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与地坛》学案

《我与地坛》学案

第一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层,“我”与地坛的缘分(1-5);
第二层, “我”在地坛中冷静下来,思考死和生的问题(6、7)。

——死是容易的,关键是怎样活下去。

园子中的一切撞击着作者的心灵与情感,他从中找寻到活下去的勇气。

第二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层,写坚韧母亲为“我”忍受巨大的痛苦(1-3)。

第二层,“我”创作取得成功,而母亲却不能分享“我”的快乐。

回忆母亲多次到园中找“我”(4-10)。

这部分着重写母亲对“我”的影响和激励,母亲给“我”以生存的启发,使“我”懂得怎样生活。

从内容上来看,前者写“我”与地坛的故事,后者地坛成为背景,写在地坛这个大背景之下,“我”与母亲的故事;也可以说,地坛是史铁生获得生存信念的地方,也是他感受母爱最多的地方,“车辙”和“脚印”的重合就是一个证据。

从主题思想上来说,地坛帮“我”解决了要不要生的问题;母亲帮“我”解决了怎么生的问题。

他们都给“我”生的启示。

从构思上来讲,地坛是“物”对作者的启示,而母亲是“人”对作者的启示。

我们甚至可以说,地坛是我虚化了的母亲,而母亲是我心目中的地坛。

我去地坛 ---------- 母亲“准备”---------- 母亲“目送”
我在地坛----------- 母亲“心忧”---------- 母亲来“找”
作者深深感悟到母亲的苦难和伟大,痛感自己的母亲是活得最苦的母亲,她日日夜夜生活在愁苦忧虑之中,她的悲苦深沉不外露。

母亲早逝,仅仅活了49岁,再也看不到儿子的出息,母亲没有看到儿子发表作品的一天,没有看到儿子作品获奖的一天,没有能分享儿子的快乐。

作者对母亲的悼念是魂牵梦萦,痛彻心扉。

作者是怎样将“我”与“地坛”联系起来的?(提示:二者有何相似之处?)
地坛与我
心理相符---------由繁盛到废弃;
情景相宜--------残损中有生机;
气氛适宜-------宁静、古老,适于思考。

“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在作者的心中,我与地坛是有缘分的,古园和他是息息相通的,古园能够感受他的痛苦,理解他的情感,并给他以生命的启示,可以说,自他残疾以后再来到这里,古园就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

荒园的破
败烘托了落魄颓唐的精神状态和悲苦的命运,野草荒藤的茂盛,自在坦荡却让“我”感到万物盛衰皆自然。

地坛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接纳了我。

荒芜但是不衰败,生命永恒。

我与地坛之间有什么缘分?
①“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②“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然让我残废了双腿。


③“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④“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

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


⑤十五年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里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在这个“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里,作者看到了怎样的地坛?这些景物给了作者怎样的启发?
作者感到了生命的涌动,促使他思考生与死的问题,促使他与命运抗争。

园子虽然荒芜,但是并不衰败;“我”虽然残疾,但是不应该颓废!
为什么说古园仿佛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地等待了四百多年?为什么说它让“我”残废了双腿?
作家笔下的地坛,既是一个具体的古园,更是一种象征,是某种历史条件下一种命运的象征。

作者是在文革初期响应号召赴陕西插队落户,因积劳致残下肢瘫痪”。

古老的地坛象征了某种命运,故而说它“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它“让我” 残废了双腿。

有几处关于地坛的景物描写?这几处描写各有什么特点?
三处。

第一处:破败、荒芜、古旧。

第二、三处:宁静,充满生命力,体现这古老的园子生命依然顽强,洋溢着生命的律动。

地坛的特点:荒芜但不衰败。

地坛是如何帮助作者走出困境的?从课文的景物描写中体会地坛对作者的影响。

总结景物描写在本文中的作用。

景物描写一:"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

……见自己的身影。

"
地坛在等待"我"来临的四百多年里除去了身上所有人工的雕琢,磨灭了身上的浮华与光芒,让生命显露出本真的模样,以便让"我"看到人生的真相。

又在"我"入园的时候, 让"我"看见那亘古不变的夕阳,让我在满园沉静中 看到时间、认识自己。

景物描写二: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园子都是草木竟相生长弄出的响动,悉悉碎碎片刻不息。

