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学案第一课时高一(2)部孟凡河2015-07-29【学习目标】1.理解文中作者在地坛中得到的生命启迪和人生感悟2.理解作者在景物描写中传达的生命内涵【学习过程】一、走近作者史铁生(1951—2010),中国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一次在山里放牛,遭遇暴雨和冰雹,高烧之后出现腰腿疼痛的症状,后导致双腿瘫痪。
数十年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
散文《我与地坛》影响最大,感动了无数读者,被公认为中国近50年来最优秀的散文之一,并入选了中学语文课本。
它是作者十五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晶,散文中饱含作者对人生的种种感悟,对亲情的深情讴歌。
二、听赏名家朗诵1.识记字音坍圮..()亘.()古不变窸.()窸窣.()窣嘈.()杂熨.()帖2.识记字形zuò()落历尽cāng()桑落mò()三、我读我思1.当初作者是在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下进入地坛的?(提示:包括身体状态和精神状态两个方面)2.作者初入地坛,眼中的地坛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3.第三段的景物描写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句式表达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采用这种句式?4.文中说:“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为什么说地坛是为了等我?5.在地坛宁静的环境中,最容易展开对生命的思考,作者思考了哪些问题?他找到答案了吗?6.作者在地坛中走出了死亡的阴影,在一定程度上说,地坛的植物和小动物给了他活下去的勇气。
阅读第五段景物描写,你认为作者在描写中传达了哪些生命启迪?7.当一个人能够豁达地面对死亡的时候,他的内心就获得了一份平静与祥和,带着这种心胸去观察,地坛呈现在作者面前的是又一番景象。
阅读第七段景物描写,感悟其中的生命昭示,在下面的横线上各填写一个词语。
人应该像落日一样地活着,照亮坎坷,生命的最后依然光辉灿烂;人应该像雨燕一样地活着,迎接风雨,在风雨中高歌;人应该像孩子一样地活着,在冬天的雪地上,踩出一串让人浮想联翩的脚印;人应该像古柏一样地活着,始终坚持自我,镇定自若,不为外物左右;人应该像气味一样地活着,散发着或灼烈或清纯或熨帖或微苦的味道,让人说不清楚……四、朗读景物描写学了这篇课文,你得到了一些什么启发?《我与地坛》学案第二课时高一(2)部孟凡河2015-07-29【学习目标】1.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体悟作者对母亲深挚的感情与深切的母爱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细节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学习过程】一、听赏名家朗诵识记字音、字形猝.()然去世倔强.()隽.()永恪.()守安xiáng()二、我读我思(一)感受母爱1.史铁生走出不幸命运的阴影,重拾生活的勇气,地坛和母亲都起了很大作用。
史铁生的母亲是一位怎样的母亲?用文中的关键词回答。
2.作者以充满感情的笔触描写母亲,真诚动人。
你觉得哪些句子最让人感动?(二)感受作者1.在文中作者表达了对母亲怎样的情感?2.“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这几句话也是作者对我们的告诫,你有过这种倔强和羞涩吗?当时你是怎样想的?现在呢?三、课外扩展欣赏《朗读者》节目中斯琴高娃朗诵《写给母亲》片段(作者贾平凹)。
人活着的时候,只是事情多,不计较白天和黑夜。
人一旦死了,日子就堆起来:算一算,再有二十天,我妈就三周年了。
三年以前我每打喷嚏,总要说一句:“这是谁想我呀?”我妈爱说笑,就接茬说:“谁想哩?妈想哩。
”这三年里,我的喷嚏尤其多,熬夜太久,就要打喷嚏,喷嚏一打,便想到我妈了,认定是我妈还在牵挂着我哩,她牵挂着我哩……我也是觉得我妈还在,尤其我一个人静静地待在家里,这种感觉就十分强烈。
我常在写作时,突然能听见我妈在叫我,叫得很真切,一听到叫声我便习惯地朝右边扭过头去。
从前我妈坐在右边那个房间的床头上,我一伏案写作,她就不再走动,看得时间久了,她要叫我一声,然后说:“世上的字你能写完吗?出去转转么。
”现在,每听到我妈叫我,我就放下笔走进那个房间,当然这房间里什么也没有,却要立上半天。
自言自语我妈是来了,或许,她在逗我,故意藏到挂在墙上的那张照片里,我便给照片前的香炉上香。
上香,要说上一句:我不累。
三周年的日子一天天临近,乡下的风俗是办一场仪式的。
我准备着香烛花果,去上坟,现实告诉我,妈……妈是死了。
我在地上,她在地下,阴阳两隔,母子再也难以相见,顿时热泪肆流,长声哭泣啊。
《我与地坛》学案(教师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文中作者在地坛中得到的生命启迪和人生感悟2.理解作者在景物描写中传达的生命内涵【学习过程】一、走近作者史铁生(1951—2010),中国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一次在山里放牛,遭遇暴雨和冰雹,高烧之后出现腰腿疼痛的症状,后导致双腿瘫痪。
数十年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
散文《我与地坛》影响最大,感动了无数读者,被公认为中国近50年来最优秀的散文之一,并入选了中学语文课本。
它是作者十五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晶,散文中饱含作者对人生的种种感悟,对亲情的深情讴歌。
