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01江苏乡村文化与风貌特色保护提升策略研究

001江苏乡村文化与风貌特色保护提升策略研究

江苏乡村文化与风貌特色保护提升策略研究崔曙平刘海音【摘要】本研究基于对江苏13个省辖市283个样本村庄的实地调查,总结归纳了江苏乡村文化特征,并根据乡村风貌特色的构成因素,受工业化、城镇化影响程度的差异及历史文化遗存现状,将样本村庄分为历史保护型、传统风貌型、民俗风情型和现代新建型四类,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探索在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全球化和市场化背景下乡村风貌特色保护与提升策略。

【关键词】乡村文化;风貌特色;保护提升策略;江苏江苏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多元,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数量最多的省份。

尽管经历了时代的变迁、战乱的毁损、历史的动荡以及近百年来的大规模改造,广袤的乡村地区仍保留着形式多样的历史文化遗产;而作为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率先发展和快速推进也对乡村文化和景观风貌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传统文化的消亡与新文化形式的涌现相伴,乡村历史文化的延续与当代文化特色重塑并行,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征和丰富多彩的风貌特色。

当前,在大规模村庄环境整治和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中,保护和延续乡村优秀的历史文化,尊重和鼓励当代本土文化的创新和繁荣,不仅是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和塑造乡村风貌特色的重要内容,更是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和文化复兴的紧迫任务。

1.江苏乡村文化与风貌特色概述1.1 江苏乡村文化特征1.1.1乡土性作为源于乡土并依存于乡土的文化,江苏乡村文化深深地扎根在江苏大地上,存在于田间地头,融入日常生活,表现了浓厚的地域农业传统文化与以血缘、地缘为纽带的宗族文化特征,反映了当地村民的生活方式和精神意识,具有很强的在地性和乡土性。

1.1.2包容性江苏江海交汇、南北交界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乡村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性;而作为最早对外开放的地区之一,江苏文化又深受外来文化影响,大陆文化与海洋文化在这里碰撞,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在这里交汇,北方文化与南方文化在这里互补,楚汉文化与吴越文化在这里融合,特殊的区位环境使江苏乡村文化在融合吸收各种文化优势的基础上积淀升华。

1.1.3差异性长江跨越江苏南北,中国传统的南北分界线——淮河流经江苏北部,天然的分隔使苏南、苏中、苏北地区在文化传播和自然季候方面形成差异,并由此反映为语言、风俗、建筑、农作物种植类别等方面的差别;而苏南宜溧金高丘陵山地、苏北平原地区、太湖流域与以渔业捕捞、水产养殖的湖荡地区、苏东沿海地区的农村在生产方式、自然环境、语言风俗等方面的显著差异,更使江苏乡村文化表现出丰富多元、交融并存的特征。

1.1.4继承性水网密布、沃野千里的环境优势使江苏成为中国农耕文明发源地之一。

早在距今六七千年前,北自淮河流域,南至太湖的广大区域,就广泛分布着从事农业生产的原始聚落(村)。

源远流长的农耕文明,赋予江苏乡村文化厚重的历史积淀,很多传统文化与民间习俗绵延传承至今。

1.1.5时代性江苏乡村文化是一种鲜活的文化,并以活态形式体现在乡村物质空间和村民日常生活之中。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江苏乡村文化不断吐故纳新,积淀升华,使今天的乡村文化既保存了历史文化传承,又呈现时代特点。

