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德育原则练习题

教育、德育原则练习题

教学、德育原则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是()
A.教学目的 B.教学内容 C.教学原则 D.教学方法
2.课堂教学中,学生依靠形式、颜色、声音、感觉来进行思维的过程,是全面贯彻了()原则
A.启发性 B.巩固性 C.系统性 D.直观性
3.与启发性原则在教学中贯彻要求不符的是()。

A.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B.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C.严格遵守职业道德 D.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4.在教学中贯彻启发性原则的首要问题是()
A.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B.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C.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性 D.发扬教学民主
5.某小学三年级老师在教“笑迎”这一新词时,首先复习“跃进”“斗志昂扬”等词语。

“跃进”的“跃”字的右面一半就是“笑”字的下半部,“斗志昂扬”的“昂”字下半部加上“辶”就组成了“迎”。

然后学生再学习新词“笑迎”,就很容易掌握了。

这位教师运用的教学原则是()
A.启发性原则 B.循序渐进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量力性原则
6.()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A.疏导原则 B.导向性原则
C.知行统一原则 D.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7.“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体现的德育原则是()
A.疏导原则 B.知行统一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8.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经常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这贯彻的是教学原则中的()
A.巩固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直观性原则
D.发散性原则
9.“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所阐明的教学原则是()
A.循序渐进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10.马卡连柯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这句话反映出的德育原则是()
A.知行统一原则
B.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C.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D.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的原则
11.阿亮痴迷网络无法自拔,李老师找阿亮谈心,聊互联网和比尔·盖茨,并肯定他上网学习电脑技术的积极性,借此了解了阿亮的内心世界,在此基础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转变了阿亮。

李老师的做法最能体现的德育原则是()
A.疏导原则
B.在集体中教育的原则
C.理论与生活相结合的原则
D.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12.由于学生正处在品德形成阶段,可塑性强,这就要求学校德育要坚持(),为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指明方向。

A.导向性原则
B.疏导原则
C.一致性原则
D.连贯性原则
13.“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这是贯彻德育()原则的基本要求之一。

A.连贯性
B.疏导性
C.一致性
D.导向性
14.古代学者朱熹认为“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这体现的德育原则是()
A.一致性原则
B.正面引导原则
C.知行统一原则
D.严格要求原则
15.“在集体中,通过集体,为了集体”的教育体系是由苏联早期的著名教育实践家和理论家()创立的教育模式的理论内容。

A.凯洛夫
B.马卡连柯
C.列昂节夫
D.达维多夫
二、案例分析
育才小学校长陶行知在校园看到男生王友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当即斥责了他,并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里去。

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经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

可一见面,陶行知却掏出了一块糖果送给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

”王友惊疑地接过糖果。

随之,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他手里,说:“这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尊重我,我应该奖你。

”王友更惊疑了,他眼睛睁得大大的。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到王友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王友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说道陶……陶校长,你……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果递过去,说因为你正确地认识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可惜我只有这一块糖了,我的糖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完了吧!”说完,就走出了校长室。

陶行知先生的做法符合哪些德育原则?请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陶行知先生的做法符合德育原则中的疏导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以及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1)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比如:当陶行知看到男生王友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当即斥责了他,这是对学生严格要求的表现,但是陶行知先生也给予了学生充分的尊重,没有使学生在同学面前难堪,而是让他放学时到校长室去。

(2)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比如:陶行知来到校长办公室时,王友已经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

可一见面,陶行知没有批评他,却将糖果送给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
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

”陶行知用自己的言行举止以及事实真相来说明道理,启发他们自觉认识问题,自觉履行道德规范。

(3)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学生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的消极因素,促进学生道德成长。

陶行知先生可谓把这一原则运用到极致。

比如: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到王友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陶行知先生首先肯定了王友打抱不平的优点,但话中有话,“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这句话就是要让王友自觉认识到自身的错误。

最终王友感受到了陶行知先生的良苦用心,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所在:”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