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不定项选择题

不定项选择题


)。 A. 延缓抑制和分化抑制
B. 表象编码和语义编码
C.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
D.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学习 .思维
1、下列选项属于学习的是 ( )。 A . 每天跑步 B .视力下降 C .不怕见生人了 D.记
住英语单词了
2、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对新知识技能的掌握产生的影响作用称为 迁移 C 原型启发 D.功能固着作用
6、在日常生活条件下,实验者有目的地对某些条件加以控制或改变,以研究人
的心理活动的方法是 (
)。 A. 观察法 B. 实验室实验法 C.自然实验法
D.测验法
7、辩证唯物主义者认为:人的心理是脑的机能,是
(
活动的产品 C.客观现实的反映 D. 意识的产物
)。 A. 思维活动的结果 B. 语言
注意 .
1、人们常用“一目十行”来形容一个人的阅读速度。从心理学上看, 的是( )。
16、面部表情可以随意调节,较体态表情更具(
)。
A. 特异性 B.隐蔽性
C.社会性 D.文化性
17、体态表情具有丰富的内涵,但在各种表情中其(
)。
A. 最敏感
B.最不敏感 C.隐蔽性最小
D. 隐蔽性最大
4
18、弗洛伊德曾说 :“凡人皆无法隐瞒私情,尽管他的嘴可以保持缄默,但他的手指却会多 嘴多舌” 。说的是( )。
2、电影使一系列静止的拷贝画面连贯起来 ,前一副画面的印象还没消失 ,下一副画面又出现
在视觉中 ,使观众在银幕上看到活动的人物、车辆等场景,这是利用了(
)。 A. 后象的
作用 B.适应的作用 C.对比的作用 D.联觉的作用
12、当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 知觉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 这种知觉特征是
A. 表象重现 B.
7、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 二者在数值上呈 ( 对数关系 D. 幂的关系
)。 A. 正比关系 B. 反比关系 C.
8、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 属性 C.外在属性 D.内在特性
)的反映。 A. 感应性 B.个别
知觉 .
1、无论在哪个角度看教室的门, 我们都把它知觉为长方形。 这是因为知觉具有 ( )。 A. 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D. 注意对象的相对强度大
感觉 .
1、 感受性的高低是用(
)来衡量的。
A. 差别感受性
B.韦伯分数
C.差别感觉阈限
D.感觉阈限
2、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说的是感觉的( )现象。
A. 对比 B.后象 C.感受性 D.适应
3、 当刺激物持续作用于同一感官而引起感受性变化的现象是(
)。
A. 感觉适应 B. 感觉对比 C.感觉阈限
2、在人知觉深度的双眼线索中,最重要的双眼线索是
(
水晶体屈度的变化
C.双眼视差 D. 双眼焦距调节 .
)。 A. 双眼视轴的辐合 B.
3、当注视一个方向的物体运动之后,如果将注视点转向静止的物体,那么会看到静止的
物体似乎朝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这种现象叫(
)。 A. 动景运动 B. 诱发运动 C.自主
运动 D.运动后效
10、需要的多样性 ,决定了 ( )的丰富性。 A. 认知 B.情绪 C. 表象 D.思维
11、 事物是客观存在的 ,倘若它们与 ( 的事物也不能使人产生相应的情绪体验。 维
)之间的关系未被认识到,那么即便是关系很密切 A. 个人气质 B.主体需要 C.个性 D.主体思
12、面部表情具有(
)。 A. 文化特征 B. 气质差异 C.性格特征 D.泛文化性
A. 知觉
15、一支白色粉笔, 无论是在明亮处还是在黑暗处,人们都会把它知觉为白粉笔。
这种知
觉的特性是(
)。 A. 明度恒常性 B.亮度恒常性 C.大小恒常性 D.形状恒常性
16 、人们进入百货公司,各人注意的东西总不一样,这是知觉( 性 B. 理解性 C.整体性 D.恒常性
)的表现。 A. 选择
17 我们通常认为南方人具有灵巧、内秀、含蓄等特点,北方人则具有豪爽、坦率、豁达等
13、体态表情具有丰富的内涵,其 ( 征 D.文化特性
) 也最小。 A. 隐蔽性 B.差异性 C.个性特
14、情绪发生时,伴随出现的那些相应的面部、声音和身体姿态的变化,我们称其为(
)。
A. 需要 B. 态度 C.气质 D. 表情
15、面部表情具有( )。
A. 特异性 B.先天性
C.社会性 D.文化性
)。
A. 分析 B.综合 C.抽象 D. 概括
情绪和情感 .
1、( )是否获得满足,决定了情绪的性质(肯定或否定) 。 A. 需要 B.人格 C.气质 D.意志
2、( )是情绪产生的基础。 A. 主体的需要 B.健全的人格 C.良好的环境
D.坚强的意志
3
3.需要的多样性和认知的丰富性 ,决定了( )。
A. 智力的健全
B. 人格的健全
C.认知的性质
D.情绪的丰富性
5、有所知,才能有所感;知之深,爱之切。说明了(
)。
A. 知觉与感觉的关联 B.认知与感觉的关联
C.知识与爱情的关联 D.认知与情绪的关联
6、测谎仪的原理是(