二、听赏名家朗诵1.识记字音坍圮..(tānpǐ)亘.(gân)古不变窸.(xī)窸窣.(sū)窣嘈.(cáo)杂熨.(yù)帖2.识记字形zuò(坐)落历尽cāng(沧)桑落mò(寞)三、我读我思1.当初作者是在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下进入地坛的?(提示:包括身体状态和精神状态两个方面)答:身体状态:双腿残废,摇着轮椅精神状态:失魂落魄(倍受疾病打击,陷入极度痛苦,感到迷茫绝望,思想非常颓废)相关信息:①第三段:“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②第五段:“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2.作者初入地坛,眼中的地坛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答:“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第一段);“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第三段)3.第三段的景物描写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句式表达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采用这种句式?答:用了排比修辞和拟人修辞。
采用了倒装句式,通常表达该做主语的成份改做了宾语。
这样凸显了时间对地坛的改变作用,地坛的生命演变历程是被动化的,就像自己只能接受命运的安排一样。
作者以心观物,视角独特,句式新颖别致。
4.文中说:“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为什么说地坛是为了等我?答:①五十多年间几次搬家都离地坛很近,我认为这是缘分。
②我与地坛命运相似,地坛历经四百多年的沧桑,成了一座废弃的古园,而我残废了双腿。
③在命运的打击下,我相信了宿命,我和地坛的相遇也认为是宿命的安排。
④最重要的是,地坛给了我心灵的莫大慰藉,我与地坛情感相通。
“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5.在地坛宁静的环境中,最容易展开对生命的思考,作者思考了哪些问题?他找到答案了吗?答:思考的问题:①为什么要出生;②关于死亡;③怎样活。
思考的结果:①出生是一个事实,没有辩论的意义;②死亡是一种必然,不必急于求成;③活着需要终生感悟。
6.作者在地坛中走出了死亡的阴影,在一定程度上说,地坛的植物和小动物给了他活下去的勇气。
阅读第五段景物描写,你认为作者在描写中传达了哪些生命启迪?答:①“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它的生命虽然卑微弱小,但大自然的每个生命都应活得多姿多彩,安安稳稳。
②“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它是多么快乐、悠闲、自在,并且充满活力,充满信心,有目标。
③“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人生需要有一种信仰,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靠自己的力量来改变自己的生活轨迹。
④“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人生也会有寂寞的时候,但是它和新生紧密相联,蜕变之后自是宽广的天地。
⑤“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露水坠地尚且摔开万道金光,人更应勇敢正视不幸和死亡,即使最后一瞬,也要绽放光芒。
7.当一个人能够豁达地面对死亡的时候,他的内心就获得了一份平静与祥和,带着这种心胸去观察,地坛呈现在作者面前的是又一番景象。
阅读第七段景物描写,感悟其中的生命昭示,在下面的横线上各填写一个词语。
人应该像落日一样豁达地活着,照亮坎坷,生命的最后依然光辉灿烂;人应该像雨燕一样勇敢地活着,迎接风雨,在风雨中高歌;人应该像孩子一样快乐地活着,在冬天的雪地上,踩出一串让人浮想联翩的脚印;人应该像古柏一样坦荡地活着,始终坚持自我,镇定自若,不为外物左右;人应该像气味一样自然地活着,散发着或灼烈或清纯或熨帖或微苦的味道,让人说不清楚……四、朗读景物描写学了这篇课文,你得到了一些什么启发?我们要珍爱生命,热爱生活,正视人生的苦难与挫折,克服脆弱。
《我与地坛》学案(教师板)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体悟作者对母亲深挚的感情与深切的母爱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细节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学习过程】一、听赏名家朗诵识记字音、字形猝.(cù)然去世倔强.(jiàng)隽.(juàn)永恪.(kâ)守安xiáng(详)二、我读我思(一)感受母爱1.史铁生走出不幸命运的阴影,重拾生活的勇气,地坛和母亲都起了很大作用。
史铁生的母亲是一位怎样的母亲?用文中的关键词回答。
答:史铁生的母亲是一位疼爱儿子和理解儿子的母亲,是一位苦难而伟大的母亲,是一位意志坚忍和毫不张扬爱的母亲。
文中有四处概括母亲形象的句子:①第二段:“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
”②第三段:“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③第六段:“只是到了这时候,纷纭的往事才在我眼前幻现得清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才在我心中渗透得深彻。
”④第九段:“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2.作者以充满感情的笔触描写母亲,真诚动人。
你觉得哪些句子最让人感动?答:①第二段:“每次我要动身时,她便无言地帮我准备,帮助我上了轮椅车,看着我摇车拐出小院。
”运用动作描写,描写母亲对“我”的默默的爱抚,让我们想到“大爱无言”,静默的行动包容着深沉的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