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端午节的常识

端午节的常识

端午节的常识【篇一:端午节知识】端午节的文化端午节的名称叫法达二十多个,如有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等。

节日起源端午节起源说法众多,其中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

屈原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

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

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人们见后纷纷仿效。

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

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还有纪念伍子胥说、纪念孝女曹娥说、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说、龙的节日说、恶日禁忌说、夏至说、源于蓄兰沐浴说、纪念介子推说、源于勾践操练水军说端午的谚语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

端午节期间云南的习俗在滇西南,在端午节的时候,人们会在端午节的前几天,将蚕豆浸泡至发芽,待端午节这天经过煮熟来吃,或是在用油炸后食用,既酥又脆,很是可口,意识豆子发芽,在南方刚好种完水稻,也就寓意着庄稼将获得好的收成;在这一天人们家里必定会做的一道菜便是豆芽炒豆腐,吃这一道菜寓意着全家“亲吉平安”(云南方言),也就是家里人在这只有,身体健康,平安幸福;当然,传统纪念屈原的寓意也是一样的,都会吃各式各样的粽子,表达我们对故人的思念;除了吃以外,在这一天,人们会在门上挂菖蒲、艾草“避邪”,用时也是起到驱蚊蝇等害虫的功效。

【篇二:端午节文化知识】端午节知识1.别称: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在夏历五月初五,也叫“端阳”、“蒲节”、“天中节”、“大长节”、“沐兰节”、“女儿节”、“小儿节”。

它是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艾节、端五、夏节、重午、午日等等。

2.由来: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纪念女娲说等等。

以上各说,各本其源。

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

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

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纪念屈原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

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

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

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

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

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袁学骏认为,现在流传下来的端午节时吃粽子、赛龙舟,是两千多年前屈原跳江之后,后人在打捞屈原遗体时逐渐演变的纪念方式。

人们在江中撒米是为了让鱼吃饱后避免吃屈原遗体,打捞屈原要用船,船多了自然形成竞争,于是比赛逐渐展开,至于龙舟,则更晚一些。

3.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

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2005年11月24日,韩国申请“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对中华文化遗产保护一次深刻的教训。

4、诗文:①唐朝文秀《端午》“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②唐朝殷尧藩《七律.端午》“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③唐朝张建封《竞渡歌》(节录)“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④老舍《七律.端午》“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5.习俗1.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

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

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

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2、端午食粽: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

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

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

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3、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在中国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爱意。

4、悬艾叶菖蒲: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

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5、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

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希求家庭平安。

6、挂荷包和拴五色丝线: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

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

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7、躲五:;。

并认为五月初五日是不吉利的日子。

这一天父母要将未满周岁的儿童带到外婆家躲藏,以避不吉。

8、送时:中原地区端阳节到来之际,凡新嫁姑娘之娘家,在节前或节日里要给男方送草帽、雨散扇子、凉席等物以备防热防雨,故端阳节又称做“送时节”。

厦门端午节的习俗文化1.吃锥螺:在厦门,端午节孩子要吃“剪锥螺”,俗称“光眼螺”。

厦门方言“光眼”与“聪明”同义,认为吃了光眼螺,人会聪明。

端午节在厦门不仅是悼念先贤、文体娱乐之节,而且也是讲卫生、爱清洁、防病保健之节。

2.吃肉粽:厦门的烧肉粽历史悠久,具有香甜嫩滑,油润不腻,精工细作等特点。

历史上较有名气的有设在开元路“泉三”号和坐落于赖厝埕的“好清香”。

3.赛龙舟:厦门鹭江两岸历来有划龙船比赛的习俗。

集美有闻名中外的国际的“陈嘉庚杯”龙舟赛经常在此举行。

龙舟竞渡时,还有在桅杆上挂上一个里面藏着鸭子的笼子,也有装小猪仔的。

桅杆横放,由岸上伸向海面,杆上涂抹油脂,自愿参加抓鸭子的人,要沿着桅杆快速走向海面,能到达桅尾抓住笼子,这时鸭子飞入海中,再游泳追赶把鸭子抓住。

据说这是当年民族英雄郑成功操练水兵的方法沿用下来的。

【篇三:端午节知识竞赛50题】2014天霖包粽子大赛知识竞赛题1. 端午节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始于中国的什么时期?答:春秋战国时期2. 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有很多,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是纪念我国哪位历史名人的?答:屈原3.屈原是我国春秋时期哪国人?答:楚国人4.古人流行端午日涂饮雄黄酒的主要意义是答:避邪驱瘟5.端午节有为小孩佩香囊的习惯,大人在香囊内放朱砂、雄黄、香药等代表的意义是答:避邪驱瘟6.你知道最早的粽子是产于哪个时期吗?答:春秋时期7.最早的粽子并不是端午节的特产,而是在什么时期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答:晋代8.粽子多是做成角形的,一般有正三角形、尖三角形等形状。

为什么粽子的形状大多以角为主?答:象征牛祭祖9.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

其实,“龙舟竞渡”早在()就有了。

答:战国时期10.从哪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

答:198011.在中国端午节吃粽子最广泛的说法是为了纪念屈原,其次,吃粽子还表示答:避邪驱瘟12.俗有“南龙舟、北踏青”之说,因为北方少江河,所以端午节人们大都选择踏青。

踏青古时又叫答:远郊13.端午节人们大都会采摘一些艾蒿并插在门上。

地区不同,意义不同。

东北人插艾蒿是为了答:避邪14.踏青的习俗不仅仅是端午节的风俗习惯,也是某()节日的习俗。

答:清明15.登高采菊是端午节的习俗么?答:不是16.一些地区端午节的风俗要在门上插什么东西祛毒?答:菖蒲17、在江淮地区,端午节家家都悬钟馗像,这是为什么?答:驱邪捉鬼18.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希冀家人团圆的两个节日是答:中秋节、春节19.七夕节的民间传说和哪个民间故事起源有关。

答:牛郎织女的故事20.游百病此种习俗,盛行于()地区的端午习俗。

答:贵州21.在我国端午节除了流传许多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外,哪个成语也是源自端午节。

答:以毒攻毒22.古人称五月为:答:毒五月23.端午节又叫()节?答:午日节、重五节、浴兰节、女儿节24.端午节要吃哪些食品?答:粽子、雄黄酒25.端午节这天,古人在日出前为孩子们系五彩丝,俗称五色丝,代表意义是:答:不染病瘟26.屈原投哪个江而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