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24日星期四(晚)晴又见红楼终难忘今天是高老师讲的第二堂课。
讲到了由红楼而留名的红学大家,讲到了研读红楼梦的一些大家们对于红楼梦观点引起的一些是非,虽说是大家们的恩恩怨怨,但终究是为了红楼。
因此我内心不由的起了一些疑问,到底是一本何样的让每一个研究红楼的人如此痴狂,争论不休,一生扑到红楼梦坚持自己的观点不松口?红楼为什么有能力将平凡化为神奇?带着一种疑问,带着一种好奇,带着一种求知,我要去寻求答案,寻找红楼梦的神秘。
寻找自己真实的看法,与红楼们来一次真格对话。
说道红楼我自己一点也不陌生,但是谈到红楼如此令人痴迷,我是从小学到现在一直心存疑惑。
初接触红楼是在三四年级的时候,那时候每天和父母天天看看红楼电视剧,依稀记得最后一回那宝玉身着猩红的大风衣,剃了度,拜了拜,便随云而去。
我那是甚是不明白。
再次接触到红楼还是六年级,学校举办小书房,每天都得写札记,我拿了一套四大名著青少年读物,实话说来,自己也只是看个热闹,知道黛玉,宝玉,宝钗之人,之事。
至今对他们名字的构造也颇感兴趣,想着其中的奥秘。
接着搁置了将近十年之久,进入大学后,零星的听高老师在彭城书院的关于《红楼梦》的讲座,感悟了些,又将红楼拾起,也正是曹雪芹批阅十载的日子,想来也算是个巧合了呢。
现在,趁着名师讲解一定得弄明白自己的疑惑。
就算这部书高如泰山,也要一点一点啃噬下去,坚持到最后一点也不剩。
加油,坚持!2012年2月29日星期三(午)晴关于新版《红楼》的一些看法卓越的书还没有到,今天关于老师讲的内容有点糊涂,就直接看了视频。
突然想到新版《红楼》被娱乐媒体吵得沸沸扬扬的,就有了兴致看了起来,然而看着看着,就顿起鸡皮疙瘩。
想着怎么回事?新版红楼为何如此让人嗤之以鼻定下七宗罪呢?便开始查找关于新版红楼的一些信息。
便开始怀疑是否对新版有误解呢?我想说说我的看法呢。
首先就从感官入手:1、视觉。
新版红楼的发型制作是依据京剧花旦的造型改造过来的。
我认为编剧们将红楼梦的这些正副钗们视为红楼梦的花旦,每一个人物都是红楼女子都是一个角,都有自己的故事。
所以可以发现红楼梦中的女子不论年龄大小,都是按照在贾府中地位的高低或多或少在额上有几个小圈,仔细琢磨,想着这个也和道理,曹雪芹写红楼不正是因为他想为他身边的女儿们著一部书嘛,所以可以看出红楼女子丫头都有符合自己个性的故事,如果单拿出一个人物就像是红楼梦的一部戏中的一段折子戏吗?每一段折子戏中不正是有一个花旦。
虽然红楼人物乍一看确实很慎人,但是仔细考究可以看出编剧们想表达的用心,将传统京剧装束的方式来塑造一部经典的《红楼梦》,想必是经典加经典吧。
但对于来迎合当代人们的审美观点来说,似乎不大符合当代人们对古代装束的想法。
人们的视觉接受和细想观念起了冲突,肯定无法对《红楼梦》产生好感。
2、听觉。
新版《红楼梦》的开场曲确实一开始有点让人受不了,就像剧中那种阴魂不散的背景音乐一样,依依呀呀的,听不出什么味道。
后来听多了,随着调子的延绵渐渐发现,开场曲和背景音乐有着不同的感觉。
开场的音乐比背景音乐要来的细尖,随着“开辟鸿蒙”的字调开始,这里面的转调和声气的吐纳确实有着昆曲的影子,但又不是绝对的昆曲的调子的唱腔。
这种古今结合的唱法我个人认为不知是一种创新呢,还是一种不伦不类的结合呢?我无法评论,因为我自己能够接受这种调子,但是细想起来,昆曲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流行乐结合在一起,感觉不是特别恰当。
