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苏省镇江市句容市九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

江苏省镇江市句容市九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

江苏省镇江市句容市九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一、积累运用(23分)1.(2分)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shì,历史的变迁,生命在诞生、成长、繁衍.、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律。

我俯身倾听着,分biàn着,心神犹如融于水中,随泉而流,游遍鼎湖;又好像泉水汩汩滤.过心田,冲走污垢,留下深情,任我品味,引我遐想。

(选自《鼎湖山听泉》)2.(8分)默写①,春风不度玉门关。

②晓战随金鼓,。

③竹外桃花三两枝,。

④欲将轻骑逐,。

⑤那柔曼如提琴者,;那清脆如弹拨者,。

⑥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⑦,似曾相识燕归来。

3.(6分)名著阅读。

(1)下列对名著内容表述有误的两项是A.豹子头误入白虎堂,刺配沧州,到沧州后,被高俅安排看管草料场。

不久,草料场被烧,林冲为躲避仇人追杀,与花和尚一起雪夜上梁山。

B.白骨精﹣﹣白骨精又叫白骨夫人,是唐僧西天取经途中遇见的少有的女妖精,她想吃唐僧肉,先变成十六七岁的漂亮少女,再变成一个八十岁的老婆婆,后变成年迈力衰的老翁,均被孙悟空识破。

C.《骆驼祥子》的主人公,老实、健壮、坚忍,同时他又自尊好强、吃苦耐劳,但依旧没有摆脱悲惨生活命运。

他告诉我们没有好的社会环境,仅仅依靠个人奋斗不是劳动人民摆脱贫困改变境遇的正确道路的道理。

D.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著名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在病榻上(当时他全身瘫痪、双目失明)艰难写成的,出版后产生了巨大影响。

E.纯净的月光照着大河,照着油麻地小学的师生们,也照着世界上一个最英俊的少年,这个“最英俊的少年”指白雀。

(2)简答题在《格列佛游记》中,利立浦特与不来夫斯库之间的矛盾是如何产生的?4.(3分)下面一段文字共有三处画线句,其中两处有语病。

请先找出病句,并且加以逐一修改垃圾畅销书畅销的原因很多,或是为了满足读者的猎奇心理,①或是作为一时新闻的补充的原因,②或是拿来作为炫耀,但它们共同的特点是生命力短暂,③未必经不起仔细推敲。

它们因急功近利而生,也因急功近利而死。

走过街头旧书摊,我时常发现它们的踪迹。

它们灰头土脸地夹杂在一些旧杂志中,没有了往日的骄横。

①第句成分赘余,应把“”去掉。

②第句逻辑错误,应在“”后加上“”。

③第句否定过多,应把“”去掉;或把“”改为“”(分号前后只需选一处)5.(4分)综合性学习。

材料一:每年四月是我国“全民读书月”。

一个爱阅读的民族,才能真正铸就过硬的软实力。

材料二:湖北省著名的百岁将军童陆生,他的健康经验有“三乐”,即心宽为乐,读书为乐,助人为乐。

他深知读书可以陶冶性情,延缓衰老。

至今,他除了读医学、文学杂志外,还整理出多个诗集和回忆录。

材料三:《语文课程标准》向中学生推荐了几十本经典必读书目,但遗憾的是,我们常常看到许多中学生的经典阅读只停留在根据古典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上。

(1)请从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概括出一个共同的结论。

(2)针对材料三中的中学生读书现象,学校准备开展“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的主题活动。

请你为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

二、阅读理解(47分)6.(6分)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旅宿杜牧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①.寒灯思旧事,断雁②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③,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注释】①悄然:静静地。

这里是忧郁的意思。

②断雁:失群之雁。

此为失群孤雁的鸣叫声。

③远梦句:家远梦亦远,梦归之时已到拂晓,言梦里归家时间之短暂。

(1)这首诗借助、、归梦、家书等意象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2)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在技法上有其独到之处,杜牧的《旅宿》一诗也有一句,请找出来写在横线上,并品析其妙处。