尤其是地处中国当前经济最繁荣、最具活力的长三角地区,使得今天的江苏乡村文化充满了创新性和时代性。

1.2 乡村风貌特色类型划分乡村风貌是乡村文化的外在表征和最直观的物质表现形式,是乡村整体印象的反映。

南北交融、江海交汇、鱼米之乡是江苏的写照。

江海风貌、荷塘圩田、小桥流水、古树老屋、村落祠堂、戏曲传说、特色工艺是江苏乡村风貌的典型符号,也是体现江苏乡村文化的表征因子。

根据乡村风貌特色的构成因素、受工业化、城镇化影响程度差异及文化遗产保存现状,将样本村庄分为以下四类:表1 江苏村庄风貌特色类型注:★传统风貌完整保存,☆传统风貌有所保存,◇传统风貌较大改变总体而言,江苏乡村地区现存的村落中,仍能基本保持历史聚落格局和大量历史建筑的历史保护型村落数量已非常稀少(6.7%);而作为历史文化悠久,农耕文明发达的区域,江苏的很多乡村仍然保留着传统文化民俗和历史传说故事,拥有着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民俗风情(10%);作为长三角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先导区,以及城市化进程最快的省份,江苏的一些乡村已经不复旧貌,而成为以现代乡村建筑为主要建筑样式,以工业、服务业等为主导产业的新型乡村社区(7.1%);但是,令人可喜的是,那些仍然保留着一定数量的历史建筑,村庄聚落与周边自然环境相协调的传统风貌型村庄仍然是今天江苏村庄的主体(76.2%)。

1.3 各类风貌特色村庄的空间分布从区域差异上看,在样本村庄中,历史保护型村庄在苏南、苏中、苏北地区村庄样本总数中的比例分别为:6.48%,8.33%,6.14%。

但因在苏州等苏南城市样本选择中,为体现样本村庄的多样性,有意规避了古村落,因此,无法体现区域差异性。

而事实上,江苏现有的3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和2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均位于苏南。

同时,苏州、无锡还是江苏最早认定市级历史文化名村的城市。

因此,苏南地区现存的古村落数量较多,保护工作也进行得较好。

传统风貌型村庄在三个地区的比例分别为73.15%,71.66%,81.58%,苏北地区最高,显示出苏北地区农村面貌较传统,这与苏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苏南、苏中地区较为滞后的现状相符;民俗风情类村庄在三个地区的比例为9.26%,10%,10.53%,区域差异不明显;但现代新建型村庄在三个地区的比例为:11.11%,10%,1.75%,呈现出南高北低的明显特征,体现出区域经济与乡村产业的梯度差异在村庄风貌特色上的反映,其中苏南作为先发地区,其产业经济发展对农村的格局与风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图1 四类样本村庄分布图 图2 四类样本村庄分区域对比图表2 各类型村庄占比的区域比较(%)从与城市的地缘关系看,样本村庄中,近郊村67个,远郊村1215个,其中,历史保护型村庄所占比例分别为7.46%和 6.51%,差异不明显;传统风貌型村庄比例为61.20%和80.93%,远郊村高于近郊村19.73个百分点,表明远郊村在山水环境、产业类型等方面更为传统;民俗风情类村庄比例为14.93%和8.37%,近郊村的文化生活比远郊村更为丰富多彩;现代新建型类村庄比例为16.41%和4.19%,近郊村高于远郊村12.22个百分点,表明距离城市较近的村庄受到城市化影响更大,经济转型和空间变化更为明显。

图3 四类样本村庄分布图(远郊)图4 四类样本村庄分布图(近郊)表3 近郊村和远郊村中各类型村庄占比的比较(%)1部分市域报告中在村落与城市地缘关系上将样本村庄划分为近郊村和纯农村,有的为近郊村和远郊村,现为便于准确定性和分析,统一确定为近郊与远郊村。

图5 四类村庄近郊/远郊村分布对比图2.历史保护型村庄2.1 昔日桃源今犹在——江苏历史文化名村江苏的历史文化名村是历史古迹最丰富,受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影响最少,保留着最多江苏地域特色传统乡村文化风貌的村庄。

此次调查的283个村庄样本中,共有2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明月湾(苏州)和礼社(无锡);1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严家桥(无锡)和1个市级历史文化名村无锡鸿山西仓村。

其中,明月湾村、严家桥村、礼舍村等均已经根据《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要求编制了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

图6 苏州明月湾村2.2 吉光片羽话遗存——江苏乡村历史建筑与人类文化遗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江苏乡村地区的历史文化遗存几经浩劫,屡遭毁损。

