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 基础模块》上册 第一单元 拣麦穗

《语文 基础模块》上册 第一单元 拣麦穗

《拣麦穗》教学设计
方案一
从梳理文章思路入手,研读课文。

用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理清文章思路,讨论完成练习一。

本课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第1—9段) 直接入题,叙写农村姑娘拣麦穗时的幻梦及幻梦的破灭。

第二部分 (第10—41段) 回忆“我”童年拣麦穗的幻梦,以及从卖灶糖的老汉那里得到关爱。

第三部分 (第42段) 卖灶糖的老汉去世后“我”的怀念及思考。

(二)把握各部分内容。

各部分导读参考:
第一部分
1.为什么要写农村姑娘拣麦穗时的梦?它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2.一连三问:“她想的是什么呢?”“她想的是什呢?”“唉,她能想什么呢?”是否重复,有什么作用?
3.如何理解“这算得了什么呢?”“有谁见过哪一个人会死乞白赖地寻找一个梦呢?”等语句?
4.这一部分在全文起到什么作用?
(三) 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一、四与《练习册》中的“基础知识”。

第二课时
引导学生研读课文细节,着重揣摩语句。

(一) 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如何理解老汉和大雁之间的情感?
2.文章细致地描写了大雁与卖灶糖老汉的对话,这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3.“烟荷包”中寄托了我怎样的感情?为什么作者常常要想找到那个像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
4.大雁的梦最终也破灭了,是不是说明她和那些姑娘们一样呢?为什么?
(二) 组织学生揣摩语句,讨论完成练习三。

(三) 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二、三与《练习册》。

方案二
着眼于从整体把握课文重点内容,其余让学生自己课下体会。

用一课时。

布置预习:在“阅读提示”指导下,通读全文,思考练习一。

教学过程:
(一) 引导梳理课文思路,把握各部分的内容。

1.介绍作者。

2.组织学生讨论课后练习一,然后教师总结。

(二) 引导学生精读重点小节,深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1.指定学生朗读课文第8、9段,讨论:
(1) “拣呀、缝呀、绣呀”似乎与前文有些重复,换成“当初”,不是更简洁吗?“依依顺顺”一词表明了什么?
(2) “这算得了什么呢?”“有谁见过哪一个人会死乞白赖地寻找一个梦呢?”表明作者怎样的感情?
2.指定学生朗读课文第10段—33段,讨论:如何理解老汉和大雁之间的情感?
3.指定学生朗读课文第35段,讨论:“烟荷包”中寄托了我怎样的感情?
4.指定学生朗读课文第42段,讨论:
(1) 为什么作者常常要想找到那个像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
(2) 大雁的梦最终也破灭了,是不是说明她和那些姑娘们一样呢?为什么?
(三) 教师总结,布置作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