7.(12分)阅读文段,完成下列题目。

蒋琬字公琰,零陵湘乡人也。

以州书佐随先主入蜀,除①广都长。

先主尝因游观奄②至广都,见琬众事不理,时又沉醉,先主大怒,将加罪戮③.军师将军诸葛亮请曰:“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

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愿主公重加察之。

”……建兴五年,亮住汉中,琬与长史张裔统留府事。

八年,代裔为长史,加抚军将军。

亮数外出,琬常足食足兵以相供给。

亮每言:“公琰托志忠雅,当与吾共赞④王业者也。

”密表后主曰:“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

”(《三国志•蜀书•蒋琬传》)【注释】①除:提拔官职。

②奄:突然③戮:杀。

④赞:辅佐。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社稷..之器②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③亮数.外出④便要.还家(《桃花源记》)(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为”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代裔为长史A.为天下唱(《陈涉世家》)B.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C.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D.故为之说(《捕蛇者说》)(3)翻译下列句子。

①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

译文:②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与朱元思书》)译文:(4)蒋琬深受诸葛亮器重的原因有哪些,请你写出两点。

8.(13分)阅读议论文,回答小题。

谈自立①常言道“大树底下好乘凉”,然而庇护在大树底下的小树苗是长不成参天大树的。

同样,人也是如此,不求自立是不会成才的。

②自立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只有自立才能有发展的前途。

世界著名的大发明家爱迪生的自立本领就很强。

他十三四岁时为了建造实验室,常常到车站卖报,同时还在自己的后院里种植蔬菜,收获时再拿到市场上去卖。

他用这些钱为自己建造了一间实验室,在此基础上他的发明也层出不穷。

由此可见,自立对一个人的成功多么重要,要想成才,先得自立。

③相反,一个人如果不自立,样样都依赖别人,那么他是不会成大器的。

球王贝利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能成为球王,而我的儿子是不会成为球王的。

”他说的话是有道理的。

贝利能成为球王是因为他有很强的自立本领,而他的下一代却在富足的环境下产生了依赖的心理,缺乏吃苦的精神,这就决定了球王的儿子永远成不了球王。

④球王贝利认识到了这一点,可是,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庇护子女的现象却十分严重。

含辛茹苦的家长们为子女们样样操心,尽力为子女们减轻一切负担,然而这却使不少少年养成了过度依赖的坏习惯。

殊不知我们当代的少年是跨世纪的一代,肩负着历史的重任。

视子如宝的家长们,你们应该还自己子女一份自由,让他们自立,为他们将来建设祖国打下基础。

⑤自立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

想成才的青年朋友们,让我们一起摆脱别人的庇护去自立吧!(1)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2)简要叙述本文的论证思路?(3)第②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4)请联系选文并结合下面的一段话,谈谈你对“自立的内涵”的理解?自立,是那荒山上挺拔的松柏;自立,是那石缝间翠绿的小草;自立,是那波澜中高扬的风帆,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在向我们诠释自立的内涵。

9.(16分)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守山人①甘河镇的山,初见的人定时不会喜欢的,偏大的土包罢了,不巍峨,不峥嵘。

