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病理生理学》理论教学大纲(临床医学等)

《病理生理学》理论教学大纲(临床医学等)

《病理生理学》理论教学大纲(供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等专业使用)Ⅰ前言《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及其机制的科学,主要任务是从功能与代谢变化来探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规律和基本病理机制,科学地揭示疾病的本质,为防病、治病提供实验和理论依据。

病理生理学是联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在整个医学教育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医学生通过学习病理生理学以掌握疾病的共同规律,为临床医学各科的学习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为疾病防治开辟新思路和新方向。

本大纲适用于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麻醉学、眼耳鼻喉科学、妇产科学、急救医学、医学美容、医学影像学、法医学、临床心理学专业(方向)学生使用。

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一每一章节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

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掌握内容下划实线、熟悉内容下划虚线、了解内容不标示,便于区别)。

二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

三总教学参考学时:52学时(理论)。

四教材:《病理生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金惠铭,6版,2004年1月。

Ⅱ正文第一章绪论一教学目的了解病理生理学任务、内容、性质及其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要求(一)掌握基本病理过程的概念及与疾病的区别。

(二)熟悉病理生理学概念及与其他医学学科间的关系;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地位与内容;病理生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三)了解病理生理学的学科发展简史与展望。

三教学内容(一)病理生理学的任务: 1 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 2 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 3 研究疾病过程中机体机能、代谢变化及发生机制。

(二)病理生理学内容: 1 疾病概论(总论); 2 基本病理过程; 3 各系统病理生理学。

(三)病理生理学性质:与多学科密切相关的综合性边缘学科,既是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又是一门实验性学科,是医学教育中一门医学基础理论课。

(四)病理生理学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沟通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起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医学教育中的主干课程之一。

(五)病理生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及病理生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发展简史。

第二章疾病概论一教学目的熟悉健康、疾病及脑死亡的概念,了解病因学、发病学的一般规律。

二教学要求(一)掌握疾病和健康的概念;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脑死亡的概念及脑死亡的判断标准。

(二)熟悉疾病的原因和条件以及疾病原因的特征;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及转归规律。

三教学内容(一)健康和疾病的概念(二)病因学 1 疾病发生的原因:生物性因素、理化性因素、营养性因素、遗传性因素、先天性因素、免疫性因素、精神、心理和社会因素; 2 疾病发生的条件:概念。

(三)发病学 1 发病学概念 2 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1)损伤与抗损伤反应;(2)因果交替;(3)局部与整体。

(三)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神经机制,体液机制,细胞机制,分子机制(四)疾病的转归 1 康复:完全康复和不完全康复的概念; 2 死亡:死亡的现行概念:心跳呼吸的永久性停止。

脑死亡的概念、脑死亡的判断标准。

第三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一教学目的基本掌握水、电解质代谢障碍的病因、发病机制及对机体的影响。

二教学要求(一)掌握各型水钠代谢紊乱时体液变动规律和病理生理学特点;水肿的概念;水肿发生的基本机制。

低、高钾血症的概念及对机体(尤其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二)熟悉水钠代谢障碍的分类;ADH分泌异常综合症的病因,体液及血浆渗透压的变化特点;反常性酸性尿和反常性碱性尿与高、低钾血症的关系;血钾浓度与体钾含量关系;补钾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各型水肿特点及对机体的影响。

(三)了解水、钠的正常代谢及调节;各类脱水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正常钾代谢的特点和生理功能;低、高钾血症的防治原则。

三教学内容(一)水、钠代谢障碍 1 正常水、钠代谢:正常人体液的容量与分布及影响因素:体液中电解质的含量与分布;熟悉人体水、电解质摄入与排出途径;水、电解质的生理功能;水、电解质平衡的调节:渴感,抗利尿激素,醛固酮,心房利钠激素等的作用及调节。

2 水、钠代谢障碍的分类 3 低钠血症(1)低容量性低钠血症低渗性脱水:概念,原因和机理,对机体的影响;(2)高容量性低钠血症水中毒:概念,原因和机理,对机体的影响;(3)等容量性低钠血症概念 ADH分泌异常综合征,原因和机理,对机体的影响。

4 高钠血症(1)低容量性高钠血症高渗性脱水:概念,原因和机理,对机体的影响;(2)高容量性高钠血症概念,熟悉原因和机理,对机体的影响;(3)等容量性高钠血症概念,熟悉原因和机理,对机体的影响。

5 水肿(1)水肿、积水的概念、水肿分类(2) 水肿发生的基本机制①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组织液生成、回流平衡的影响因素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加:原因和产生水肿的机制;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原因和产生水肿的机制;微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原因和产生水肿的机制;淋巴回流受阻:原因和产生水肿的机制。

②体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钠、水潴留: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原因及产生机制;近曲小管重吸收钠水增多;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钠水增加。

(3)水肿的特点及对机体的影响渗出液、漏出液、显性水肿(凹陷性水肿)、隐性水肿的概念及其发生机制。

心性水肿、肾性水肿、肝性水肿的分布特点及其发生机制。

(二)钾代谢障碍1 正常钾代谢:钾的体内分布,钾平衡调节;钾的生理功能。

2 低钾血症和缺钾:(1)概念,原因和机理(2)对机体的影响①与膜电位异常相关的障碍对心脏的影响:对心肌兴奋性、传导性、自律性及收缩性的影响及对心电图的影响。

对神经肌肉的影响:超极化阻滞及其发生机制;②与细胞代谢障碍相关的损害:骨骼肌损害、肾损害;③对酸碱平衡的影响。

3 高钾血症:(1)概念、熟悉原因和机理(2)对机体的影响:①对心肌的影响:对心肌兴奋性、传导性、自律性和收缩性的影响。

致死性心律失常和对心电图的影响;②对骨骼肌的影响:兴奋性先升高后降低;③对酸碱平衡的影响;(3)钾代谢紊乱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三)镁代谢障碍(自学) (四) 钙磷代谢障碍(自学)第四章酸碱平衡紊乱一教学目的掌握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的一般发病学和机体变化的规律;及正确判断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的方法。

