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坊七巷景区讲解词

三坊七巷景区讲解词

三坊七巷景区讲解词(欢迎词)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三坊七巷景区参观游览,我是讲解员***,今天就由我引导大家一睹三坊七巷的风采。

参观前,我要提醒各位:本景区建筑及展品多为珍贵的文物,请各位不要在参观过程中吸烟,拍照时请将闪光灯关闭,同时为了保护景区优美的环境,请大家不要随地吐痰,乱扔果皮纸屑。

合作!(站在全景导览图前)首先我为大家简要介绍一下三坊七巷景区的总体概况。

三坊七巷景区位于千年古城市中心,由核心区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风貌协调区及乌山历史风貌区组成,占地面积约127公顷。

今天我们参观的主要是核心区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

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是我国目前保存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的古街坊群落之一,三坊七巷最早形成是在西晋308年,至今已有1700年的历史,整个建筑格局形成于唐天复元年代(901年),繁荣于明清时期,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那么“三坊七巷”是如何得名的呢?细心的游客已经从导览图上看出来了,整个街区以南后街为中轴,向西伸出了三个坊(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向东伸出七条巷(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排列整齐,纵向有序,形成“鱼骨状”传统街巷格局,因此,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称为“三坊七巷”。

历经千余年来,三坊七巷仍能完整保留着唐宋遗留下来的坊巷格局,这在全国围都极为罕见,因此她被誉为“里坊制度活化石”;街区现存保留较为完好的明清古建筑159处,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林觉民故居、严复故居、水榭戏台、小黄楼、二梅书屋、林聪彝故居、葆桢故居、欧阳花厅、承裘故居),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处,历史保护古建筑131处,同时三坊七巷建筑群还被国家文物局定义为整体性的涉台文物建筑群,共有26处古迹被列入国家文物局涉台文物目录。

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文保单位众多,集中程度堪称全国唯一,曾被我国建筑学界誉为“明清建筑博物馆”;不仅如此,三坊七巷还是历代名人聚居地,在这不足40公顷的土地上曾先后走出历代名人达400多位,尤其是曾涌现出了林则徐、严复、林觉民、林旭、林纾、冰心、林徽因、葆桢、宝琛、郁达夫等一大批对中国近代史进程有着重要影响的人物,三坊七巷也因此而获得了“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现代史”的美誉;同时,三坊七巷还是闽都文化彰显地:闽剧、评话、伬唱、十番音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书市、裱褙等书香文化艺术;三宝(油纸伞、脱胎漆器、牛角梳)、寿山石雕刻、软木画等传统工艺;灯市、塔市、花市等民俗文化;国字号传统名菜佛跳墙、芋泥、鼎日有老牌肉松、百年老字号同利肉燕、永和鱼丸等饮食文化;更有闽都文化代表之一的寿山石文化,这些民间文化艺术在三坊七巷都能得到集中体现。

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对古老里坊制度的寻访、明清古建筑的探微、历史名人的追忆以及传统民俗文化的体验,一同来领略三坊七巷历史神韵和闽都文化的精髓。

【桥巷】现在我们首先来到的是七巷中最北面的一条巷——桥巷,民国时因城市建设需要,后被扩建为马路,路名就定为桥路。

原来的桥巷东起东街口,西至双抛桥,现在的东街口已成为市繁华的商贸中心,而双抛桥则依然默默地向过往的游客讲述着那凄美的爱情故事。

双抛桥畔长有几棵“合抱榕”,曾经给少年的冰心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她在《我的故乡》一文中感叹道:“故乡的‘绿’最使我倾倒”,而这几棵榕树现已分别被评为市“十大古榕”和“十大名榕”之一。