这其中既有自然因素,如“黄河夺淮”事件不仅对苏北地区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也使大量历史文化遗存荡然无存[1];也有人为因素,如太平天国运动、抗日战争等对历史文化遗存的冲击。

改革开放以后,农民改善居住条件的愿望迫切,限于对文化保护的认识不足,很多古老的村落建筑和格局被破坏。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乡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历史文化保护的意识提升,很多乡村历史遗存得以保护、修缮和重建。

此次调查的样本村庄中有15个村庄的整体聚落格局已经发生了变化,但村庄选址未变,仍保留较为丰富集中的历史文化遗存。

这些村庄虽尚未认定为各级历史文化名村进行整体保护,仍应对各类历史文化遗存进行保护修缮,对新建建筑的风貌进行合理的规划控制,以保留和维系其历史风貌。

图7 盐城尚庄镇郝荣村图8 古泗州城遗址——淮河镇沿河行政村沿河村(七组)3.传统风貌型村庄3.1 青山绿水与我为邻——江苏乡村的自然环境风貌3.1.1平原型村庄江苏地势低平,平原面积占总面积的70%。

此次调查的样本村庄中,平原型村庄占比65%。

位于苏北平原的徐州地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大量种植杨树,成为村庄主要的绿化树种和行道树。

大树遮蔽下的场院门前,成为村民休憩、议事、聊天、娱乐的好场所,并由此形成了与水润氤氲的江南地区各异其趣的苏北平原村庄景致。

图9 绿杨荫蔽的徐州村庄3.1.2水网型村庄此次调查中,水网型村庄占比27%。

该类村庄人们逐水而居,村庄依水而建、因水而兴。

很多村落的命名亦体现了与水休戚与共的关系。

如在以河网稠密、湖荡罗布著称的太湖平原地区,很多临河近湖的村庄以塘、泾、渎、浦、浜等命名,如无锡宜兴新庄镇澄渎村、苏州千灯镇方泾浜村等;里下河平原则多有以港、渡、湾、圩、桥等命名的村庄,如扬州江都泰安镇金湾村、淮安洪泽东双沟镇周桥村等。

同为水网型村庄,烟波浩渺的太湖平原村庄与苏中湖荡纵横的里下河地区村庄的景观也呈现出鲜明的差别,而苏东沿海村庄则呈现出鲜明的滨海湿地景观风貌。

图10 芦荡荷影的苏中滨湖村庄图11 枕河人家的苏南水乡村庄图12 滨海平原滩涂湿地景观 3.1.3山地型村庄尽管江苏是全国地势最低的省区,但在江苏西南部和北部地区,绵延着低山丘陵。

调查的样本村庄中山地型村庄占11%,主要分布于苏南宁镇地区和苏北徐州、连云港、淮安地区。

山地型村庄分布深受地形影响,一般在开阔的溪谷、平缓的坡麓、山间小盆地等耕地较为集中的地区布局,村庄规模相对较小,居住较为分散。

群山环抱中的小山村,在落日余晖中,炊烟袅袅,如世外桃源。

图13 苏北山地村庄——连云港市花果山乡前云村 3.2 夏绿秋黄田园意境——江苏乡村的产业风貌产业差异是城市和乡村最主要的特征差别之一。

而各类种植业、养殖业与渔业生产不仅是农村居民生计的来源,因此而形成的夏绿秋黄的季相风貌和潮涌船帆的生产场景更为乡村景观平添了如诗般的田园意境,也由此成为乡村风貌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14 江苏乡村稻麦种植区的田园季相图15 江苏渔村风貌今天,独特的乡村风貌和特色农产品已经成为农村重要的旅游资源,吸引着大量游客。

尤其是在大城市周边的近郊乡村和具有独特水乡风貌的里下河水乡村庄和海滨渔村,农家乐等新的乡村产业形式方兴未艾,成为农村居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推动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和兴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