就算迎合当代人的胃口,又得符合《红楼梦》的经典来说自然可以采用中国风的歌曲;如果要使用昆曲又一经典的文化来陪《红楼梦》那就单纯的用昆曲,结合《红楼梦》的经典性来创作。
或许这一种单纯的制作更能体现昆曲的韵味和《红楼梦》的经典性。
而对于背景音乐的审美,我确实接受不了。
将昆曲这种优雅的调子,不是特别悲的演奏曲,用在每一个昏沉的背景上,我个人感觉着实不是个好方法。
然后对于后期的制作,我能说,开场的女娲补天,青梗峰下仙人出现的地方,包括宝玉初试云雨的场景做的不错,运用这先进的电脑技术,将非现实的场景描述的有吸引力。
但对于一些重要场景的制作处理,我就不敢苟同。
正如高老师课上所说前60回中,贾府的调子是十分喜庆的,所有主人公在前六十回都已经出现了,贾府出现了末日前的人丁兴旺和繁荣,但是从六十回后,随着宁国公的去世,顶梁柱的殁了,似乎一切也开始有预兆的衰败。
也就是从这回后,贾府的调子开始变得阴沉,单薄。
到抄检大观园的后,贾府已经走向灭亡。
随着中调子的转变,场景的调子昏暗了起来才稍微有点符合。
从这方面讲来,87版的红楼梦在后期处理上比新版的有意蕴,那种萧条的空旷一下让人耸立了起来,人生从华丽走向惨淡,从繁华簇拥到潦草行事,这种强烈的对比凸显了《红楼梦》的悲剧性。
相对于新版来说,在文本把握上,旧版处于逊色的地位。
最后想谈谈关于演员的事儿。
在《红楼梦》拍摄前就有大量的宣传,每集投资500万。
后来又根据李小婉专访时候得知,为了让那些没有演技的小演员有贵族气息,都住在6星级宾馆来培养气质。
我思来想去真是有钱没处使了,新版的气质真是有点用钱堆出来的庸俗之风啊。
既然是一部经典,怎么只能少数人懂得着经典的意蕴呢?曾看到87版宝钗的专访时,听到这么一句话:在拍摄红楼梦前我把《红楼梦》读了好几十遍,揣摩宝钗的心理,动作,生怕将宝钗这个角色演砸了。
可想而知其他的演员在对经典的把握上也不会逊色到哪里去呀。
这就是对经典的敬畏。
和87版红楼梦的演员相比,新版的那些演员努力确实差劲多了。
怪不得有些地方像在背书,有些地方显得木讷。
都说电视剧是引起人们阅读经典的一种最好的放是,如此大费周章的,反而产生了南辕北辙的效果,这方面还是需要多加考虑的。
还是希望书早点到,早点感受红楼气息。
2012年3月3日星期六(晚) 阴转小雨书终于到了!盼望已久的《红楼梦》终于到了。
看着那淡色朱红的封面,不禁让人想到红楼梦人物来。
一个个娉婷婀娜,一个个个性鲜明,一个个的憾人心碎,终于可以正式的走进《红楼》,走进每一个人物,走进这个掀起国学热潮的著作。
内心真是激动不已!决心要好好看书,好好思考,好好揣摩,好好的做好这件事。
2012年3月6日星期二(午)晴今天将《红楼梦》读了5回了。
看着想法颇多,就一一写下来。
先说说自己的进步之处吧。
首先终于把红楼梦中的人物搞清楚了。
谁是谁的儿子女儿,谁和谁有着微妙的联系,谁和谁又有着是是非非,谁和谁又有着千丝万缕的因果关系,终于在这前五回中冷子兴演说荣国府这回中,将曾经纷乱的关系搞了个透彻。
同时自己也感慨呀,这么般庞大复杂的关系,从小说故事内容来说,要是写清楚也是不容易呢,从小说创作构思来说,也要用一番心思呐,一段段的谶语,一个个人物的故事的描写,是儿女情长,但又不是人们所接触到的风花雪月的儿女私情,又想到曹雪芹先生生活的环境,这里确实要恭恭敬敬的向老先生拜了一拜。
也难怪高老师在课上老是后悔小时候没多读故事书呐!我想着,也不是每一个小时候读故事书的人都能写出如此巨著,这和作者的人生经历也有着分不开的联系。
所以对于高老师课上所说新红学的考据派的研究,我相当倾向于这个。
曹雪芹所描述的贾宝玉及人事先不从它的真实性考虑,就从描述贾府中生活的点滴可以探究出许多历史文化的东西,从这些文化历史着手去寻找中华文化来时发展也是一种不错的方式。
