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亥杂诗》赏析讲解
(蓝色字体来自教参)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关于作者】
龚自珍(1792-1841),字璱sè人,号定盦ān,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代思想家、文学家。
出身于世代官宦的学者家庭。
27岁中举人,38岁中进士。
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
他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烟。
48岁辞官南归,次年暴卒于江苏丹阳。
【写作背景】
已亥指清道光十九年(1839),也就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龚自珍已48岁,对清朝统治者大失所望,毅然决然辞官南归,回归故里,后又北上迎取眷属,在南北往返途中,他有所思,有所感,就用鸡毛写在账簿纸上,投入一个竹筐里。
后来共“得纸团三百十五枚,盖作诗三百十五首也”(《与吴虹生书》),写就巨型组诗——《己亥杂诗》。
内容或直抒胸臆,或回忆往事,或叙述见闻,或赠答友朋,等等。
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的第五首,是作者刚刚离开京城时写的。
【诗句翻译】
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马鞭向东举起,这一起身,从此就是天涯海角了。
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赏析讲解】
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酒脱的气概。
首句明点“离愁”。
诗人与北京,可以说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的祖父、父亲都在北京做过官。
他自己幼年在京人塾就读,后来又多次赴京参加会试,直至在京做官。
离开与自已生活关系如此密切的京城,产生“离愁”原很自然。
但这里用“浩荡”来形容“离愁”的广大无边,说明愁绪之深,用“白日斜”这种带有象征色彩的描写来点明“离愁”产生的背景,却使人感到,这并不单纯是离开一个生活过多年的地方时的卷恋、惆怅之情,而是有着更深广的内涵。
从客观形势看,清王朝的统治已进人“衰世”,“白日斜”并不单纯指离京的时间,而是象征着当时的国运与局势。
正因为有这样深广的家国之忧,身世之感,这“离愁”便包含着政治的内涵,是对国事的忧虑。
次句说自己一离京师,从此便如远隔天涯。
诗人此次离京,先东行至通县,再沿运河南下,故说“东指”。
“吟鞭”,是挥响马鞭的意思。
“即天涯”,一出国门,即同天涯。
这里有对朝廷的眷恋,也有对国事的忧念。
从“浩荡离愁”和“即天涯”,便自然引出下两句来。
后两句展开联想,用比喻手法,移情于物,借“落花”自喻,掉落的花瓣并不是冷酷无情,自哀自怜的,是消融在泥土中以更好地保护盛开的鲜花,表现了诗人超凡脱俗的宽广胸怀。
在形象的比喻中,融人议论,自然而朴实。
“化作春泥更护花”,也表现出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以此来表达他至死仍牵挂国家的一腔热情。
【问题探究】
1.请解释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在原作中的意思,以及后来衍生的意义。
落红不是无情物,
3. 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写诗人辞官之后的离愁别绪的诗句是: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