二教学要求(一)掌握四种单纯型酸碱紊乱的概念、特征、原因和机制;四种单纯型酸碱紊乱时机体的代谢调节及酸碱平衡主要指标的改变以及对机体的影响。

(二)熟悉酸、碱概念;机体对酸碱平衡的调节方式和特点;酸碱平衡主要指标的含义、正常值、病理情况下的变化及意义(pH值,PaCO、AB、SB、BB、BE、2AG等);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的概念,临床可能出现的混合型酸碱紊乱类型。

(三)了解体内酸碱物质的种类和来源;四种类型酸碱紊乱的防治原则;运用代偿预期值对酸碱平衡紊乱做出正确判断。

三教学内容(一)酸碱的概念及酸碱物质的来源(二)酸碱平衡的调节 1 血液的缓冲作用:尤其碳酸氢盐缓冲对的作用; 2 肺在酸碱平衡中的调节作用; 3 组织细胞在酸碱平衡中的调节作用; 4 肾在酸碱平衡中的调节作用。

(三)反映酸碱平衡的常用指标及其意义:血液pH,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标准碳酸氢盐(SB)、实际碳酸氢盐(AB)、碱剩余(BE)、缓冲碱(BB),阴离子隙(AG)。

(四)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 1 代谢性酸中毒:概念 (1) 原因和机制;(2)分类:①AG增高型代谢性酸中毒。

②AG正常型代谢性酸中毒;(3) 机体的代偿调节:①血液的缓冲作用;细胞内外离子交换;②呼吸代偿;③肾脏代偿;酸碱平衡指标的变化; (4) 对机体的影响①心血管系统改变;②中枢神经系统改变;③骨骼系统改变;(5)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2 呼吸性酸中毒:概念 (1) 原因和机制;(2)分类①急性呼吸性酸中毒;②慢性呼吸性酸中毒; (3) 机体的代偿调节:①细胞内外离子交换及缓冲作用;②肾脏代偿;酸碱平衡指标的变化;(4) 对机体的影响①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改变;②心血管系统功能的改变;(5)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3 代谢性碱中毒:概念(1)原因和机制;(2)分类①盐水反应性碱中毒;②盐水抵抗性碱中毒;(3)机体的代偿调节:①血液的缓冲及细胞内外离子交换的缓冲代偿调节作用;②肺的代偿调节;③肾的代偿调节;酸碱平衡指标的变化(4)对机体的影响①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改变;②血红蛋白氧离曲线左移;③对神经肌肉的影响;④低钾血症;(5)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4 呼吸性碱中毒:概念(1)原因和机理;(2)分类①急性呼吸性碱中毒;②慢性呼吸性碱中毒;(3)机体的代偿调节:①细胞内外离子交换和细胞内缓冲作用;②肾脏代偿调节;酸碱平衡指标的变化(4)对机体的影响;(5)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五)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 1 双重性酸碱失衡; 2 三重性酸碱失横。

(六)分析判断酸碱平衡紊乱的方法及其病理生理基础第五章缺氧一教学目的掌握各种类型缺氧的原因及特点,理解和熟悉缺氧时机体的机能代谢变化及其发生机制。

二教学要求(一)掌握缺氧、低张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循环性缺氧和组织性缺氧概念;各型缺氧发生的原因及主要发病机制,掌握各型缺氧的特征(血氧变化特点和皮肤粘膜变化特点)。

(二)熟悉常用血氧指标(氧分压、氧含量、氧饱和度,动静脉血氧含量差)的意义;缺氧时呼吸系统、循环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和组织细胞的代偿性反应;缺氧时血液系统的变化。

(三)了解缺氧治疗的病理生理基础,氧疗的原则。

三教学内容(一)缺氧的概念(二)常用的血氧指标: 1 血氧分压;2血氧容量;3 血氧含量;4 血氧饱和度;5 氧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

(三)缺氧的类型及血氧变化特点 1 低张性缺氧:概念、常见的原因和机理; 2 血液性缺氧:概念、常见的原因和机理; 3 循环性缺氧:概念、常见的原因和机理; 4 组织性缺氧:概念、常见的原因和机理;各型缺氧的血氧变化特点;皮肤颜色变化的特点。

(四)缺氧时机体的机能和代谢变化 1 呼吸系统的变化; 2 循环系统的变化; 3 血液系统的变化; 4 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 5 组织细胞的变化。

(五)氧疗治疗的病理生理基础。

第六章发热一教学目的掌握发热的原因与机制;熟悉发热的时相及热代谢特点,机体的功能与代谢变化;了解发热的生物学意义及处理原则。

二教学要求(一)掌握发热的概念及与过热的区别;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致热信号传入中枢的可能途径、发热中枢调节介质。

(二)熟悉发热时的物质代谢变化和生理功能的改变;发热的分期及各期热代谢特点,机制及表现。

(三)了解发热的病因及发热的意义;发热的防治原则。

三教学内容(一)发热的概念,过热与发热的区别(二)发热的原因和机制 1 发热激活物概念,主要类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