"
地坛向我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让我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及情趣,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无法替代的。

生命的自得其乐促使"我"认识到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

当然,人也不例外。

景物描写三:"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譬如那……譬如……譬如……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地坛在不断地变化中显现出永恒的一面,让"我"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永恒。

地坛上不断上演着季节的离去与来临;所有这一切都鉴证了生命本身的律动的真实。

地坛的意图是什么?
地坛经受了四百年的历史沧桑,它破败荒芜,但仍然生机昂然。

古树荒藤,蜂儿蝉儿,蚂蚁瓢虫……全都按照自己的方式和自然法则生生不息。

作者在这个园子里真实地感受到了哪怕是极弱小的生命,也涌动着鲜活的生命力。

它启发作者无论身处何地,遭受什么打击,都要顽强的生活下去,不应该放弃生命。

这就是 “地坛的意图”
在地坛的启迪下,作者对生与死有了什么新的思考?
一个人,出生了,就是事实,死是一个必然降临的节日,不必急于求成。

怎么活下去?以什么精神状态活下去?如何面对冷酷不公平的命运?
作者瘫痪后,在十五年漫长岁月中,由“失魂落魄”到一个作家,思想感情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这样的变化,与地坛这个环境有怎样的关系?
作者经历了一个从苦闷绝望到充满希望的过程。

地坛这个包孕着永恒与瞬间、古老与新鲜、沉寂与涌动、博大与纤细的双重境界给了作家的心灵以强烈的震动。

地坛超然博大的历史沧桑和喧嚣不已的生命涌动,唤醒作者的生命意识。

地坛历久而弥坚的活力,激
励了作者采取积极人生态度,从绝望中走出。

母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是一个疼爱理解、体谅宽容儿子的母亲;
是一个痛苦惊恐、默默承受命运艰难的母亲;
是一个意志坚忍、挚爱却不张扬的母亲。

文章是如何来写母亲的形象的?文中几次出现“现在我才想到”、“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之类的话,表现的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文章没有正面直接描写母亲,而是通过自己的心灵对话、自问自思、逐渐理解母亲对我的爱来写母亲的。

表明对母亲的深深的歉意,自己痛彻心肺的悔恨与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

这样写文章真诚动人。

母亲的命运给了作者什么启发 ?
母亲完全是在苦难的折磨中度完了她自己的生命。

看来,命运的造就也就决定了角色的分配和承担的方式,有些人仿佛生来就是为了承受苦难,在苦难中默默地忍受着命运的重压。

母亲的“活法”,就解答了自己应该怎样活、怎样面对命运、怎样面对苦难的问题,这就是默默地坚忍地承受命运交与的苦难。

我与地坛、母亲的关系是什么?
地坛和母亲都包容了我,给了我生命的感悟。

可以说,地坛和母亲已经一起融入了我的生命,我看见地坛,就仿佛看见母亲,正如文末所
说“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怎样理解文章最后提到的“这园中不单处处都有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句话?
明确:“车辙”是作者在地坛里走过的“路”,这条路也是作者的心灵求索之旅。

而“车辙”和“脚印”的交织,说明作者每一次精神跋涉,都不是独立完成的,都混合着母亲的精神赞助,都含有母亲的忧虑和哀伤!而且“车辙”和“脚印”的交织,还象征着母亲和地坛已经融为一体——地坛是我再生的母亲,而母亲的博大是虚化的地坛。

一切不幸命运的救赎之路在哪里呢?
作者将一己的生命放在地坛这样一个恢宏深邃天地中,他静静坐在园子的一角,在融会了过去现在和未来,融会了死生的时刻里,看到了包容
孤独的个体生命在内的更大的生命本相。

生命是永恒的,把个体的生命投入到永无终结的生命之舞中时,对于个体苦难以及一切不幸命运的自我超越就都变成了一种必然。

这样一种洋溢着生命本色之美的境界,既成就了史铁生内心的希冀与不舍的探询,也完成了他为文的寄托。

从思想内容,本文值得我们借鉴吸收有哪些?
要顽强地开辟一条走向自己幸福的路。

要更加深切地感受母爱。

珍爱生命,珍爱健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