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作文教学的几点尝试
我在作文中教学常常看到同学们在作文时,因为没法下笔而觉得痛苦,作文并没有想象中那样困难,作文跟说话是互相联系的,所不同的是,说话是靠嘴说出来的,作文是用笔写的,两者都是表达感情的工具,说话比较简便,作文比较复杂,不过,两者在材料内容上和表达技巧上有相同的地方。
要做到作文充实,就必须在平时多观察多体验,尤其是多看书报,多看一些对自己有益的,喜爱看的以及适合自己的水平和需要的书刊杂志。
至于材料的组织、安排、剪裁和修饰,实在有赖于良好的表达技巧。
良好的写作技巧,不是三两天就可以培养出来的,它是需要长期锻炼和培养的,必须在阅读时,从揣摩、推敲及学习别人的写作技巧中获得。
学生习作水平不高,害怕甚至厌恶作文,其主要原因恐怕是没找到作文的源头——体验生活。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学生作文也是这样,没有生活自然难以下笔。
叶老形象地指出:“生活就如泉源,文章就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
可见,学生体验生活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是何等重要。
那么,怎样指导学生体验生活呢?
一、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
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有花草树木、日月星辰,有田野河流,虫鱼鸟兽,教师要指导、引导学生去观察、去感受、去联想。
春天,引导学生看小草怎样在遍地枯黄中显出点点绿意,看杨柳怎样舒枝展叶,看河面怎样冰雪融化,感受气候的变化。
夏天,引导学生看百花竟相开放,听百鸟如何争鸣,看雨前乌云变化,闻雨后的泥土芳香。
秋天,引导学生看丰收的田野、天宇的淡云、瓦蓝的天空。
冬天,引导学生看早晨的浓雾,看纷飞的大雪,看雪花闪着银光,万里江山变成了银装素裹的白皑皑的世界。
在引导学生观察时,要求学生人人建立“自然观察日记本”随观察随记录。
教给学生结合实际观察的方法,如观察自然现象要按事物发展变化的顺序或
时间变化顺序,并注意每个阶段这种自然现象本身的形态、色彩、气息及特点变化。
观察植物要按照根、茎、叶、花、果的顺序去观察它的形态、颜色、气味等特点。
观察动物注意外形和习性。
观察环境要视静态如何,动态如何,还要变换角度观察等,调动学生视觉、嗅觉、听觉等器官的参与。
二、帮助学生熟悉人物
尽管学生每天都和家长、老师、同学相伴,学生习作中的人物还是苍白无力,无血无肉,千人一面。
原因就是没有真正了解人物,抓不住人物的特点。
只是从平时阅读中搜寻些词语加以描写。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人物、熟悉人物、写出人物的特点。
而人物的特点又有外部特征和性格特点之分。
如果笼统地让学生去观察,当然是不会收到好效果的。
因此,在教学中化整为零,让学生有步骤地观察描写好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品质、兴趣、脾气、经历等一个个局部,就能逐步地提高观察力,丰富语言、锻炼写作技巧。
例如:我利用一段时间专门训练学生观察人物的外貌,先以“怎样观察描写人物外貌”为题,进行辅导,然后要求学生按年龄、职业、性别对不同的人物分别观察记载。
三、帮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学生身边每天都发生一些事件,既有亲身经历的,又有耳闻目睹的。
但一提到作文写事时,学生便感到无话可说了。
原因就是学生没有留心身边发生的事。
正如叶老说的,“身在宝中不知宝”。
因此,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发生的事件,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又一途径。
例如,我要求学生在观察日记本上分学校、家庭、社会三部分,分别写对事件的观察记载。
其间指导学生重点观察记录在事件中听到的、看到的和感受到的,有趣的印象最深的三言两语。
由于要求低,记录文字少,避免了厌倦心理的产生。
有时,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还可以带学生实地观察生产活动或及集贸市场。
为了调动学生积极性,做到观察持之以恒,我还不定期举办“经验交流会”,编印“优秀文体”,向报刊推荐习作,组织参加各种征文或竞赛等活动。
学生兴趣很高,真正体现了“苦学”变“乐学”。
综上所述,要改进作文教学,提高学生习作水平,避免学生习作闭门造车、抄袭模仿,就应该在指导学生体验生活上狠下功夫。
总之,“作文无捷径,常写方入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