三坊七巷还有一大特点不得不提,那就是与有着极为深刻的渊源,总兵甘国宝、开台先驱葆桢以及板桥林家都与三坊七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当时的林家大院就位于桥巷,在光绪年间,宝琛应邀访台时结识了板桥林氏家族的林维源,并促成了他的二妹芷芳与林维源侄子林尔康的姻缘,甲午战争以后,林尔康携妻带子来到,不久林尔康病逝,芷芳携子迁回,在桥巷定居,以上就是林大院的来由,后来林尔康的女儿林慕兰又嫁给了严复的三公子严叔夏为妻(该部分容我们在后面进行详细介绍)。

虽然林家大院现在已不见踪影,但既存的史实却时刻向人们传递着海峡两岸血浓于水的亲情。

【林觉民·冰心故居】现在请大家随我一起来参观一下位于桥路上的林觉民·冰心故居。

(进大门天井部分总体概况)有的人可能会有疑问,为什么一座宅子,却挂两个名人故居牌子,其实这又是三坊七巷一大奇特之处,因为三坊七巷是历代官宦商贾、名家大儒的聚集地,所以往往一处宅子曾住过不同时代的多位名人。

大家现在参观的这座房子,原来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林觉民的故居,在林觉民遇难后,时任知县的岳父元凯连夜托人到告知此事,全家为了避祸搬到了光禄坊的早题巷。

后来著名女作家冰心的祖父銮恩买下了这栋旧居,不止如此,“五四运动导火索”林长民及其女儿林徽因的祖居也在这里。

一座房子走出如此多的名人,恐怕全国围也少有吧,宅院始建于清中期,占地面积694平方米,2009年5月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各位嘉宾里面请!现在大家来到的是天井部分,两边为回廊,在回廊上罗列的是林觉民家族的照片。

(指第一照片)这是林觉民的合家照,最右边那位穿着黑色上衣,带着帽子的就是林觉民。

(指第二照片)在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林家走出了两位气血方刚的男子,另一位则是林觉民的堂弟林民。

(第三照片)(指照片)我们看到的这照片,则是16岁的林徽因和父亲林长民在英国的一照片。

林长民是林觉民的族兄,1909年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是民国初期中国政坛非常有影响力的人物,鲜为人知的他还是五四运动的导火索,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与英法密约,将德国在的一切权益由日本直接继承,林长民在《晨报》上率先揭露了这一消息,因此,十二所学校上千名爱国学生将原定与五月七日的示威游行提前到五月四日,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由此爆发。

林长民的女儿,林觉民的堂侄女林徽因,是林家走出的一位光照建筑界和文学界的才女,她和她的丈夫梁思成共同创办了清华大学的建筑系。

林徽因在中国美术界还有三大贡献,首先,她参与了国徽的设计;第二,她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第三,她改造了传统的景泰蓝。

各位游客大家里面请!(站在厅堂)大家现在来到的是厅堂的部分,在两边为厢房,在我左手边的这个房间,是当年冰心一家6口人住过的房间,在1980年冰心老人八十岁时,在《我的故乡》文章中对故居是这样回忆的,他说“这所房子很大,住着我们大家庭的四房人,祖父和我们这一房就住在厅堂的两边,我们这一边的前后房住着我们一家六口,而祖父的前后房只有祖父一人和堆了满屋满架的书,那了成了我的乐园,我一得空便钻进去翻书看了。

”厅堂中所悬挂的楹联都是祖父銮恩所题写的。

(指第一幅)请大家看第一幅,这幅篆体所书的“雷霆走精锐,冰雪净聪明”,这是冰心的老师借用杜甫的诗句来形容冰心冰清玉洁、天资聪慧的一副楹联。

(指第二幅)厅堂中间柱子上的这幅对联“兴寄东山兼,人非西蜀即”,短短十四个字的对联,却蕴含了四位历史人物的名字,东山指的是晋朝的灵运、指的是三国孔融、西蜀指的是西汉雄、东山指的是三国诸亮,从这幅充满了历史文化底蕴的对联,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绝非富豪之家。