时间久了,就明白这山的好了,一座连着一座,仿佛是看不到头的远。

她是安静的,平和的,像母亲的怀抱,温暖舒适。

山与山之间有时会出现一处缓坡,往往有溪水流过,一股炊烟在大山深处的山脚下突兀而出,青天白云下,十分扎眼,一座木制的房静静地立在小河旁。

②“老康呦,我退休了,明个儿回镇上。

”看不见人影,苍老的声音从密林深处传来。

屋里的老康听到这话,顿了一顿,发出一声叹息,出了屋子,半倚在门上,看看前方的树林,又是一声叹息。

恰好林间的小路上现出个人影,头发花白,颤颤巍巍的行着,弓着腰,看到老康,直了身子,冲他一笑。

“哈哈,你那点蘑菇是留不下了吧,我可是把我养了一年的鸡都带来了,哈哈﹣﹣”老朱笑得很开心,快走几步,奔着老康去了。

“哼,你这死老头子,没多大个出息,除了吃,你还有啥念想?给你吃,都给你吃,可是只怕你的牙无福呦。

哈哈……”老康也离了门,走向老朱,两个人拥抱在一起。

③“老康,我老了啊。

”“老朱,我也老了。

”山间的风很少,这一刻却是舞动着,摇动着这山上的树,松树,杨树,桦树,高的,矮的,发出哗哗的声响。

④两人拍了拍肩膀,不愿分开。

良久,老康接过老朱手上的鸡,进屋去了。

老朱一屁股坐在树桩上,光滑油亮,树是盖房子时伐的,好大的树,当年他们数了数年轮,大概百年多吧,决不是一百年,他们却是没数清的,这样的树在这里好多,数不清的多。

掏出烟袋子,装上一袋烟,火一燃,蓝色的烟雾飞了起来。

“老康啊,我是不中用了,咱们仨上山那年,跟着魏大叔山上山下地不知跑了多少趟,虽然累但是有劲啊,现在是又……”⑤“闭上你的臭嘴,哪三个,不就咱们俩吗?哪三个,哪里有三个?”老康放下手里的松枝,不看老朱,却是一脸的不高兴。

老朱的烟枪停在了空中,不一会老朱呵呵地笑了,把烟枪放到嘴里大口地吸了起来。

⑥也不知过了多久,老朱惦记的小鸡炖蘑菇发出诱人的香味。

老康也坐在树桩上,折几个柳条,递给老朱一双,自顾自地喝了起来,老朱笑了笑,也不示弱,自己也喝得欢。

他俩之间,也有个树桩,也有过打磨的痕迹,只是不像他俩坐的那般油亮。

“伙计,你算算咱们来了多少年了?”闻听此言,老康放下酒杯,看着铁锅,一言不语,老朱眯上眼,筷子停在空中。

⑦“三十七年了。

”老康说。

“三十七年啊!”老朱说。

“大家都没忘啊。

”老康顿了一下又说道,“我总是不愿正视他的离去,你也要走了,我就想想过去吧,当年,咱们仨刚来,我至今还记得!这镇上的人的好。

”老朱点了点头,“这里的人淳朴,风景也好,当时魏大叔让咱们来守山,咱们还不愿意,这里真是好地方……”老康喝了口酒,接过老朱的话,“大叔带着咱仨走遍了山,这里的好东西真多,蘑菇,木耳,以前哪见过这么大的,野果也好多,山丁,山杏,榛子,吃也吃不完。

”老康看着锅中的菜,唏嘘不已。

“你真的舍得?”老朱不说话,只是喝了杯中的酒。

“都走了,走了好啊。

”老康似乎是哭了。

⑧第二天清晨,老康爬上了山,看着老朱走的方向,不一会儿,一个老人走了出来。

今天老朱走得很直,像松树一样挺拔,象山杨一样沉稳。

老朱确实走了,走的时候,向着山顶挥手,像是知道老康在这里,或许他在向大山告别。

⑨蓝天,白云,清翠的树林。

一个月过去了,老康的房前多了两个年轻人。

⑩“老康叔,老康叔﹣﹣”老康闻声而出,那日没白尽的头发,已经全白了。

“你们是……”老康显然是不认识他们的。

“老康叔,我叫朱明泽,你大概听过我的名字。

父亲回去后,不到半月就去世了,他得了癌症。

他告诉我,这里还有山,还有树,让我来帮您。

”明泽的眼圈红了,转过头,看着山,又是那么坚定。

⑪“老康叔,我叫陈遗志,当年父亲为了救火牺牲的时候,我还没出生,母亲给我起名遗志,告诉我长大后,帮父亲看着这山。

”遗志也看着这山,他的父亲就埋在这里。

⑫老康看着两个青年,笑着哭了……(1)请根据提示,简要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

①三人在魏大叔的带领下守护山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