
较高的综合程度,仅反映 编绘成图 地形的大致特征
小比例尺 1:100万
3.地面测量数据 Gps、全站仪、经纬仪等与计算机在野外观测获取地面点数 据,处理变换后建成数字高程模型。一般用于大比例尺的 地形测图和地形建模。如公路铁路勘测设计、房屋建筑、 场地平整、矿山、水利等对高程精度要求较高的工程项目。 虽然地面测量方式的精度非常高,但其工作量大,周期长、 更新十分困难,费用较高,一般不适合大规模的数据采集。 可采用地面摄影测量在地面摄取立体像对,通过近景摄影 测量方法获得小区域的DEM。
3.剖面法采样:数据采样时将X或Y轴之一固定, 沿一个方向即剖面方向上对高程进行采集。 速度较快,精度比规则格网的要低。 4.渐进采样:随着地形复杂程度的变化合理的分布 采样点,在小区域内网格间距逐渐改变,采样也 由粗到精地逐渐进行。 渐进采样能解决规则格网采样方法中的数据冗余, 但在地表突变区域内仍有较高的冗余度。 若在第一轮粗略采样中丢失某些相关特征,不可 能在后轮中恢复。
• 特征线:山脊线、山谷线、断裂线(陡坎、海岸 线、水涯线等)--将特征点相连形成。 • 坡度变换点:在地形剖面上反映了地形的坡度变 化趋势—陡缓坡的变化。 • 方向变化点:在平面上刻划着地形特征线的走势 变化—正负坡的变化。 非特征要素:分布在各个地形单元上的点和线, 为满足采样点密度要求而加测的点和线,用于辅 助地形重建。
应用影像数据作为DEM数据源时要注意以下几 个特点: 遥感影像的几何畸变; 遥感数据的增强处理,用于扩大不同地物影像 的灰度差; 遥感影像数据的空间分辨率; 遥感影像数据的解译和判读;
2.地形图:地形图是地貌形态的传统表述方法,是各种尺度 DEM建立的主要数据源。 应用地形图作为DEM数据源时要注意以下几个特点: 地形图的现势性:纸质地形图制作工艺复杂,更新周期比 较长,经济发达地区比落后(或山区)更明显; 地形图存储介质:传统地形图多为纸质存储介质,受环境 影响易变形; 地形图精度:地形图精度决定着地形图对实际地形表达的 可信度,与地形图比例尺、等高线密度(由等高距表示)、 成图方法有关。不同比例尺的地形图,其所表示的几何精 度和内容详细程度有很大的差别。地形图比例尺越小,对 地形的综合程度就越大,所表示的地形就越概括和近似, 反之亦然。
4.雷达测量数据采集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 机载激光雷达(机载激光扫描)LIDAR 主动遥感测量,周期短,精度高,高程精度可达 到10cm,空间分辨率达到1米。 通过对获取的三维坐标数据进行滤波、分类等 (剔除不需要数据),进行建模,即可得到 DEM数据。
3.3.3DEM数据采集方法的对比 1.选择数据采集方法考虑的因素 目的和需求、DEM精度、所需设备条件、拥 有的经费等。
扫描与矢量化:黑色或彩色扫描,扫描参数根 据图件信息量、线划密度、质量等因素调节, 一般分辨率不小于300dpi。扫描后进行矢量化。 数据分层:主要用于DEM的层有地形信息层、 水系层、推测区域、辅助高程层、公里网层等。
2.摄影测量数据采集方法 1)摄影测量的基本原理:利用在不同地方获取 的具有一定重叠度的同一景物的两张影像,在 室内建立立体模型,对其进行三维量测。 2)摄影测量的信息获取方式 航空/航天摄影测量:飞行器上搭载摄影测量设 备(传感器),垂直摄影方式获得数据。 地面摄影测量:采用倾斜摄影或交向摄影方式 获取数据。
我国地形图比例尺系列特征
类型 比例尺 >1:5000 1:5000 1:1万 1:2.5万 1:5万 1:10万 中比例尺 等高距m <1 1 2.5 5 10 20 综合程度很低,较真实地 反映地形地貌 航测成图 综合特性 成图方式 实地测量
大比例尺
1:25万
1:50万
50
100
一定程度综合,近似反映 编绘成图 地形地貌
3. 基于特征的采样观点(地形曲面的几何特征) 形态各异的地形表面通过具有特征意义的点和线划 分为一系列单一的地貌形态。点和线具有不同的 地形信息: 特征要素:地形特征点和特征线 • 特征点:山顶、洼地、鞍部、山脚点、山脊点、 山谷点等----不仅能表示出自己的高程信息,还能 给周围点更多的地形信息
2.数据的密度 数据密度是指采样数据密集程度,与研究区域 的地貌类型和地形复杂程度相关。用于刻画 地形形态所必需的最少的数据点。 表示方法:相邻两点之间的距离、单元面积内 的点数、截止频率、单位线段上的点数等。 采样距离:相邻两采样点之间的距离,也称采 样间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