(指第三幅楹联)正厅中所悬挂的则是家的祖训“立修齐志,存忠孝心”,“修齐志”则是出自四书五经中心正、意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南方的院落曲折迂回,回廊间迂回幽静,林觉民与妻书中曾写道:“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花厅部分)现在我们进入后花园,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林觉民和他妻子的塑像,林觉民正坐在石桌前看书,凉风起,已有身孕的妻子立于林觉民身后替他披夹衣,展示夫妻恩爱的生活场景,使后花园充盈着浓浓的生活情趣。

1905年,17岁的意映与18岁的林觉民成婚,在这里生活了六年。

夫妻虽然聚少离多,但非常恩爱。

1907年,林觉民为寻求救国真理,离开心爱的妻子,东渡日本求学。

意映独自生活在这间屋,1911年4月,林觉民从日本归来,意映表示,林觉民如若远行,就将她带上,无论生死,都愿相随。

林觉民牺牲后,已有八个月身孕的意映非常悲伤,一月后,提前产下一男孩。

因失去丈夫忧伤抑郁过度,意映于1913年去世,留下两个孩子,一册书稿。

(卧室)这间就是林觉民与妻子生活过的卧室,小小的卧室仅容得下一床一桌,却承载着夫妻二人炽烈的爱情。

很多的游客来到故居总会找寻《与妻书》中“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的出处,我们在卧室后面的小花厅里有种植一株腊梅——还原当年“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

”(与妻书)下面我们是林觉民展厅的精华部分。

这部分运用声光电,呈现立体效果,再现林觉民在滨江楼上写《与妻书》的场景。

1911年4月23日,起义前三天,林觉民住在滨江楼。

这天深夜,战友都已入睡,唯独林觉民的房间还闪烁着微弱的灯光。

林觉民在桌面上铺展一块洁净的手帕,挥笔写下《禀父书》、《与妻书》。

《与妻书》,婉转千余言,表达了林觉民对妻子深沉的爱与情,将夫妻的恩爱缱绻抒发到极致,巾短情长。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切,”“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人都成眷属”“以天下人为念,当以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破晓,林觉民激动地写完绝笔书,交与朋友,嘱咐说:“我死,幸为转达。

”这封遗信,和的中学课本都有此文为文,成为沟通两岸三地的文化桥梁。

而且《与妻书》被誉为影响中国历史的九篇政治美文之一。

《与妻书》在文章的开始林觉民就说到了(指展板)“吾与汝永别”可以看出林觉民为了革命抱着必死的信念,然而在写这封绝笔信时,正如林觉民所说:他的眼泪和笔墨同下,因为这一去难回头,成就天下却不得不辜负家中挚爱,此时想停笔却停不下来,因为还有千言万语要对妻子诉说,他说道:“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人都成眷属”来表达了对妻子的深爱与真情,以及对美好生活无限的眷恋,在文章的中间他又将这种深爱与真情延伸为天下之爱,他说到“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意思是说:每当想起与妻子的相知相守的浓情蜜意时,就希望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想起家中父母时,就希望天下的家庭都能像他们一样温暖,因此他要“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就是说为了成就天下人,他选择牺牲自己的幸福,而就是是这样的一份执着才让意映愿与他生死相随,对他百般依恋。

我们不难看出这封信开头的字迹工整,后半部分却开始潦草,是因为情到浓时,千言万语梗在心头,无奈“巾短情长”。

林觉民这种抛头颅洒热血的高尚情操也许很多人都不能理解,因为他个人的小家很温暖,大家的家境也比较殷实,可以做到全部都抛弃,是因为他有一颗爱国心,为了国家可以自由独立,这是一种大爱,鲁迅曾经说:“无情未必真豪杰”,一个真正的革命家,爱国者,不可能是一个薄情寡义的人,只不过当二者不能两全时,他选择了抛弃小家的幸福,为大家谋取幸福,所以当今天我们享受着自由快乐生活的同时我们应该感像林觉民这样的革命者是他们拼却青春和生命为我们换取的理想生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