从而对于新红学考据派的成就我是十分肯定的。
对于高老师课上提出来,将来考据派的研究走向一个复垦的新的道路,我觉得还是需要一定的创新能力。
然后对于前两回读完后,不禁产生了一些疑问,宗教对于曹雪芹的影响到底有多深?在第一回开始的时候就有空空道人,一僧一道,而且在空空道人看到石头上的字后的描述,充满了佛家用语,能够理解一僧一道的出现,和空空道人这个人物的设置,但是对于故事的描述为什么要用如此多的佛语呢?难道是为了突出“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时有还无”吗?佛语一出现就让人感觉整个故事开头都是飘飘然呢,让人摸不着真假。
接着对于曹先生的故事结构构思,我感到十分钦佩。
首先从空空道人这个虚无的的故事开始演说整体红楼故事,给人一个空灵感觉。
接着通过顽石的历练为经历的开端,从贾雨村开始到冷子兴的演说,红楼故事开始出现真实的场景,这个真实的场景的细节又得从冷子兴的演说后贾雨村到达姑苏之后,林黛玉抛父进京开始。
这如实像一个圈,大圈里包着小圈,小圈又一个扣着另一个小圈,这样的文章结构让人理解起来还是有点费劲。
想必曹先生正是想运用这样的一个圈圈绕的方式让真实隐去吧!关于第三回中题目写到:“托内兄如海酬训教接外孙贾母惜孤女”和庚辰本的“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这两个版本我觉得后者这个版本将林黛玉显得的有些不近人情了呢。
什么叫抛父进京呢?抛父是抛弃父亲这个意思,抛弃父亲进京?此话怎讲?难道是因为要进京享受荣华富贵了所以就抛弃父亲了?书中是因为贾母怜惜黛玉所以才将黛玉接入府中,也是林如海让黛玉进京的,黛玉离开父亲就是背井离乡呐,考虑到黛玉的年龄,也不是抛父一词可以带过的,黛玉本身又是一个敏感多情的人,更不是后者这个题目写的那样绝情冷漠呢。
感觉抛父一词实在有偏颇呢。
而对于林黛玉进贾府的场景,我不想过多细究什么,已经有好多评论写着林黛玉进府了也不差我这一笔了,就此略过吧。
2012年3月10日星期六(晚)阴关于金钏之死和宝玉挨打所想到这几天将《红楼梦》看至了三十多回。
心中不免有些气愤。
看到金钏之死和宝玉挨打,心里是又气又恼。
气的是贾环那人实在是太坏,坏的彻底。
恼的是金钏之死,宝玉为何就这样子溜走了?有人说金钏之死是调戏宝玉的后果,和宝玉无关。
可是到底谁先调戏谁,不能因为王夫人的一面之词呢。
记得很清楚,那是盛夏的晌午,王夫人在小憩,金钏在王夫人身边捶腿。
宝玉悄悄的将金钏的坠子一扚,金钏是挥了挥手让宝玉出去的,接着又是宝玉塞了一香雪润津丹在金钏手里,接着又拉着手说着调戏之语,这才金钏才开口说话。
所以我认为金钏不是先调戏贾宝玉。
我再想着金钏说这话也用不着王夫人猛的一巴掌呢。
而此时的贾宝玉却已偷偷的溜走了。
气恼不过了,这不是像是宝玉行为处事的风格。
都说宝玉疼女儿,可为什么在金钏上却没有?是因为做错了事情?还是受到母亲的威严?我认为这一个场景,贾宝玉逃走有这些个原因,首先是宝玉自己先挑起来的,有错在先,想逃避责任。
第二,宝玉一贯是受贾母宠着,自己在女儿堆里又是有口碑的,一旦这个事情被贾母,还有林黛玉等人所知道,是不是形象又毁了呢?第三,那时候的宝玉年纪也不是特别大,对于王夫人突然的一巴掌心理根本没有准备,作为一种心理学的反应,将自己过错隐藏起来是很多孩子选择的方式,继而宝玉选择了跑了。
但事后却没有多见宝玉勇敢的站出来对这个行为付出什么行动。
我想也正是因为这一个负面才让宝玉的形象有所丰富呢。
谁能无过呢。
对于金钏选择死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清白,太过了。