A. 通过对智力的测量,了解人的情绪状态。
B. 通过对智力的测量,了解人的说谎程度。
(
)。
前摄抑制 D. 延缓抑制
( )。 A. 詹姆斯 B. 冯特 A. 倒摄抑制 B.学习迁移 C.
7、艾宾浩斯对记忆的研究表明,遗忘的进程是
(
)。 A. 均衡发展的 B.先快后慢的
C.起伏不定的 D. 先慢后快的
8、记忆的干扰抑制说认为,遗忘是由于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它刺激干扰的结果。干扰
抑制说的最明显的证据是 (
( )。 A. 定势 B.
3、学会骑自行车的人,再学摩托车就会感到容易些,这是由于(
)。 A. 定势的作用
B.原型启发的作用
C.迁移的作用 D.注意的转移
4、人脑通过其它事物的媒介来反映客观事物的思维特点是( 间接性 C.抽象性 D.分析与综合
)。 A. 概括性 B.
5、在人脑中把事物整体的各个部分、 各个方面或个别属性区分出来的思维过程是 (
B.心理过程
C.心理特征
D.认识过
4、决定个体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内部动力系统是 个性倾向性 D. 个性心理特征
( )。 A. 认识过程 B.情感过程 C.
5、有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
研究的方法是 (
)。 A. 观察法 B.实验法 C.测验法 D. 活动产品分析法
不定项选择题
第一章绪论 .
1、心理学通常是从两个方面去分析人的个体心理,即
(
)。 A. 心理过程和意志过程
B. 思维过程和情感过程 C.个性差异和心理过程
D.思维过程和性格特征 2
2、心理过程可分为 (
)、情感和意志过程。
A. 认识 B.人格 3、心理学是研究 ( 程
C.情绪 D. 需要 ) 的科学。 A. 心理现象
2
征的知觉是一种(
)效应。
A. 首因效应 B 掩蔽效应 C 光环效应 E 刻板效应
20 、在社会认知中,常把对某一类人形成的概括而固定的特征印象推及团体的每一个人, 如男人都豪爽, 女人均细腻。 这种现象我们称为 ( ) 。 A. 晕轮效应 B. 刻板印象 C.
掩蔽效应 D. 团体印象
21 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的现象,在社会知觉中称为( 效应 C 光环效应 E 刻板效应

)。 A. 知觉的选择性 B.知觉的整体性 C.知觉的理解性 D.知觉的恒常性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不管用什么乐器演奏, 人们都能辨别它, 这是由于知觉的 ( )。
A. 理解性 B.恒常性 C.选择性 D. 整体性
11、人对客观事物的不正确的知觉是 (
)。 A .游动知觉 B .幻觉 C.主观知觉
特点。 这属于社会知觉中的 (
)。 A. 投射效应
B. 刻板效应 C.光环效应 D.人格
效应
18、黑板上的一张挂图, 不论我们坐在教室的前排或后排看起来都是一样大小的,
不会因
为它在视网膜上的映像的大小而变化。这是因为(
)。 A. 知觉的恒常性 B.知觉的理
解性 C.知觉的选择性 D.知觉的整体性
19、在人们交往中,对人的某些品质、特征形成了清晰鲜明的印象后,掩盖了其余品质、特
)。 A. 首因效应 B 掩蔽
记忆 .
1、在背诵一篇短文时,一般两端的内容易记住,中间的内容难记且易遗忘,这种现象的 合理解释是( )。 A. 痕迹衰退说 B.同化说 C.序列位置说 D. 干扰说
2、研究表明,( )的过度学习是提高记忆效果的有效选择。
A.120% B.150% C.180%
D.200%
A. 信念
B.动机
C.兴趣
D. 意志
5、能引起行为动机的刺激或情境,心理学中称为 ( )。 A. 强化 B.诱因 C.冲动
D.需要
6、依心理学家班杜拉 (Bandura)的说法,越王勾践 “卧薪尝胆 ”是因其心理有 ( )。
A. “目标期待 ” B. “现实诱因 ” C. “替代强化 ” D. “成就动机 ” 7、只有当个体确信自己有能力做 ,并能成功时 ,才会有强烈的行为动机的产生。班杜拉
4、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
(
)。 A. 随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随意后注意 D. 无意注意
5、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 集中 D.指向和转移
)。 A. 分配和转移 B. 指向和集中 C.稳定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